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亮 彭方兴
(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胃肠外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术后并发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对患者及时施予治疗是十分重要的[1]。本文主要研究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实施在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胃肠减压治疗中的价值,具体的报道分析如下。
选取2012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75例。其中,男性患者有85例,女性患者有65例,年龄20~60岁,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手术的患者有35例,阑尾切除术的患者有55例,脾切除术的患者有15例,外伤性肠穿孔肠吻合术的患者有13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有10例,肠间脓肿清理术的患者有13例,妇科手术的患者有9例。排除患有肿瘤、肠系膜血管性病症以及炎性肠梗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的3~9天发生程度不同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所有患者进行X线平片都可以看到多个小液气的平面。
对两组患者均施予常规治疗,包括禁进食、饮水、抗感染、全胃肠外营养等,参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施予传统的鼻胃管行胃肠减压的治疗,48h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就改实施鼻型肠梗阻导管来对胃肠实施减压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基础上,直接施予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行胃肠的减压治疗:在胃镜和X线的帮助下,将导管经过鼻腔、食管插进胃腔,吸引胃内的容物,随着胃镜将之送入十二指肠降部或是水平位置,经过导管插入导丝,取出胃镜,通过X线的动态观察将导丝越过患者的屈氏韧带,随着导丝将导管推送至空场,退出导丝后,经内管往前气囊注入NS10~15ml,使得前气囊足够充盈后随着小肠蠕动让导管自行下降,随着胃内容物的气液被逐渐吸出,肠蠕动的部分功能得以实现,将导管往肠道内推进,继续吸引肠内堆积的气液,持续到梗阻部位得到缓解[2]。
经过实施治疗手段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X线片液气面消失的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腹痛症状缓解或是有所减轻,排气排便是否通畅,高调肠鸣音是否消失,腹部X线片的提示液平面消失则表示治疗成功。
利用软件SPSS 20.0对两组患者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均值平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中成功的患者有30例,45例患者接受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放入胃肠实施减压治疗5~14天,7例患者改成手术治疗,其成功率为40.00%;研究组中成功的患者有69例,6例患者改成手术治疗,其成功率为92.00%较参照组患者的40.00%高(P<0.05)。研究组中,成功患者的胃肠减压量为(1025.21±275.43)ml/d,腹围的减少量为(15.32±5.85)cm,气液平面的消失时间在插管后的(9.36±8.54)d,参照组的胃肠减压量为(642.57±335.87)ml/d,腹围的减少量为(5.39±3.51)cm,气液平面的消失时间在插管后的(15.62±11.85)d,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研究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腹围、气液平面的消失时间较参照组患者的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52d较参照组患者10.51d长(P<0.05)。
行腹部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位置是小肠,目前临床上还缺乏治疗其的确切方案。经过手术将粘连的部分进行分离也只是暂时能缓解梗阻的症状,手术后的粘连可能会加重,胃肠减压是保守治疗单纯性小肠粘连梗阻的重要方法,其能迅速有效的减压、引流,可以降低肠腔内的压力,改善肠壁的血供,使得肠梗阻得到缓解,有助于肠功能的恢复,若保守治疗对患者没有效果则改换手术治疗。传统的鼻腔管胃减压仅适用于胃腔的减压,其减压的效果不是很明显[3]。
本次的研究中,研究组成功率为92.00%较参照组的40.00%高(P<0.05);研究组的胃肠减压量、腹围、气液平面的消失时间较参照组患者的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52d较参照组患者10.51d长(P<0.05)。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比传统的鼻胃管长,可以到达患者的小肠末端,不容易造成堵塞,引流的效果比较显著。
综上所述,若是患者接受传统的鼻胃管治疗48h后效果不显著,再改行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
[1]宋金明.经鼻型肠梗阻导管与普通鼻胃管在保守治疗小肠粘连性肠梗阻时的疗效对比[D].吉林大学,2013.
[2]袁宝乾.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1(16):142-143.
[3]何红迅.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减压在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观察[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5,1(7):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