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征洋应用导赤散治疗儿科疾病验案举隅

2018-01-16 05:18许斌斌邵征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白茅根淡竹叶石菖蒲

许斌斌 邵征洋

导赤散首载于《小儿药证直诀》,由钱乙根据小儿“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联系“治实证应防其虚,治虚证应防其实”的治疗原则所拟。后世对该方多有探讨,临床应用多有扩展。邵征洋教授为杭州市名中医,临床经验丰富,对应用导赤散治疗儿科疾病颇有心得,现撷举验案四则,介绍如下。

1 小儿发热

任某,女,4岁,2017年6月3日,因“反复低热1月余”就诊。患儿近2个月前因支气管肺炎入院治疗2周,其后出现反复低热,体温波动在36.8~37.9℃。症见反复低热,午后热甚,四肢尚温,脾气暴躁,汗出量多,纳差便稀,口气稍重,睡眠尚可,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辅助检查:血常规及尿常规无殊。西医诊断为功能性低热,中医诊断为内伤发热,辨证属心脾郁热证。治以清热利湿,健脾理气,予化裁导赤散,拟方:生地黄、淡竹叶、蒲公英、连翘、川朴花、豆蔻、黄芩各6g,白茅根、桑白皮、鸡内金、石菖蒲各10g,生甘草3g,1天1剂,共5剂。复诊:药后体温基本正常,偶有低热,多汗及口气情况明显好转,胃纳好转,大便稍稀,上方去连翘、桑白皮,加薏苡仁10g,药后患儿无发热,手足温,寐纳可。

按:功能性低热是指小儿体温37.4℃~38℃,并持续2周以上。本案患儿肺炎抗感染治疗后,出现身热不扬,心烦气躁等症。邵老师认为其病机为湿热互蒸,内郁心脾,热邪循经而上,湿热相搏,郁滞不去而致病,治以清利湿热,湿随热去,则火气自化,心静身凉,故选用导赤散加减。常合用生地、白茅根、竹叶、黄连、蒲公英、石菖蒲,若湿热甚加荷叶合白茅根清热利水,腹泻便溏者加薏苡仁健脾利湿,发热而感恶寒者,可加连翘、薄荷清热解表;热盛不宁者,予栀子、黄芩、知母以清泻气分之热。

2 小儿夜啼

何某,女,1岁,2017年4月8日,因“夜间惊醒伴啼哭1周”就诊。患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夜间惊醒,醒后哭吵不安,易激惹,症见烦啼不安,头背汗出,气味稍重,纳差,大便数日不解,干结欠畅,小便色黄量中等,舌红,苔薄黄,脉数,指纹偏紫。查体及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为夜啼,证属心经积热证。治以清热除烦,宁心安神,选用导赤散加减,拟方:生地黄、白茅根、淡竹叶、连翘、栀子、蝉蜕、钩藤(后下)各6g,青龙齿(先煎)、生牡蛎(先煎)、鸡内金各10g,生甘草3g,颗粒剂,1天1剂,分早晚冲服,7剂。复诊:近日来夜间惊醒及啼哭情况较前明显好转,胃纳可,多汗不明显,尿色正常,舌稍红,苔薄黄,遂去连翘,加元参6g,共7剂。服药后患儿恢复如常,生长良好。

按:夜啼主要指婴儿白天睡眠情况正常,夜间出现反复啼哭,或按时哭啼,或哭无定时,甚则啼哭整夜。本案患儿夜间啼哭不止,更兼烦躁不安、便秘多汗、口臭舌赤等症,正合《幼幼集成》[1]中“心热烦啼者,面红舌赤,或舌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条目,属心经积热之证。幼儿先天易受偏颇之气,热气伏而化火,上扰神明,故烦躁啼哭。心经热盛,蒸液化汗而出,故汗多质稠。邵老师认为其病不仅止于热,更兼风邪所致,故化裁导赤散,以生地、淡竹叶、蝉蜕、栀子、连翘、白茅根、生甘草为主方,佐以青龙齿、生牡蛎等宁心安神之品,钩藤与蝉蜕相须为用,共奏祛风镇惊之效。心经积热,迫津外泄,热盛又伤津耗液,故热去则汗复便畅。

3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蒋某,男,10岁,2017年3月8日,因“注意力不集中,多动1年余”就诊。患儿1年余前不明原因出现注意力涣散,无法静坐,喜欢做小动作,自控能力差,平素冲动易怒,情绪易失控,易发口腔溃疡。查头颅MRI无殊,脑电图示轻度异常,目前患儿精神略烦躁,情绪易失控,不自主动作较多,纳差,口气略重,大便质干欠畅,舌尖红苔黄,脉数。西医诊断: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中医诊断为躁症,辨证为心肝热盛证。治以清心宁神,平肝熄风,拟导赤散化裁,拟方:生地黄、白茅根、枳实、鸡内金各10g,淡竹叶、柴胡、钩藤(后下)、天麻、枸杞子、益智仁各6g,灯心草、生甘草各3g,1天1剂,共7剂。二诊小动作减少,大便改善,遂去灯心草、枳实、枸杞子,加予炙远志6g,知母、石菖蒲各10g,续服7日。其后诉注意力明显改善,效不易方,继续治疗1个月,目前不自觉动作基本消失,学习生活正常。

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临床常表现为智力正常,但伴有不明原因的情绪失控,注意力缺陷,活动增多的行为障碍性综合症。根据其疾病特点,可归属于“脏躁”、“躁症”等范畴。其病因或为先天不足,或为后天失养,或为外伤、情志等一系列因素,导致阴失内守,阳躁于外而产生的运动心理障碍。邵老师总结临证经验,认为儿童本为稚阴稚阳,其性未定,多有心肝有余之象,若受偏颇之气,则热积于心,而袭于肝,心肝热盛,其气上炎,易动而化风,故拟清心宁神,平肝熄风,多用生地黄、淡竹叶、白茅根、生甘草、天麻、柴胡、灯心草,若阴虚偏盛,则加用知母、枸杞子合生地共奏滋阴之效,若大便闭结,则加枳实、大黄、川朴等通腑泄热,烦躁怒盛者加丹皮、栀子清热除烦。

4 尿频

陈某某,男,6岁,2017年3月12日,因“尿频数周”就诊。患儿数周前出现白天小便频次增多,无尿急尿痛感,无发热腹痛,尿量不多,辅助检查:尿常规及泌尿系B超正常,腰骶平片无骶骨隐裂。刻下症见:尿频,小便量少,易怒多汗,舌尖红,苔白腻,脉滑数。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尿频,中医诊断为尿频病,证属热移小肠。治以清热利湿,拟方:生地黄、淡竹叶、生甘草、蒲公英、郁金、制麻黄、连翘各6g,白茅根、石菖蒲各10g,炒白芍9g,灯心草3g,共7剂。复诊:白天小便次数明显下降,夜尿稍多,每夜约3次,仍有多汗症状,在原方基础上加菟丝子6g,黄芪9g,大枣10g,续服2周。诉目前尿频症状基本控制。

按:神经性尿频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性疾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为每天排尿次数增加或特定环境中排尿次数增加而无尿量增加,入睡后则缓解,无尿痛,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本案患儿尿频尿短,烦躁易怒,舌赤而脉数,故可从心论治。《医学正传小儿科》[2]中记载:“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心火既旺,循经移热于小肠,小肠热盛失于泌别清浊,进而水液输布失司,出现尿频症状。故治以清热利湿,临床可采用导赤散化裁,多用生地黄、淡竹叶、白茅根、生甘草、灯心草、石菖蒲及郁金,若夜尿较多,可加菟丝子、益智仁固肾缩尿,若汗出较多,可加黄芪、白术,益卫固表,若兼阴虚可加知母凉心去热、滋阴降火,枸杞补肾益精。

5 讨论

导赤散原方药味简单,共生地、木通、甘草、竹叶四味,方中生地黄清热养阴;淡竹叶清心除烦;木通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热。诸药相合,既能清热凉血,而又利水通淋,主治小儿心热证。可拓展为心脾积热,心肝热盛,心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多种临床疾病,这即是中医异病同治的重要体现。由于木通对肾脏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3],故邵老师选用类似作用的白茅根以替代,临床疗效佳。

[1]清·陈复正.幼幼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2]明·虞抟.医学正传[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

[3]赵晋,胡秋艳,李思明,等.关木通致大鼠早期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J].广东医学,2016,37(3):321-324.

猜你喜欢
白茅根淡竹叶石菖蒲
石菖蒲种植模式调查分析
识别真假淡竹叶
中药淡竹叶质量标准分析研究
我向往石菖蒲 一样的人生
白茅根煮藕 治牙龈出血
白茅根煎服解“酒毒”
治肩周炎治牙龈出血
清热小验方
心悸喝茉莉石菖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