三十多岁的小杨是一位中学教师。
还在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候,小杨对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辛勤的园丁就充满了憧憬和期待,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每一个孩子培养成才。
转眼,差不多十年过去了,小杨从新教师变成了有经验的老教师。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他感觉到教师这一职业并非如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日复一日的工作让他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怎么也找不回当初对教师职业的热情。他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怀疑教师职业的意义……
特别是最近几个月,他每天早晨起床后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觉身心疲惫。以这样的状态开始一天的工作,不论他做什么都感觉不对劲。原本最爱和学生们呆在一起的他,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学生们凑在一起说话,他就心情烦躁,总想躲得远远的。在办公室里,原本爱说爱笑的他,也不愿主动和同事聊天,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希望谁都不要来打扰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杨老师的问题是出现了教师职业心理枯竭。
所谓职业心理枯竭,是指心理能量被工作耗尽,主要表现为厌倦工作,经常感到疲惫,对工作没有热情。职业心理枯竭像慢性病毒,一点一滴地侵蚀人的身心,使人罹患身心疾病。据临床调查发现,许多常见的心理疾病都与职业心理枯竭有关。职业心理枯竭又称职业心理倦怠,有人叫做“心理罢工”。德国一位叫作乌韦·沙尔施密特的心理学家,把这叫作“蜡炬成灰症”,这种说法形象又贴切。一个人出现职业心理枯竭,通常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狂热阶段。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有很强的动机,充分投入到工作中,能完成比期待更高的工作,并感到精力充沛,充满了陶醉感。此时往往并不在乎为了达到目标所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甚至目标未实现时,也相信自己能达到。即便知道自己投人了太多的时间,也不会停止付出。
二是滞留阶段。人开始感到工作效率下降,对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感到要达到目标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出现了某些躯体问题,如失眠等。也不去理会躯体发出的警报,以加倍工作来隐藏问题。当一个人力图做得更多而不是降低不现实的期待来达成目标时,职业枯竭就真正开始了。
三是挫折阶段。人承受着慢性症状,虽然还力图否认问题,却已身心疲劳。开始对职业和个人能力持怀疑态度,工作效率下降。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经常使用酒精或药物来寻求解脱。
四是淡漠阶段。这时候,人的职业心理能量衰退已达到极限,情绪与健康都受到了损害,已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职业心理枯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病,而教师正是这种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之一。案例中小杨老师的种种表现,正是职业心理枯竭的症状,而且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很需要心理调整。
为什么教师成为职业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
教师总是时刻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随着班级人数的增长,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课时量,教师的工作量正逐年增长。除了应付学生之外,还有一大堆学生日常事务等着教师去处理。从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管学生,属于“四面出击”。现在,加上交报表、迎检查、师培、开会,变成了“八面受敌”,让教师感到应接不暇。
教师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学生,同时还要考虑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和期待。一旦教师工作有失误,就会招来一片指责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理解,一些教师难免会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及教育理想产生怀疑,常常有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失落感。
如果教师已经为职业心理枯竭所困,如何改变自己,摆脱职业心理枯竭并重新找回工作的愉快呢?
一是正视职业心理枯竭。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教师并非神仙,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平凡人。不要过于责备自己,出现职业心理枯竭,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只要积极调适,职业心理枯竭也可能是一个自我超越的契机。
二是调整工作信念。
当你开始对工作产生倦怠时,就该花点时间静下心思考:自己擅长在哪个领域发展?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工作?工作中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自己对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当然,应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工作的积极方面。
三是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当你感到工作压力大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沟通。亲友会给你一些中肯的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当你在工作中需要帮助时,也不妨求助于领导和同事。另外,一些消极情绪也应及时通过合适的方式去宣泄,这对舒缓压力、调整心态非常有必要。
四是适当锻炼和放松。
锻炼或许是一个老办法。正因为是老办法,也是一个长期有效的办法。每天坚持适度的锻炼,能够换来舒畅而平缓的心情。如果短期之内没有休假的机会,一些日常的放松方法,游泳、做操、散步、洗热水澡、听音乐等也十分有效。还可以学习一些专门的放松技术。
五是简化净化自己的生活。
心理学告诉我们,过量的信息是造成人心理枯竭的重要原因。所以,简化净化生活,是消除身心疲惫的一个好途径。要学会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为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的心灵港湾。生活中,我们可以关掉电视、关掉手机,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过一段属于自己的平静时光。另外,也可以拒绝一些不必要的人际应酬,腾出时间享受家庭生活的欢乐。
六是求助专业心理咨询人员。
很多教师都懂得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去接受心理咨询,却忘了自己有时也需要及时的心理救助。没有谁是神,没有谁不需要心理救助。教师如果通过自我调节不能化解职业心理枯竭了,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只有真正懂得关爱自己,才能营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