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小玲
(福建省南安市医院 福建 南安 362300)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围产儿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原因是由缺氧或产伤引起的,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要特征[1],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主要疾病,幸存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不能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就诊治疗和护理,对患儿疾病的预后将会产生严重后果[2],故应积极治疗。而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加强临床护理,是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减少后遗症的重要环节之一。
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6年5月共收治22例颅内出血新生患儿,其中男婴17例,女婴5例,年龄最小21小时,最大28天,住院最长时间19天,最短2天。有4例出现尖叫且伴有呻吟,7例呼吸不规则,1例面色苍白,5例出现肌张力低下伴有吸吮、握持反射消失。经综合治疗与护理,治愈17例,好转2例,3例抢救无效死亡。
新生儿由于损伤的部位、出血量以及新生儿成熟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应严密观察病情,无论患儿躁动或安静,嗜睡都应做到动态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如有肌张力突然增高、意识障碍加深、瞳孔忽大忽小、呼吸不规则、尖叫等应及时通知医生,按医嘱应用脱水剂及镇静剂。同时根据呼吸状态及缺氧程度合理给氧,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3]。一般采用鼻前庭吸氧,1~2升/分钟,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和血氧浓度。患儿抽搐或重度缺氧时给予头罩吸氧,氧流量为4~5升/分钟。病情好转后改为低流量、间断吸氧,直至停氧。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差,易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故应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和心率[4]。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喂奶量、喂奶途径、呕吐量及性质、大小便的情况,提供病情动态信息以助诊断及治疗。呼吸暂停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一旦有呼吸不规则或呼吸困难应马上报告,积极协助抢救[5]。
患儿应住母婴同室病房,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安静,头肩垫高25度~30度,以减少脑部血流量,减轻出血及脑水肿。取右侧卧位,以防呕吐物吸入引起肺炎。给氧、保温、抗惊厥、止血。在护理颅内出血患儿时,应保证患儿绝对静卧,各种护理与治疗应集中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为保持患儿头部安静,尽量不搬动或少搬动患儿,必须搬动时做到稳、准、轻地将婴儿放置在准确的位置。惊厥或烦躁时给予镇静剂,首选鲁米那钠10毫克/千克或10%水合氯醛0.5~1毫升/千克。有关检查应待病情稳定后进行,以免加重病情。颅内出血不一定伴有脑水肿,因此脱水剂应慎用,需要时应严格认真执行医嘱。应用止血药时,为避免对患儿的刺激,可采取静脉推注的方法。保持正常体温和环境温度,室温应保持在24℃~25℃,湿度在55%~60%为宜,体温过高或空气干燥可加重出血或抑制呼吸,也可造成机体脱水或皮肤干燥,体温过低又可致皮肤硬肿,体温不升可放入暖箱或用热水袋保暖,热水袋保暖时应及时更换热水并防烫伤。供给丰富营养及热量,患儿应尽量做到母乳喂养,吸吮能力差者可将奶挤出给滴管喂饲或鼻饲。病情稳定时应尽量直接母亲喂奶,以逐渐培养吸吮能力,刺激肠蠕动,促进大便排出减少新生儿黄疸发生,并可保持母亲泌乳,以期做到有效的母乳喂养。
除做好以上各种观察与护理外,应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并备有新鲜血液及血浆,按医嘱有计划地输入各种药物。静注脱水剂时应防止液体外渗并合理选择血管,必要时可保留静脉输液管以便及时用药,并可减少穿刺对患儿的刺激。
护理人员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使其认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严重性,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让家长配合治疗和护理。出院后要坚持随访,尽早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和智能开发,以减轻脑损伤后遗症。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6],发病急,变化快,预后较差,不仅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也是我国伤残儿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有产伤、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脐带脱垂、胎盘功能不全、产程延长等引起胎儿宫内窒息病史的胎儿,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高质量的护理、减少患儿翻动、保持病室安静是提高患儿生存率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只有具有高度责任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才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这对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减轻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1]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5-129.
[2]王丽荣,米凤香,季春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05期.
[3]尹玉香,尹素君,于玲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第10卷第6期.
[4]康桂芝,高常英.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年第15卷第6期.
[5]姚玉娟.5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年8月第1卷第1期.
[6]赵玉勤.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