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8-01-16 13:36王瑞举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6期
关键词:鞘瘤源性椎间

王瑞举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椎管内肿瘤,其发病率约为25%~30%,主要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畸胎瘤、成神经细胞瘤及节细胞神经瘤等,其中高发的肿瘤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1]。大部分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属于良性,由于该病发展慢、病程长且临床症状不明显,没有特别的体征,所以不能引起患者的关注,但是肿瘤对于脊髓长时间的压迫,会产生并发症,因此在肿瘤早期能够进行准确地诊断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2]。本研究选取2015 年3月‐2016年7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患者53例,采用回顾性分析其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旨在总结出MRI对于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患者53例,其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28~73岁,中位年龄45.31岁;病程1~10个月,平均(4.75±1.28) 个月。首发症状:感觉障碍部位伴有痉挛或麻木感19例、根性疼痛11例、括约肌功能障碍(尿潴留、尿失禁)8例和运动障碍(肌无力、全身肌肉僵硬)15例。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选用西门子Avanto 1.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I检查,使用自旋回波序列(spin-echo,SE) — T1WI:TR=428 ms,TE=13 ms, 采 集 时间(TA)为190 s,采集次数(AC)为2次;T2WI:TR=3172 ms,TE=129 ms,TA 为 248 s,AC为2次;增强扫描参数与T1WI相同。层厚4 mm,层间距0.5 mm,矩阵:256×256,视野(forces of valor,FOV):38 cm×38 cm。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钆喷酸胺(GD-DTPA)静脉注射,造影剂使用剂量为0.1 ml/kg,注射后造影剂在矢状、冠状及横断3个方向进行T1WI序列扫描。

1.3 观察指标

观察MRI诊断准确率(将病理检查作为标准检测法,与MRI的诊断相比较,得出MRI的诊断准确率)以及肿瘤的形态、位置、大小、信号异常变化、肿瘤对脊髓的影响和强化后信号的改变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3例患者通过MRI共检查出51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均为椎管内生长,其中,椎间孔未扩大但神经根有加粗6例、椎间孔有扩大31例和椎间孔及神经根均没有变化14例;肿瘤边缘光滑规整28例、边缘不光滑规整17例和病灶内信号均匀6例;42病灶处T1加权图像为等长信号,9 例为短信号;9例T2加权图像为等长信号,42 例为短信号。病灶处出现囊变13例、出现斑片状坏死9例、出现斑点状坏死10例和没有出现囊变及坏死19例。通过增强扫描的病例有37例,其中,信号明显为不均匀强化20例、均匀强化17 例。

MRI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0.91%(10/11),MRI神经鞘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7/8),MRI节细胞神经瘤、畸胎瘤、成神经细胞瘤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2/2)、100.00%(1/1)、100.00%(2/2) 和100.00%(3/3);MRI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2.59%(25/27),略低于病理诊断的100.00%(27/27)(χ2=2.571,P =0.109)。

3 讨论

MRI、CT和椎管造影相比较,具有能够在多个方向、多种参数形成图像,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软组织结构等优点[3]。大部分患者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为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是由纤维组织构成的,神经鞘瘤属于良性的肿瘤来源于许旺氏细胞[2]。

肿瘤生长对神经根刺激期间,起初仅是略微疼痛,并且疼痛的部位往往是不变的;肿瘤压迫脊髓期间,肿瘤所在部位椎体以下发生感觉功能障碍或肌力减退[4]。由于肿瘤大部分压迫局部的脊神经,患者常常出现局部酸胀、发凉以及麻木等异常感觉,颈背部疼痛,大小便功能异常,单侧或双侧肌力减弱、行走困难以及瘫痪等功能障碍[5]。神经纤维瘤发自神经纤维母细胞,大多数是多发,肿瘤为梭形,边缘清晰,没有包膜;神经鞘瘤发自神经鞘膜细胞,在脊髓各节段均可生长,生长较慢,多发生在腰段,大多数为单发,肿瘤为单独结节状,有包膜[6]。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大部分生长在髓外硬膜下,有包膜,脊髓由于肿瘤的压迫向对侧移位,患侧蛛网膜下腔变大[7]。MRI可以确定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大小、部位、信号及形态等特点,呈现清晰的肿瘤图像。肿瘤起初在椎管内生长,继续发展则会沿椎间孔往椎管外生长,以及沿椎管在其上下两侧生长,因此大部分肿瘤呈椭圆形。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其病灶边缘一般较为光滑规整,大部分病灶由于发生囊变和坏死使其内信号不均匀[8]。MRI由于是从多方位对肿瘤进行扫描,因此能够明确肿瘤的特征及其和脊髓的关系,肿瘤的矢状位图像多为圆形或近圆形,同时压迫多个神经根;当肿瘤为长条形或长方形,其冠状位图像显示多沿神经往外侧生长,椎间孔被扩大,肿瘤T1加权图像为等信号或短信号,T2加权图像为长信号,增强扫描图像为环形强化[9]。

本研究中大部分的椎间孔有扩大现象,这是由于肿瘤多沿神经根生长,压迫椎间孔周围的骨质,造成椎间孔的扩大[10]。在病变初期,椎间孔没有被肿瘤扩大,此时能够观察到神经根变粗,所以在此时期加强对神经根变化的观察能够发现早期的肿瘤。增强扫描在MRI诊断中是关键的一环,本研究中37例增强扫描均为明显强化,扫描结果为不均匀强化,说明病灶内有囊变和坏死。

综上所述,MRI使临床医生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解剖改变,有利于制定手术方案,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鞘瘤源性椎间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吉非替尼通过促进H3K27甲基化水平抑制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
腰间盘突出运用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腹部定时定向多频振动按摩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腰椎间孔扩大成形在椎间孔镜技术中的意义
细胞性神经鞘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