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夏绍南,李永旗,李直兴,谢业涛
(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鄱阳湖综合试验站,江西九江332105)
实施机械采棉有助于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进步,是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棉花化学脱叶催熟技术更是实现棉花机采的一项关键技术和进行机采的前提,是机采棉的品质、产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对实现棉花机械化收获和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疆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生产实践,棉花化学脱叶催熟技术已基本成熟。近年来,棉花机械采收试验与示范在长江流域棉区相继开展,江西省也已进行多年的试验,目前仍迫切需要成熟的本土化的棉花化学脱叶催熟技术的支撑。
近年来棉田多熟高效种植发展很快,而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长中后期因雨水多,棉花生长旺盛、贪青晚熟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棉花进行化学脱叶催熟,可以提高霜前花率,提早进行采收,为下茬作物腾地,改套种为连作,节省人工。另外,为节省采收用工,集中采收或减少采收次数,也需要对棉花进行化学脱叶催熟。
本研究自2012年开始实施以来,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基本明确了适宜的棉花化学脱叶剂品种以及使用剂量和时间。2014年开始在各个示范县对“本土化的棉花化学脱叶催熟关键技术”进行示范验证,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016和2017年又对中国农业大学新研制的产品“欣噻利”的脱叶催熟效果进行了本土化的试验研究和验证。在总结试验、示范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经验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关键技术作了进一步的试验论证,最终确定了“(环)鄱阳湖植棉区棉花化学脱叶催熟技术”的主要内容。
2012年选择当时的3种主流脱叶剂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安阳市小康农药有限公司生产)、高氯酸镁(安阳市小康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以及40%乙烯利,设置了10月中旬和下旬两个时期喷施,每个时期8个处理,分别为不同剂量的噻苯隆与乙烯利复配(3个处理)、高氯酸镁与乙烯利复配(3个处理)、单施乙烯利以及清水(对照),共16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噻苯隆与乙烯利复配的脱叶效果最好,且在试验设计剂量范围内,剂量越大其脱叶效果越好;不同剂量的噻苯隆与乙烯利复配、高氯酸镁与乙烯利复配以及单施乙烯利的催熟效果均不明显,其中噻苯隆750 g·hm-2+乙烯利2 250 mL·hm-2处理相对较好[1]。
2013年根据2012年的试验结果对试验处理进行了缩减,选择了原试验设计中中等剂量的噻苯隆与乙烯利复配处理、高剂量的高氯酸镁与乙烯利复配处理以及清水对照并更换了棉花品种以进一步验证脱叶催熟效果,重点考查催熟效果。仍然设置2个时期喷施,共6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高氯酸镁与乙烯利复配和噻苯隆与乙烯利复配有明显的催熟效果,药效可达20多天,但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在低温条件下催熟效果不显著[2]。根据两年试验结果,结合他人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环鄱阳湖植棉区棉花脱叶催熟的关键技术,适宜的喷施药剂及剂量为:50%噻苯隆600~900 g·hm-2+40%乙烯利 2 250~3 000 mL·hm-2或高氯酸镁 2 250~2 700 g·hm-2+40%乙烯利2 250~3 000 mL·hm-2;最佳的喷施时间为 10月初至10月中旬[2]。
2014年以来,分别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彭泽县、都昌县、湖口县和德安县等示范了噻苯隆与乙烯利复配进行了棉花脱叶催熟技术,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2014年和2017年举行的机采棉现场观摩会之前,按照环鄱阳湖植棉区棉花化学脱叶催熟操作技术进行的化学脱叶催熟达到了机采标准,使得现场观摩会能够成功举办。
2016年和2017年对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新产品“欣噻利”(50%噻苯·乙烯利悬浮剂)在当地的使用效果进行考察验证,并研究其使用技术参数。两年分别以早熟和中早熟棉花品种为试材,通过对不同剂量的“欣噻利”和噻苯隆与乙烯利复配的脱叶催熟效果进行考察比较,结果表明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剂量的欣噻利比噻苯隆粉剂与乙烯利复配更便于操作。喷施欣噻利1 800~2 700 mL·hm-2均有较好的脱叶催熟效果,且在此范围内其剂量越大,脱叶催熟的效果越好,可根据棉株的密度、叶片的数量及喷施时期选择合适的剂量。另外,若棉田密度较大、叶片较多可先进行小剂量喷施,隔5~7 d后进行第2次喷施,效果更好[3]。
总之,2012和2013年的试验研究基本确定了适宜的药剂品种、喷施剂量和喷施时间;2014—2017年的大面积示范更加验证并稳固了噻苯隆和乙烯利复配作为脱叶催熟剂适宜药剂的地位,同时根据实际操作,总结了一些使用技巧和经验;2016和2017年通过对欣噻利不同剂量和噻苯隆与乙烯利复配的脱叶催熟效果的考察比较,明确了欣噻利的本土化使用技术。
本技术适用于鄱阳湖植棉区棉花的化学脱叶催熟,周边植棉区可以结合区域特点参照应用。但不适于套种其它作物(如油菜、蔬菜等)的棉田,以免产生药害。
施药要同时具备田间和气候2个条件:棉花自然吐絮率达到60%或大部分棉铃的铃期在45 d以上;施药后日最低气温≥13℃、日平均气温≥20℃应保持5 d以上,根据该植棉区多年气象资料判断,一般为10月初至10月中旬。
3.3.1药剂配方。 配方一: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40%乙烯利 2 250~3 000 mL·hm-2;配方二:欣噻利(50%噻苯·乙烯利悬浮剂)1 800~2 700 mL·hm-2。
3.3.2配置方法。 配制药液时,先将试验用药量用一定的清水配制成母液,充分搅匀,再用剩余量清水稀释后充分搅匀,用药液量为450~750 L·hm-2。药剂使用方法可参照GB 4285-1989的规定执行。
施药时,应对棉株的上、下和内、外围叶片进行均匀喷雾。不漏喷,若施药后6 h内遇雨,应重新补喷。密度较大、长势偏旺的棉田,应适当增加药剂用量或者分2次喷施(先进行小剂量喷施,隔5~7 d后再进行第2次喷施)。
施药时要求棉叶无露水、无水珠。施药时间应选择在降温后气温开始回升之前的无风无雨天,一般在上午10点(待温度上升)后进行,应避免在降温之前的高温日施药。气温高,剂量可适当减少;气温低,剂量要适当增加。
喷施后要注意检查效果,药后7 d左右时脱叶率可达80%以上,若效果不理想,应及时进行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