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钧,张金明,田金全,侯树银,边小荣
1.陇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746000;2.陇南市种子管理总站,746000
陇南是甘肃省唯一的产茶区,陇南茶业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关系陇南南部山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策略能否得到实现,直接关系茶区群众能否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7年,陇南市茶园面积1.19万hm2,其中投产茶园面积7 533 hm2,认证无公害基地3 080 hm2、绿色食品基地3 400 hm2、有机茶基地213 hm2。全年茶产量1 348 t,产值2.4亿元。产业惠及8.68万人,茶区农户户均收入1.2万元,人均2 773元。陇南市已建成茶叶加工营销一体化企业68家,其中年产值1 000万元以上的1家,500万元以上的3家,300万~500万元的8家,100万~300万元的15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通过QS认证的40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5家,通过绿色食品或有机产品认证的7家。全市注册茶叶商标71件,其中甘肃省著名商标16个,甘肃名牌产品9个,陇南知名商标2个,陇南名牌产品17个。陇南绿茶2016年底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陇南以绿茶为主的茶产品先后10余次荣获国际国内名优茶评比金奖(一等奖)、银奖。
陇南茶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呈现无霜期长,热量适宜,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高,漫射光多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2~14℃,≥10℃的有效积温为4 000~4 800℃,降水量600~800 mm。茶区土壤以黄棕壤为主,耕作层9~28 cm,平均有机质含量1.74%,pH值3.9~6.7,比较适宜茶树生长。70%以上茶园散布在文县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都裕河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康县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陇南茶区海拔多为800 m以上,具备“纬度高、海拔高、环境清洁度高”的特点,病虫害发生少、茶树休养时间长、采摘轮次少,促成了陇南茶产品芽头重实、内含物丰富、香高耐泡、质量安全无污染的独特品质。尤其是秋冬季茶树休养时间长达200 d左右,春茶内含物积累丰富,香气馥郁、滋味鲜爽醇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2016年系统抽检了陇南茶产品,检测分析报告显示,陇南绿茶水浸出物含量高于浙江绿茶,且可与云南大叶种绿茶相媲美。
近年来,陇南茶叶消费在整体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有明显提升,但仍未实现品牌消费对散茶消费和地域性名茶的替代。陇南茶区域特点明显,陇南茶外观青翠透金,内质栗香甘醇,省内兰州等区域市场认可度高,具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陇南茶自给率较低,以全国茶叶人均年消费量和陇南市人口为核心测算依据,结合陇南居民茶叶消费习惯,估算陇南年均消费茶叶为2 500~3 000 t,而2017年陇南茶产量仅1 348 t,不考虑外销因素,陇南茶叶自给率也仅为50%左右。
拥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力水平,是保障陇南茶业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但受限于自然禀赋、规模经营程度、采制机械化水平等因素,劳动生产力提高困难。
陇南有约30%的茶园建在坡地,土地零碎,交通闭塞,且加工设施明显不足。生产水平低下,茶产量和产值比重均不足陇南茶区总量的5%。2017年全市3.33 hm2以上集中连片管理采摘的茶园约1 333 hm2,仅占茶叶总种植面积的11.2%,且基本都由农户分散种植管理,单产水平低,导致农户因茶园收入少而疏于管理。由于茶区土地零碎,茶树无性系良种规模化种植比例低,目前尚无采茶机生产应用。陇南市大多数企业、合作社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不高,茶叶加工还未向连续化、清洁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改造和升级。
受制于茶叶产区面积、发展核心资源、产品创新能力等因素,以传统方式实现茶业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渺茫。据调查,陇南市共拥有宜茶区1.67万hm2,具备发展为高效生态标准化茶园的区域仅6 666 hm2左右,2017年陇南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19万hm2,标准化茶园2 000 hm2。传统茶业发展注重历史资源、产区资源和加工工艺三大核心,但这三方面陇南均无优势。在历史资源方面,陇南茶历史文化内涵有限,虽然茶叶商贸和种植历史悠久,但史料中未发现陇南名优茶的记载;在产区资源方面,茶树种质资源性状相近,无独特茶树品种和本地品种,且属全国茶树种植次适宜区;在加工工艺方面,制茶历史相对较短,产品加工方式大同小异,无独特历史传承。目前陇南茶叶80%以上为绿茶,品种趋同,工艺相似,主要依赖区域市场消费者的口味维持产业现状,还没有经受市场考验的创新性产品。
截至2017年,陇南虽已建成茶叶加工营销一体化企业68家,但产值1 000万元以上企业只有1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也仅3家,企业体量与国内茶叶市场竞争态势明显不相适应。这些企业没有自有基地,都是初制、精制、销售一体化,与茶农的关系基本都是在鲜叶收购环节,利益联系极不紧密。虽已建成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多家,但都是集产加销于一体的小规模合作社,带动能力较强的合作社屈指可数。
目前,陇南虽已获“陇南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并将其确定为区域公用品牌,但尚未做好宣传和使用;虽然拥有甘肃省著名商标16件,但均为企业品牌,销售范围小、营销能力弱。
政府对产业投入较少,且以种苗采购扶持为主。即使在茶业发展相对较好的文县,其财政支持也只主要集中在采购种苗为中心的茶园建设上,“重输血而轻造血”,对茶叶的加工和销售环节基本没有支持。陇南市没有专门的茶业管理机构,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具体扶持政策的落实缺少工作主体,产业技术人才匮乏
一是鼓励有实力的本土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和市场,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格局;二是开阔企业经营管理思维,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三是引入各类战略资本,重点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和企业结构,引进行业高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群度,促进产业整合与升级;四是充分对接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搭建平台、营造产业生态,注重以新的商业模式整合传统产业生产要素,支持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协同配套、单兵突进、创新突破。
充分融合陇南在中药材产业发展、电商营销、茶叶产区等领域的优势,坚持以产品为中心,科技兴茶、品牌兴茶、营销兴茶、文化兴茶,变“埋头苦干”为“借船出海”,变“弯道超车”为“换道超车”。
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升级版。结合生态茶园建设,借力旅游开发,深度融合茶乡品茗游、茶马古道游线路开发和茶马古道知名文化品牌打造,建设茶叶主题公园,建设阳坝—峪河—碧口生态旅游风情线,将茶叶产业核心区打造成农旅融合的高等级景区;二是完善茶旅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在旅游风情线沿途茶园种植观赏花木,配套完善茶旅游民宿、农家乐和交通、文化娱乐、体育疗养等基础设施,促进茶旅一体化,变茶区为景区、变茶园为公园,以茶促旅、以旅兴茶;三是打造立体茶园生态系统。整合绿化造林资源,种植茶园行道树、遮阴树,建立完善“林中有茶、茶中有林”及“乔、灌、草”结合的立体茶园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有机茶认证奠定基础。
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生产集约发展、企业集群发展。一是尊重发展差异,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在产业发展优势区新建标准园,改造中低产茶园,重点引导有发展潜力但产业发展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茶区,实施重修剪、台刈、施肥、除草等农艺措施,同时新建小型加工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产业效益提升;发展条件恶劣的茶区,引导茶农改植其他更适宜的经济作物,或与林下养殖、茶园间套种、林木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淘汰劣质茶园。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茶园机耕路、操作道、排灌沟渠、喷滴灌、茶叶生产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茶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三是提升质量安全。提倡茶区全域有机,茶园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积极开展有机茶认证。加强引导,建立健全茶叶标准化体系,增强茶农、茶企的行业自律和标准化生产意识。强化SC认证,严格执行质量安全标准,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对质量安全“零容忍”。四是开展茶厂优化改造,引导茶企规范经营。支持茶叶加工企业以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为方向,改进加工装备水平。引导企业开展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认证,鼓励企业建立GAP生产体系。五是合理布局茶叶加工场所和茶叶市场。以产业园区和大型茶叶加工企业为茶叶精深加工主阵地,配套茶叶初加工场所和茶青交易市场建设,保障规模化加工的原料来源和茶农小批量产品的初加工渠道。
以陇南市人民政府出台的《陇南市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为指导思想,成立市级领导领衔的茶业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陇南茶业发展的重大原则、发展战略、政策措施。
借力国家和甘肃省精准扶贫、一户一策帮扶政策,抓好茶业培育。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相关渠道资金,建立茶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茶园新建、低产低效老茶园改造、有机茶认证、品牌建设、标准化茶厂改造、机采机制技术、精深加工和龙头企业培育等。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探索建立茶叶企业互联网融资平台、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土地流转抵押贷款新机制,政府联合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实施融资担保、产品保险和股份投资,以及加强银企合作等途径增加金融资本对茶业扶贫开发的投入。
在人才方面,依靠企业主体和倡导能人办企业、闯市场、搞营销,成为引领茶业发展的领航者。依靠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建基地、树标杆、提质量,带领群众共同夯实茶业发展的基础。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和部门的培训基地,加强与大专院校及研究所联合,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水平;抓好从业人员培训。以茶叶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营销大户等为主要对象,注重培训实效,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茶叶专门人才队伍和新型主体带头人;积极做好产业服务型人才培养。采取委培、引进、培训、聘请等手段,加强茶文化研究、营销策划、审评检验、产品加工、茶艺表演、电子商务等茶产业服务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将茶业作为陇南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进行扶持。一是有效盘活茶园资产。开展茶园普查工作,摸清茶业家底,夯实工作基础。探索创新金融支农新方式,使茶园成为茶企、茶农新的融资抵押物。二是积极推进茶区“三变”改革。在茶叶贫困乡镇、贫困村,依托茶农合作社实施精准扶贫,围绕扶持茶农主体,按照“你建园,我入股;你经营,我打工;你盈利,我分红”的方式,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和茶叶生产加工专业化水平;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通过土地流转托管、股权投资、务工收入、茶青销售等渠道,实现茶农脱贫致富。三是完善企业基地管理组织形式。打造一批“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的产业化高效经营组织,构建农户管茶园,合作社统基地、搞初制,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和营销的经营格局,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生互荣的良好业态和企业、合作社、茶农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有机整体,有效提升茶叶产量和产值,从而带动山区农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