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蕊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奠定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础。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下广大民众纷纷接受了儒学,儒家思想逐步发展为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后,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历代的正统思想参与中国社会方式的建构,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不打上儒家的烙印,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考验和沉淀,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指导当前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透过近些年的一些新闻报道,现阶段我国医患问题有愈加严重之势,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患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医学领域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问题,更是当前大背景环境下衍生而来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医患关系亟待改善,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视角探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住院难、看病难、手术难”的状况,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要。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填补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匮乏,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不少医院实行了“点名手术”“优质优价”,允许医务人员有偿业余服务等宽松政策,更有将高新技术设备检查项目张贴在医院急诊大厅内招徕病人。病人看病“出价高则质优”,医务工作者及其医疗单位一切工作都向经济利益靠拢,将创收放在第一位,有些医院已经存在着医疗卫生服务商品化的趋势。“在医患交往上,有的医务人员把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也渗透到医患关系中来,甚至把医患关系体现为商品交换关系,谁给的礼多,就向谁提供质量好的服务。”1这种钱权交易的不正之风已经出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观念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反映在医患关系上,医生淡化了对病人的服务意识,要求病人主动配合诊疗,而医患关系本应是“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充分发挥医患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尽量避免单向作用引发冲突。病人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也有了层次上、档次上的差别,经济收入不同的病人在进行医疗服务选择时相对更加分明,收入高者可享受高档优质的服务,而对一些贫困人员来说连最基本的医疗保健也难以实现。
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调节方式主要是依靠道德调节,在社会生活和医疗秩序中已显力度不够,出现了法制化趋势。“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及人们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不仅促进了法律观念的更新,而且给卫生立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2高新技术临床运用随之而产生的一些问题,如利用B超技术进行性别鉴定、器官移植中供体来源和卫生资源分配的公正问题,都直接涉及医患关系。所以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医患关系通过法制调节已是势在必行了。
“仁爱” 在《论语》中,“仁”字涉及58章,共计出现109处,其中有“仁者,爱人”“仁者人也”等仁学观点,“爱人”是仁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从“爱人”的角度看,“仁”有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存在于人心中,是人的本质属性。仁者爱人的主张渗透着人性关怀,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把人的生命价值置于首要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
“慎独” 从孔子开始,就把“内省”“自省”作为提高道德境界的主要途径。《中庸》中指出:“莫见乎隐,莫显乎隐。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慎独,是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坚贞不渝地按照道德规范为人处事,是一种坚定的道德信念。在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秩序的维护基本上是依赖道德规范,道德约束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还在于它能够同主体自身的修养陶冶紧密相结合,突出个体道德的主动性,强调个人修养。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是儒家强调的实施“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即是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推己及人”是一种以己为本位的行为模式,出发点是自己,以自身需要推知他人想人所想,来指导自己的人际交往实践,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的。
儒家传统文化渗透到民族道德心理的各个方面,凝结内化为每个受其影响的人的道德观念,使我国医德带有显著的民族文化印记。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明代医生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说“医道,古称仙道,原为活人”。仁爱精神对医务人员的医德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医学家认为行医的宗旨是“济世活人”,主张行医治病要一视同仁,博施济众。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行为主体的道德自觉性、责任感,注重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的主体自觉性。“慎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作为一种道德境界对医德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影响。许多医务人员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以医为荣,有的自甘吃苦,以苦为乐。他们把价值感、义务感和公益观有机结合起来,折射出传统医德理想人格的夺目光彩。
孔子所提出的“推己及人”的思想,在医德观上也有深刻反映。清代名医费伯雄说:“我欲有疾病,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这实际上是在调整医患关系中,要求医生通过自己的欲望要求来推知病人的欲望和要求。
调节医务人员的行为,并通过调节医疗卫生人员的行为来调节医患关系,是医德最突出也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征,滋养了历史上大批具有崇高医德的名医大家,对我国的医学发展而言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我国历代医学活动中,高尚的医德、医风与民众尊医敬医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融洽关系,有益于医患双方的良好互动和积极交往,在千百年来维护和谐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传统儒家文化孕育下产生的医德观念,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民主、竞争、效益、价值等意识的形成和强化,为医德医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要看到对医德医风建设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当前,在医德医风建设问题上,必须处理好经济利益与道德选择的矛盾,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大环境下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已不是个别罕见现象,“红包问题”成为医患关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医疗卫生服务本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活动,一些医务工作者利用自身“特权”来谋取个人私利,这已成为社会关心和医务人员忧虑的一个痛点。解决“红包问题”需要采取疏导教育、综合治理,加强医德教育,有限度地开专家门诊、特需病房,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多途径提高医务人员的收入,奖励医德、业务水平高的医务人员,惩处勒索可耻的行为。注意协调好经济收益与责任指标、短期行为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起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型医德观。
解决医患关系中的冲突问题,仅靠道德调节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强制性的卫生法律制度来约束。生命科学的出现和高新医疗技术的推广运用,给医患关系带来了新的难题。它们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现代化的高科技诊疗仪器给医生更好地为病人进行疾病诊断提供了有效保障,然而因其应用指导思想的变化,开始由诊治的需求逐步转向增加医院和医务工作人员收入的需求。不管是否真实需要都扩大使用指征,背离了高技术宗旨,扭曲了医患关系。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引进高新技术设备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迫切需要早日确立各项卫生法规,把医患双方的行为规范在法律的范围内,这对于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促进和谐、文明医患关系的形成和改善,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处理好批判与继承西方医德思想、吸收与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医德思想,是中国社会医患关系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西方医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色,如西方传统医德比较注重医务道德的“可操作性”,一般都制定了具体细致的规范、守则,贯穿到临床医学教学规定中。17世纪中叶出现了由西方行政部门颁布的医德文件,其中详细地阐述了医生对病人、对同行等的责任及病人对医生的义务等。将医患关系框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范畴内,能缓解医患矛盾,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扬弃不适应且阻碍医学发展的传统医德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更新,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中好的方面为自己所用,丰富自身的内容,使社会主义医德观念保持最佳效应,为创建和谐医患关系搭建更好的基础平台。
1.杜金香,王晓燕.医学伦理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90.
2.杜金香,王晓燕.医学伦理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91.
3.论语[M].陈晓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56.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