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其列为15种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2011年以来,全世界先后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口蹄疫,疫情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我国也见有发生,对畜牧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规模化养猪场如何防控猪口蹄疫?本文就防控技术措施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世界上口蹄疫病毒共有 A、O、C、亚洲1型(Asial) 和南非 SAT1、SAT2、SAT3 等 7 个血清型与100多种血清亚型。各主型口蹄疫病毒之间无免疫学交叉反应,同血清型口蹄疫病毒的不同亚型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相互之间免疫交叉保护力很低。口蹄疫病毒的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比如近十几年来,我国猪群中流行的古典口蹄疫病毒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古典中国型的猪毒谱系,流行40多年后,由旧猪毒衍变进化为新猪毒1和新猪毒2,其毒力不断增强,致病力增高,危害性增大,给防控工作带来了难度。目前世界各地猪群中流行的口蹄疫仍然以O型口蹄疫为主,其11个O型口蹄疫血清亚型毒株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其次是A型、亚洲1型、南非1型和南非2型,多为散发。但值得注意的是,南非2型于2012年3月已传播到亚洲;C型口蹄疫曾在菲律宾牛群中发生过;亚洲1型已传播到欧洲的希腊、土耳其、格鲁吉亚等国;泛亚99毒株已传播到英国及南非;泛亚2型毒株也传播到英国,呈现全球化流行趋势。东南亚发生的O型口蹄疫缅甸98谱系与西亚发生的泛亚谱系(PanAsia)先后传入我国,造成猪群中口蹄疫常年发生,已成为流行的主要毒株,严重危害着我国养猪业的持续发展。
由于口蹄疫病毒(FMDV)抗原不断地发生变异、病毒感染动物的种类繁多,宿主广泛,如牛、羊、猪、鹿、羚羊、骆驼、犬、猫、鼠类、鸟类、吸血昆虫,以及各种野生动物如大熊、刺猬、野猪、野牛等70多种动物都可以感染口蹄疫病毒。加之病毒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致使病毒逃脱宿主的免疫监控系统,导致口蹄疫病毒在动物体内长期存在,呈现持续性感染。研究发现,感染病毒的动物康复后其体内带毒时间可达4个月至5年以上,甚至终生带毒。由于众多的携带口蹄疫病毒的动物存在,显示出传染源的广泛性;随着贸易全球化,动物与动物产品流通加快;野生动物的变迁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幅增加了口蹄疫发生与流行的几率,也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2005年,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将全世界O型口蹄疫病毒株根据VP1基因和流行地区统一划分为10个拓扑型(Topotype),又称基因型。据有关研究报告,目前在我国猪群中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共有5个不同的毒株,它们是:O型口蹄疫中国古典毒株、O型口蹄疫新猪毒(猪毒谱系,牛羊带毒,引起猪发病,其抗原变异较大,分为新猪毒1和新猪毒2)、泛亚谱系(1999年从西亚传入我国,起初主要感染牛羊,而现在主要危害猪只)、O型口蹄疫缅甸98谱系(可感染牛、羊、猪和骆驼,现在主要危害猪只)、亚洲1型口蹄疫(流行毒株有云南58谱系,2005年从江苏分离的江苏毒株,目前已流行于16个省、区,毒株与1980年分离的印度毒株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目前我国猪群中发生的口蹄疫,呈现多种亚型毒株共感染,但主要的流行毒株仍然是缅甸98毒株与新猪毒2。亚洲1型口蹄疫与A型口蹄疫仅在个别地区引起猪只发病,表现为散发。东南亚、东北亚、西亚许多国家常年发生口蹄疫流行,是全世界口蹄疫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对我国构成重大威胁,应引起高度关注。由于临床上多见各种亚型毒株在猪群中混合感染与并发感染,致使病情复杂化,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其中流行的优势毒株,缅甸98谱系毒力最强、致病力最高、流行面广、传播速度快。哺乳仔猪感染可100%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保育仔猪发病率也很高,死亡率可达50%;肥育猪发病死亡率可达20%左右;妊娠母猪发病可引起流产,少数发生死亡。
病猪、带毒猪只以及其它带毒的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经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损伤的皮肤、黏膜和精液等途径感染,通过直接接触各种野生动物、啮齿类、犬、猫、鸟类、吸血昆虫等,以及人员、车辆、用具、饲料、饮水等传播媒介物和污染的空气而传播。由此可见,由于口蹄疫病毒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加之病毒的致病力和感染性又特别强,比如1头猪只发病后每天可从呼吸道中排出口蹄疫的病毒量为108个感染单位,能引起1千万头牛发病(每头牛只要吸入10个病毒感染单位即可发病),故口蹄疫的潜伏期很短,发病急促,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目前口蹄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季节性、无周期性、无规律性。但一般以冬季与早春寒冷、气温多变的季节发病多见,特别是春节前后更为严重;夏秋季节也可发病,多见于局部散发。
研究证实,口蹄疫病毒感染动物后可对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免疫抑制,动物发病康复后和注射疫苗免疫后,当动物再次受到同源性口蹄疫病毒侵袭时,只能保持不再发病,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其免疫系统却不能完全阻断口蹄疫病毒在动物机体内进一步增殖并形成持续性感染。因为动物机体对口蹄疫病毒的免疫应答程度很低,疫苗免疫只能降低动物的易感性,降低动物之间病毒的传播,减少病毒的排放数量等。
猪群大量流动,检疫不严;环境与空气的污染;饲养集中,密度过大;气温突变、寒冷袭击;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霉菌毒素及其他疾病的存在等,都可降低猪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易诱发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
2.1.1 坚持“管重于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控”的方针;搞好科学的饲养管理,实行隔离分群饲养与“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全面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粪污与污水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严禁饲喂变质的饲料与饮用不合格的饮水;控制饲养密度,提供良好的饲养坏境等,以保障养猪生产健康、绿色、安全、持续的发展。
2.1.2 做好“四个控制”
(1)控制好人员与物品的流动。所有人员进入生产区要经淋浴,更换已消毒的工作服、鞋帽等,不准串舍、不准带入无关的物品等。物品器械、工具、用具等要经消毒后才可带入猪舍,不准各个猪舍共用,使用后要及时消毒,妥善保管。运送饲料要用专车,每次用完后要彻底消毒,不能作其它使用。
(2)控制好猪只的转群。猪只转群要用专用运猪车进行运送,每用完1次要彻底清洗消毒。转群时要尽可能避免发生各种应激,安全将猪只转入已消毒的“全进全出”猪舍饲养。实行定向流动,按大小与公母分群饲养。
(3)控制好门卫。外来人员进入猪场一定要严格消毒,进入非生产区,不准进入生产区。外来车辆不准进入场区大门,在场外消毒后,可在出猪台装猪。
(4)控制好出猪台。出猪台要专人负责管理,每次使用前后都要严格清理与彻底消毒。出售猪只时,装猪车要进行严格消毒,停留30分钟再进到装猪台装猪。赶猪人员不准上装猪车,买猪人员不准进入装猪台选猪。
2.1.3 猪场不准饲养其它动物 猪场只准养猪,少养犬,不准饲养猫、牛、羊及其它动物,并驱赶鸟类等,因为这些动物长期携带口蹄疫病毒,是重要的传染源与传播媒介,易造成口蹄疫在猪场传播与流行。
2.1.4 定期灭鼠与杀灭吸血昆虫 鼠类与各种吸血昆虫可传播口蹄疫病毒,因此,养猪场要定期进行灭鼠与杀灭各种吸血昆虫和驱除体内外寄生虫,这是综合防控动物疫病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要结合养猪场生产实际做好做实此项工作。猪场每季度灭鼠1次,夏秋季节每周杀灭吸血昆虫1次。
2.1.5 坚持消毒制度 猪舍内要每天清扫干净,污物与污水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光照充足、通风良好;保持正常的温度和湿度。坚持每周消毒1次,发生疫情时要每天消毒1次,人行道、进出口、各种用具与工具每天消毒1次。猪舍外环境要经常清扫干净,及时清理垃圾与污染物,铲除杂草、填平水沟等,坚持每月消毒1次,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与安全。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含有病毒的组织、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饲草、土壤等介质中可保持传染性数周至数月,在-30℃条件下病毒可存活12年。因此,消毒时要选用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药效快速、高效、持久、安全、使用方便的消毒制剂实施消毒,比如2%的氢氧化钠溶液、4%的碳酸氢钠溶液、1%的复合酚、8%的戊二醛溶液以及漂白粉剂等均具有良好杀灭作用。
2.1.6 免疫预防 口蹄疫免疫预防是国家规定的重点免疫预防的动物疫病,养猪场一定要根据疫苗的性质与作用,结合当地的动物疫病疫情和猪场生产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用优质的与中国流行毒株匹配的病毒型、亚型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目前我国用于猪只免疫的口蹄疫疫苗有:口蹄疫O型(新猪毒谱系+缅甸98谱系)双价灭活疫苗、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含有泛亚毒株、新猪毒谱系、缅甸98毒株-O/MYA98/BY2010)、口蹄疫O型与亚洲1型双价灭活疫苗(猪可以使用)等3种疫苗。断奶仔猪30日龄首免,60日龄2免,10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仔猪阶段已免疫完成,肥育阶段可以不再免疫,直至上市出栏。后备种猪于第1次发情配种前2个月,1个月各免疫1次;生产母猪配种前或产仔前1个月免疫1次或者普免每年免疫3次;种公猪每年免疫3次,每4个月1次,大猪每次每头肌注疫苗4毫升。接种疫苗后7天产生免疫力,28天抗体达到高峰,保护期为4~6个月。疫苗可用于发生疫情时进行紧急接种。
注射疫苗时可配合注射动物用免疫增强剂,如转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4等。免疫增强剂小猪每头肌注0.25毫升,大猪每头肌注1毫升。分别肌注,不要与疫苗混合使用,因为灭活疫苗含有灭活病原制剂,可破坏免疫增强剂的活性而失去功效。配合免疫增强剂实施免疫预防可有效提高抗体水平,抗体产生快,抗体均匀度好,抗体在机体内持续时间延长,减少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的发生,从而可提高疫苗免疫效果与免疫保护力。
2.1.7 药物保健预防
方案1:柴葛解肌散(柴胡、葛根、黄芩、甘草等)600克、干扰素800克、溶菌酶5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本方具有解肌清热,润肺止咳,生津止渴,保肝利胆,抗病毒、抗细菌、抗氧化、抗应激,提高动物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之功效。
方案2:小柴胡散(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甘草等)600克、干扰素800克、抗菌肽5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疏肝解郁,补脾益肺,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之功效。
以上方案可在初秋、冬季、早春季节气温变化寒冷时或猪群受到疫情威胁时选用,预防效果尚佳。大小猪只与妊娠母猪均可使用。
(1)发生疫情时要立即作出正确诊断,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疫情。
(2)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立即严格封锁疫点,控制猪群流动,停止出售猪只,停止引入新猪群。猪舍专人管理,定向流动。全场进行大消毒,特别要加强饲料、饮水及环境的消毒,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未发病猪舍也要坚持每天消毒,控制人员与猪群的定向流动。
(3)扑杀病猪,与死亡猪只及污染物等一同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消灭传染源,尽快拔除疫点。
(4)紧急免疫接种。受到疫情威胁的猪群可立即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用与流行毒株相匹配的疫苗注射。间隔10天连续进行3次免疫,即1个月免疫3次。疫苗用量为:小猪1毫升+1毫升+2毫升;大猪2毫升+2毫升+3毫升肌注。注苗时可配合使用动物免疫增强剂,如猪用转移因子或白细胞介素-4等。这种紧急免疫接种,可以产生坚强的免疫力,特别是做过口蹄疫疫苗基础免疫的猪场紧急免疫接种效果更好。
(5)药物控制。未发病的猪群可选用本文上述提出的保健方案进行拌料饲喂12天,可有效预防发病,控制疫情扩大蔓延。
(6)病猪的治疗。
方案1:抗口蹄疫血清,每千克体重0.5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2次;也可由有资质的科研单位用本场感染口蹄疫发病后康复20天以上的大肥猪或者老母猪颈静脉采血,无菌分离血清并加入适量抗生素,给发病猪只肌注,小猪每头5毫升、保育仔猪每头10毫升、肥育猪每头15毫升、生产母猪每头20毫升,每日1次,连用2次,疗效尚佳。同时肌注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第4代头孢类,每千克体重2毫克),每日1次,连用3~4天。
方案2:灵芝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加排疫肽(5种免疫球蛋白,每5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可加量)、加白细胞介素-4(每3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次;同时肌注速解灵(每20千克体重2毫升),每日1次,连用3~4次。
方案3:香菇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加基因工程干扰素(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加免疫核糖核酸(每7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次;同时肌注长效多西环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毫升),每2天1次,连用2次。
方案4:口腔溃烂部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然后涂擦碘甘油;蹄部的溃烂处先用百毒杀或农福喷洒、冲洗,然后撒布冰硼散粉末(冰片5克、硼砂5克、黄连5克、明矾5克、儿茶5克,混合成粉),再用纱布包扎,每日处理1次。也可涂擦青霉素软膏等。
方案5:治疗过程中,病猪一律改饮:电解质多维600克、葡萄糖粉600克、黄芪多糖粉800克、维生素C 200克,对水1吨,连续饮用7天;同时,下午加注复合维生素B(每千克体重0.2毫升),每日1次,连用2次,以调整胃肠机能,促进开胃进食,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加快康复。
方案6:病情较重者,应实施静脉注射10%葡萄糖盐水注射液300~500毫升,加维生素C 20毫升,每日1次,连用3次;同时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丹参、降真香等,专治心肌炎),小猪每次3毫升、中猪每次4毫升、大猪每次5毫升,每日1次,连用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