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2018-01-16 23:53赵志辉
上海农业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路演科学院长三角

王 达,赵志辉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2014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形成了从战略思想到行动计划的完整体系。2016年8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继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作为农业科研机构,如何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推动农业科技区域协同创新,是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1 长三角区域农业经济特征

任何一个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都离不开本区域的基本经济条件和要素,同理长三角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也离不开本区域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要素。无论从第一产业绝对增加值还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都不以第一产业为主。然而,长三角区域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及一些农业大省。单位面积产量的优势体现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了江浙沪农业科技人员在杂交育种、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栽插、病虫害防控等各领域的创新成果,以及优质高产品种的示范、转化和推广等方面的辛勤工作。从需求侧观察,长三角区域是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具备旺盛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此外,长三角区域的农业生产者在气候、栽培技术、作物种类等方面;消费者在食品种类、风味、生活习惯、地方特色农产品等方面均具备区域类同性。因此,长三角区域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相比,必然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2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长三角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实践

协同创新是以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为基础,多种创新要素积极参与、相互补充的创新行为,特别强调破除领域、地域、行业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种创新力量的作用与优势,实现学科融合、团队整合、技术集成的全方位、立体化协同创新[3]。协同创新的重点不仅在创新,更在协同。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发生在有序的管理下,围绕需求,产学研等各主体打破原有壁垒,释放并优化组合原有要素(人、财、物),发挥合力,才能提升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实现创新愿景。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发展规划、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尝试。通过加强横向联系,有效整合各方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示范应用、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并不断加以实践和改进。在上海市及长三角区域内,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其他创新主体,包括政府农业机构、农业院校和农业企业等,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围绕农业生产需求,探索出多种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5类。

2.1 院—区县协同创新模式

根据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总体布署,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分别与上海崇明区和金山区联合共建了“上海崇明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金山)”,形成与区县之间长期化、制度化的创新模式。与奉贤区、宝山区以及松江区等签定了农业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创新优势,结合各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技术需求,进一步提升与签约方在多个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双方人才的对接与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各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的协同创新、共同发展。此外,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还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共建平台基地和互派人员,在林果花卉新品种选育、经济果林现代生产技术研发推广等多方面启动项目合作。

2.2 院—院校协同创新模式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共同针对农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与分型溯源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牵头,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省奉化市农林局、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宁波华厦现代农业研究所共同合作完成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项目“长三角地区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治理和花卉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将先进的组培数字化管理监控系统在生产单位推广应用,推动长三角区域组培技术的联合。

2.3 院—企协同创新模式

在“院—企”模式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村合作社、种子公司等合作,创新动植物新品种,探索新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由企业建立示范,进行转化推广,从而为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铺平道路。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为核心创新团队,上海弘阳农业有限公司、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静捷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合作伙伴,开展绿叶菜采后保鲜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建立采后贮藏及保鲜技术体系,减少绿叶菜采后损耗,延长其贮藏保鲜期。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与苏州润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食用菌新品种培育及制种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

2.4 创新联盟模式

在创新联盟模式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不再局限于某个科研创新项目或某个阶段性目标,而寻求与区域内不同创新主体长期合作,形成长期的、专注的合力,集聚创新资源,共同研发并推广新动植物品种。例如,与光明食品集团签署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围绕建设研发平台、开展规划研究、强化创新人才激励、聚焦实施重点项目和挖掘智库合作等开展合作共建;以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科研团队,结合了11家食用菌生产企业、农业合作社,以及两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创建了“上海食用菌高效生产和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平台和人才队伍,通过聚合跨企业、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力量,形成了科研单位及企业的紧密合作。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为核心创新团队,通过联合长三角地区种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协作攻关,建立了长三角区域长期稳定的“杂交粳稻区域性生态协作育种网络平台”,长期开展杂交粳稻联合育种、技术示范和推广,提高区域优质强优势杂交粳稻育种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江苏农科院、湖北农科院、湖南农大等八家农业科研机构,以及上海、浙江、江苏、合肥、武汉、江西等地的六家种子公司建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鲜食玉米品种试验联合体”,将加快长江中下游地区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玉米产业发展。该联合体集中了跨地区产学研各方优势资源,自主开展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鲜食玉米品种审定和布局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新品种的快速有效转移转化打通了渠道。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还与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18家单位共同发起了长三角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联盟,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成员之间以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为导向,集聚多方科技资源,协同创新,共同解决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区域共性技术难题,搭建技术创新共享交流平台,为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2.5 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探索

长期以来由于科研管理体制的导向性,以及知识产权转让领域“责权利”不清晰,科研人员重项目申请,重品种审鉴定,重SCI论文,轻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轻知识产权转让。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4],对于科研单位而言,商品既是技术,从转化转让创新技术到回笼货币,也是科研单位惊险而重要的跳跃。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通过农创成果路演的方式,探索并实践了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模式。

农创路演即邀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创投基金等到场,由项目负责人当场宣讲新品种新技术,对该项目有投资兴趣的听众当场举牌的方式。路演旨在实现科研工作者、投资者、农业生产者之间“零距离”沟通,彻底消灭创新成果转化的时间差和距离差,重在解决传统农业技术推广被动式、单向式等问题,积极融入资本、金融、创业、技术、政策、服务等市场要素,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助推职业农民创新和大学生创业。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于2015年底与上海市金山区枫泾科创小镇合作首次尝试举办农业创新成果路演,来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6位专家分别介绍了创新品种和生产技术,与会的上百位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和风投基金等听众反响热烈。

2016年3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又于上海市金山区举办第一次长三角农创项目路演,吸引了上海、浙江近百名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创业投资者和媒体的参与。来自于江苏农科院、浙江农科院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分别介绍了创新品种和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者提出了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即“问题路演”。2016年5月由浙江省嘉善县主办的第二次长三角农科院农创项目联合路演(果蔬类主题)在嘉善举行。同年6月由江苏农科院主办的第三次长三角农科院农创项目联合路演(瓜类主题)在南京举行。2016年7月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举办了第四次长三角农创项目联合路演。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12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成功签订转化转让协议,转让金额达1400余万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成熟的市场化转让模式。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路演联盟正式启动,并通过长三角农创路演中心实际操作运营。2016年12月农创路演首次走进崇明。江浙沪三地的农业专家们精心介绍了11个具备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品种,促进了崇明农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经过举办数次活动,长三角农创项目路演已经形成“3+1+1+1”农创路演模式,“3”即江浙沪三地农科院技术支撑,“1”即长三角农创路演中心运营平台,“1”即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服务平台,“1”即全景网线上传播平台。

在2017—2018年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又参与了联盟多次农创路演,广泛地实现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者的直接对接,缩短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时间,推动了各地农业生产单位向现代农业生产的转型。路演的支持单位不断增加,参与路演的群体和范围不断扩大,受到了极大欢迎。

3 长三角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思考

3.1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驱动区域协同创新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后,整合形成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内容涉及多学科、跨部门和跨行业。科研院所独立承揽完整项目的难度增加,遑论院所下的课题组。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模式一直以专业所和课题组为单元,以纵向管理为主,不利于协同创新,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5]。科研院所的创新要素,即“人、财、物”并没有形成区域化的“人、财、物”,科技人员很难形成跨单位、跨行业的合成团队,很难凝聚创新力量,实验室、设备、中试基地等科研资源利用效率低。

为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后的新局面,首先必须打破目前以专业所和课题组为单元、以纵向管理为主的人力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统一公开的科技管理平台,使学科带头人、项目申请人通过平台招募本单位跨学科、跨专业、跨功能的项目组成员,整合优秀创新人才,构建复合型团队。其次,应加强与本市或长三角区域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创新信息,整合重组优秀创新人才,形成合力,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应在本单位内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培养和组建专业的实验室操作和管理队伍,共享实验室设备使用时间,提高使用效率,节省重复购置资金。在本单位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参与上一级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既分享内部资源,又利用外部资源,使分割化、碎片化的“物”成为区域化、共享化的“物”。

3.2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合作绩效考评机制

虽然国家完善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的收益分配,但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收入仅限于能提供有形产品或应用工艺的科研人员,如新动植物品种、新加工工艺等。而对于开展科技合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目前大多数绩效考核体系还没有涉及到,如科技人员到其他创新主体兼职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缺乏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驱使科技人员首先要重项目申请,重SCI论文。建议科研院所应尽快完善相关绩效评价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有关人员的薪酬、职称评定等挂钩,才能更加公正、公平地评价从事协调创新人员的工作表现,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做强做大长三角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聚焦区域共通性,继续搭建长三角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路演”等方式,把农业产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到长三角区域内,提高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江苏省农科院通过“完善全省一盘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项目为纽带,加快创建“三大创新联盟”的计划中就包括了“现代农业技术转化联盟”[6]。

3.4 继续联合产业,建立联盟,凝聚长期的专注力,形成良性循环

应使以短期项目为主的创新模式转向长三角区域内以长期科技创新联盟为主的协同创新模式。长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使参加联盟的各方能发挥各自优势,即企业的渠道和销售优势、变现能力,科研院所的种质资源优势以及大学的技术、设备优势,在长时期内凝聚对一个产业的专注力,连续推进科技创新,最终形成良性循环。除长三角外,各地区都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京津冀地区“针对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提出以北京为创新中心,以天津为孵化基地,以河北为应用支撑转化基地”,建立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7]

3.5 以市场化方式吸引创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上海是全国金融中心,也是集聚众多金融产业、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上海拥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投融资平台、各种产权期货交易所,能够为长三角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供多元化的投资资助,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交易提供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国家和省市科研管理机构财政资金资助的项目有限,而未获资助的部份项目仍然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如创投基金、经营性企业投资等)资助,同样可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目前,成果转化类项目经费以财政资金与企业自筹资金分担;然而,基础前沿类项目仍以财政资金资助为主。企业不仅需要继续关注当前有经济效益的项目,更需要着眼于基础、公益类项目。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科研院所应在科技管理平台上分享基础前沿公益类研究动态,学习发达经济体科研模式,以市场化方式吸引各类创新风险投资,分摊创新风险,减少对财政资金依赖。既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科研院所科研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有效措施。此外,应从改革人事制度入手,鼓励一部份科研人员到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社任职,或自主创业,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又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真正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 展望

区域协同创新不同于个人或小集体的原始创新,也不是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简单叠加,区域协同创新的基础是区域内各创新主体打破学科、领域、行业间的壁垒,通过共享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创新网络,相互整合创新资源,相互配合与合作,打造出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同创新局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将以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科创中心为抓手,积极推动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持续的创新驱动力。

猜你喜欢
路演科学院长三角
MAN 175D发动机全国路演胜利启航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IMAX Enhanced于CIT 2019举行国内首场公开路演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一位科学院院士的文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