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分析及其效果评价

2018-01-16 08:33李纯子蔺银鼎林小丁
农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保护模式活态村落

李纯子,蔺银鼎,林小丁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

0 引言

2013年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会议的召开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航标,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但是这些年,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增速加快[2],全国都在热火朝天的盖新房建新村,乡村的特色正在慢慢消失,很多传统村落的保护“危在旦夕”。那些新村落再也没有了点点的星空、袅袅的炊烟;那些所谓被保护下的“传统村落”里的已经没有多少旧有的文化遗存。

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其种类丰富、各具特色,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但是受到经济条件、气候状况以及人为因素等影响,山西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呈现出很多问题,如保护发展模式单一,保护资金短缺,因无序建设和旅游开发导致的自然风貌和环境遭到破坏等[3]。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关系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的乡村振兴战略,使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任务更加紧迫[4]。保护在进行,破坏也在发生,进一步加强国内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业界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笔者以山西省为例,在现有传统村落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围绕美丽乡村发展总体目标,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进行评价,此项工作的开展对于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传统村落居民的经济收入,最终建成美丽乡村都具有一定意义。

1 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基本情况

山西省境内的古村落有3500余个,其中保存完整的有500个左右,另外500多个正濒临消失,而其余的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5]。截至2016年12月,已有279个古村落入选国家住建部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08个村落被列为保护项目进行开发利用,49处中国传统村落已经开展了保护项目工程,将要启动59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实施。

随着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等名单的公布,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重要性,很多濒临消失的村落也得到了保护;山西一些著名传统村落的旅游人数也在年年攀升,说明人们在逐渐认可传统村落的价值。但是受到地域、经济、环境及人为因素等影响,山西省传统村落的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保护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保护的效果不容乐观。

2 主要保护模式与效果分析

在山西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主要存在2种模式,一种是对传统村落静态的保护,另一种是活态的保护。这2种方法各具特点,在保护效果上也不尽相同。

2.1 以静态保护为主体的模式

传统村落静态的保护模式就是博物馆式的保护,以保护村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静态保护模式根据保护内容和目的又可分为整体保护、主要界面的保护和原生态式保护。通过笔者参阅文献及实际调研统计表明,以静态保护为主的保护模式在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中占比约为89.6%,其中采用整体保护模式约占6.6%,主要界面保护约占44.3%,原生态式保护约占38.7%。

2.1.1 整体保护模式 整体保护是对部分整体形态保存较好、内部没有遭到太多破坏,但是村落基础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当地人生活的传统村落,保护时在村落旁边建设新的居民点,使新村与古村分离,最大程度减少人对传统村落的破坏[6]。一般整体保护的经费部分来自当地政府的拨款,更多的是企业进行整体博物馆式的旅游开发。

整体保护的优点在于不仅保护村落的建筑、机理、空间形态等,还保护了与村落形成紧密关联的自然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的物质表现形式和村落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7]。以晋城市的湘峪村为例,为了能够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原貌、传统村落的环境和建筑,专家提出要迁出湘峪村的居民[8],在古堡旁建设新村,使旧村与新村分离,古堡内部完全作为观光旅游的区域。湘峪村除有完整的城墙体系、护城河、建筑、古树等,其街巷走向以及院落格局都十分古朴。除湘峪村,太原市的店头村[9]、吕梁市的西湾村[10]、长治市的霓虹村等都采用了这种保护方式,这些传统村落保护的共同点是村落大部分历史建筑完整保存,村落机理十分完整。

这种保护也出现了诸多问题。(1)在湘峪古堡中看不到任何生活场景,这样的村庄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也失去了文化的延续性,村落变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2)住房越是有人使用,就越容易留存,失去了居住功能的建筑,自然性损毁的概率会变大,店头村虽然村落整体风貌保存比较完整,但很多民居建筑损毁严重,有些院子里杂草丛生无人清理[11],这种情况增加了维护费用。(3)整体静态保护的旅游发展只能是观光旅游,其经济收入多以门票为主,单纯的门票收入很难支撑村内古建维修、基础设施维护等,观光旅游属于一次性旅游,它的经济效益比较低。(4)整体保护由于保护和修复的内容比较多,如果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把控,很容易在修复的过程中出现臆造或者不协调的元素,破坏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12],导致原真性的流失。

2.1.2 主要界面保护模式 在历史的更迭中,只有很少的传统村落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大部分传统村落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对于这种类传统村落,很难进行整体保护,只能重点去保护没有被破坏、损毁不严重的以及具有较大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6]。

主要界面保护是抢救性的保护手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对于那些破坏严重的村落,整体保护和恢复以前的模样并不现实,保护其主要的界面就可以将传统村落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文化脉络保存下来,延续村落的文化。乔家堡村就是这种类型的保护。乔家堡村最有名的当属乔家大院,乔家大院是乔家堡村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传统院落[13],乔家堡村内除已经开发的乔家大院外,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统院落,但是因为保护不善,已经破败。乔家大院也曾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产生损毁,为了抢救这一民间瑰宝,乔家大院成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和祁县文物管理所,山西省文物局、省旅游局以及县财政也先后拨款用于博物馆的建设。1986年乔家大院正式对外开放,开启了旅游发展阶段。近年来,乔家大院利用发展旅游所带来的资金,对院落进行了多次规范的维护,遏制、延缓了建筑的自然性损毁,有效地保护了传统建筑和院落的完整性和真实性[14]。此外还有晋中市北洸村、晋城市的窦庄村以及润城村等,也都采取了主要界面的保护模式,这种保护方法保护的不仅是物质实体,还保护了这些建筑院落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部分保护所消耗的资源远远少于整体保护,降低了保护所需要的资金。

该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一些村庄,没有进行保护的部分并不代表着没有价值,因为资金的限制,这些没有进行保护的建筑可能会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晋中市北洸村[15],除保护主体三多堂,一些传统建筑部分破败之后用新砖瓦来修补,传统院落中加盖新的建筑,破坏了整个院落的格局;丁村由于有一部分房屋的产权没有收归国家,但个人无力承担修缮的费用,致使很多建筑的损毁严重[16]。另外,主要界面的保护模式也存在失去文化脉络和延续性、经济效益较低的问题。

2.1.3 原生态式保护模式 原生态式的保护就是对于那些处于交通不太便利、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当地人依然住在老房子里,依然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流传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6]。

这种保护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保存了原生居民的生活方式,它体现了从古至今人们内在的精神信仰,具有很高的价值。原生态式的保护模式是目前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的主要方法,它对于保护村落生活、村落历史的延续以及减少建设性破坏和旅游性破坏等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阳泉市盂县大汖村就是典型的原生态式保护的传统村落[17],大汖村是盂县保存最完整也最古老的传统村落。大汖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里基础设施缺乏。因为大山的阻隔,位置的偏僻和艰苦的自然条件,大部分年轻人都离开了,留下的村民没有改造村落的能力,地方政府也没有资金进行规模化和正规化的开发,也正是这些困难和阻隔,造就了如今大汖村完好的村落机理、完整的街巷空间以及依然原始的建筑和院落。在大汖村,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得到了最淋漓极致的表现,这里的建筑和院落基本上没有改建和加建的情况,因为与外界的隔绝,村里的人们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

但是这种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因为地理位置和经济情况的限制,比如吕梁市的彩家庄村、高家园村,采用这种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很多村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离开家乡,使得这样的村落绝大多数处于“空心化”,失去了人的居住,建筑自然损毁的概率增加,在大汖村,村子里如今只有十几个人居住,很多无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破败,甚至有的已经坍塌。原生态式的保护延续了村落的生活方式却没有为村落规划好发展的路线,没有发展也是人口流失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村落也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吕梁孙家沟村大部分原生态式保护的传统村落也没有进行开发,但很多游人会慕名而来,由于没有合理的收费标准、没有特定的旅游项目,很难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村落的长远发展;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也导致了传统村落修缮资金的匮乏,损毁的建筑只能进行部分修复,或者根本无法修复。

2.2 以活态保护为主的模式

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模式保护与发展并重,它保护的不仅是村落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保护村民的生活和当地的文化脉络,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村庄的基础服务设施,积极发展本地产业,带动村落的长久发展。

活态保护模式是综合性的保护模式,它的优点在于,在保护手法上,主要采取了分区保护的方式,所谓分区保护就是将传统村落划分为若干部分,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的保护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护了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在整体风貌上保持和谐,也不限制村落进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种更加高效及人性化的保护方式;而在发展方式上,更多强调居民的参与,它区别于普通村落旅游由管理企业一家独大的方式,而是加入了村民参股的形式,保证了村民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把一部分权力还给村民,增加了村民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山西省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发展多是体验式的旅游方式,区别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体验式旅游能使游客参与到旅游过程中,有效引导二次消费,经济效益高于普通观光式旅游。

通过笔者统计,活态保护模式在山西省已经进行保护的传统村落中只约占10.4%,山西省内存在的活态保护方式是以后沟村为代表的保护模式。山西省后沟村的保护就是山西省活态保护的范本,后沟村在保护和开发之前,针对其具体情况,拟定了2个方面的保护原则。一方面要做到物质性的建筑风格保护,另一方面则是非物质性方面的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5]。在保护和开发中,保护规划部门遵循这2条原则,将有价值的传统建筑予以完整的保护,保证建筑群整体风貌的和谐;注重保护村内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其达到协调和统一;整治完善院落的居住功能,完善村内生活服务设施,满足现代化生活与旅游活动的需求;还依照村落的整体风貌新建了农耕博物馆,通过陈列、讲解以及高科技的手段展现已经和即将消失的民风民俗,宏观地展示了民俗的发展流程,展现了其文化内涵[18]。

在利用上,由政府部门主持开发,中宇集团进行管理,村民拥有村落住宅近20%的股份,也就是说每户村民在年终可以得到分红。为了给村民探亲访友提供便利,对于拜访村民的人,可免门票,景区管理者还给村民发放一些门票,由村民自行支配。后沟村开发的初期很多人都外出打工,随着村落的保护和旅游的发展,村民们纷纷搬回村里,开始享受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些措施增加了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19],增强了他们自觉维护村落的意识[20],有序引导村民依靠旅游致富,又不会对村落环境造成较大的伤害,保证了村落的原始风貌。

后沟村的保护方法破解了传统村落发展中面临的开发与保护的3个矛盾,即传统建筑与尚在使用的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现代化居住环境与传统村落原始风貌的保护与开发、人类文明的保护与现代文化发展的矛盾。

后沟村的保护模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以旅游开发[21]为主的活态保护,需要巨大的前期资金投入,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可能是难以承受的负担。如果在保护前没有做好前期调研和详细的规划,很容易产生盲目建设,从而导致建设性破坏或模式化的旅游开发,使传统村落变得千村一面。

3 结论

静态保护的优点是使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得到最大保护、减少村落的自主性破坏且保护所需要的费用低。但是静态保护使建筑自然损毁的概率变大;乡村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传承;传统村落保护经费的来源不足,维护经费大部分不可持续;对于帮助当地村民增加收入、提高保护意识的作用不大;旅游经济效益比较低,无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活态保护的优点是在保护传统村落原真性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既能保护传统文化,又提高了资源的综合效益。这种方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增加村民参与度、促进村落发展、吸引人口回归等方面较为出色。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盲目的建设容易产生建设性破坏,(2)易产生旅游性破坏,(3)以旅游开发为主的活态保护,前期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

活态的保护是目前社会各界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法,但是其中隐含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在进行实际的保护规划中,不应该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交通以及传统村落特点等情况,将2种方法相结合进行灵活、混合的使用,降低各自缺点发生的可能性,使各自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4 讨论

目前,大多数对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针对保护开发比较成功的村落,但是在实际保护中,对所存在的其他方法模式的研究也具有可借鉴的意义。丽江模式[22]、平遥模式[23]等这些保护开发成功的模式是有适用范围的,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传统村落;而其他方法也存在相应的优缺点,不能一概否定,只有充分了解所有模式的优势和问题,才能在实际应用中集人之所长。比如,法国在1973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克勒所-蒙锡生态博物馆[24]就是从博物馆式保护中演变过来的,是一种新兴的博物馆形态[25]。从全球300多个生态博物馆[27]的存在经验来看,传统村落的生态博物馆将整体保护的社区及原始环境和活态保护的社区群体参与及受益这2种方式进行结合[26],这种方法解决了传统保护模式无法进行有效经济发展、保护的同时无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亦或是原真性保护与村落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是保护发展模式结合使用的优秀案例。

相信经过对传统保护方法优劣的再思考,通过不同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多适应不同类型村落的保护模式,对于解决保护中的破坏、保护资金的不可持续、建设和开发破坏以及村落经济发展的问题、使传统村落真正的“活”起来、让绿水青山真的变成金山银山等是有积极作用的。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例如只统计分析了已经列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其他的传统村落涉及过少;只进行了分析评价,没有针对模式应该如何组合优化并且在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中实现进行再思考,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1]习近平,李克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215/c1024-23842026.html,2013-12-15/2017-11-13.

[2]Henderson V.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so-what ques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8(1):47-71.

[3]王振峰.城镇化:人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第一要素[EB/OL].http://ah.people.com.cn/n/2014/1215/c358317-23223207.html,2014-12-15/2017-11-13.

[4]杨惠菊.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的思想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6.

[5]范任重.山西后沟古村落的现状和保护[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9.

[6]谌子益.新农村背景下古村落保护利用研究——以曹角湾古村为例[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3.

[7]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2):156-160.

[8]朱青.湘峪“三都古城”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J].小城镇建设,2003(2):74-76.

[9]晓然.中国传统古村落之店头古村[J].中国工会财会,2017(11):56.

[10]王金平.山西临县西湾村[J].文物.2016(10):92-96.

[11]肖瑶.山西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店头村、北洸村、后沟村为例[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6.

[12]刘欣雨.传统村落景观风貌保护与复兴研究——以传统村落王硇村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6.

[13]王金平,贾丽娜,王建华.保护历史建筑赖以生存的环境——以祁县乔家堡为例探讨晋商聚落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A].开封: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C].2008.

[14]韩杰.浅谈乔家大院古建筑的保护[J].太原:文物世界,2014(2):57-58.

[15]王鑫,王勤熙,罗腾杰.基于环境适应性的北洸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浅析[J].建筑与文化,2015(4):128-130.

[16]王军,李岚.山西襄汾丁村古村落民居活态化保护模式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4):56-62.

[17]王艳芸.盂县大汖村民居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18]白佩芳,杨豪中,周吉平.山西后沟村保护模式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城市建筑,2011(4):28-30.

[19]Jin H,Ma Y,Zhang C.Villagers’Role Transition Model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A Case Study of Yuan Village in Liquan County,Shaanxi Province[J].Tourism Forum,2013,6(6):62-69.

[20]严轮.基于村民视角的庐陵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钓源和燕坊为例[J].地方文化研究,2016(5):31-36.

[21]Gao J,Wu B.Revitaliz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 rural tourism:A case study of Yuanjia Village,Shaanxi Province,China[J].Tourism Management,2017(63):223-233.

[22]段松廷.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J].规划师,2002(6):54-57.

[23]康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段村为例[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8.

[24]张姝.文化遗产区域保护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25]汪芳.用“活态博物馆”解读历史街区—以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7(12):82-85.

[26]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16(6):40-43.

[27]余压芳,刘建浩.生态博物馆研究进展及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影响[J].建筑学报,2006(8):79-81.

猜你喜欢
保护模式活态村落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域外信用的立法模式对我国信用权保护的启示
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楚雄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