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辰芳
摘 要: 本文以《新华字典》中收录的助词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字典中助词的收录情况,对在现代汉语助词理论影响下助词注释的变化情况做出梳理和分析,并对其中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这对于读者更加理性地认识词类、理解词义和准确运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 助词
一
助词是汉语虚词系统中十分特殊的一类,历来被学者称为“编余”词类。正是由于助词定义的不明确,次类划分的不统一,给辞书编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以《新华字典》中收录的助词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从1953年版至2011年版共计14版次的《新华字典》对助词的收录情况,对在现代汉语助词理论影响下《新华字典》中助词注释的变化情况做出分析和探讨。
目前,学界对现代汉语助词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标准:第一种是根据助词在句子当中所处的位置划分,分为句首助词、句中助词和句末助词;第二种是根据性质的不同划分的,不同的观点划分的结果不同,如张谊生的《助词与相关格式》把助词分为时态助词、时制助词,结构助词、比况助词、表数助词、列举助词、限定助词等。
助词次类的划分直接影响到助词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虽然《新华字典》在标注助词类词语的词性时没有注明具体的次类归属,但是将这类词总结归纳出来,还是能够大致把握它的次类的。以目前最新的第11版(2011年版)《新华字典》为例,其中明确标注为“助词”的词约45个。其中,被标注为“文言助词”的词不属本文讨论范围,其余的是:啊、吧、呗、地、的、得、而已、见、将、啦、来、了、嘞、咯、啰、吗、嘛、哪、呢、似的、所、哇、呀、也、哟、者、着、么、过、给、哩、底。
根据这些助词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将其分为如下四类:
1.啊、吧、呗、啦、嘞、咯、啰、吗、嘛、哪、呢、哇、呀、也、哟、么、哩、而已
2.地、的、得、底
3.了、着、过、
4.见、将、来、似的、所、者、给
先来谈谈第一类词。这些词常用来辅助表达句子的某种语气。1953年版和1954年版的《新华字典》标注这些词的词性名称为“语助词”,1956年版后改称为“助词”。例如“啊”,1953年版标注为“语助词”,1956年版改为“助词”。
称呼这类表示语气的词为助词是有传统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分出“助字”一类,马氏所谓的“助字”实际上就是指这类语气词,只是后来助词范围扩大,这类词成为助词的一个次类,被称为“语气助词”。
第二类词常用在词或词组的后面辅助构成偏正或状补等语法结构。这类助词数量不多,常见的有“的”、“地”、“得”①。
以“的”为例,1953年版的《新华字典》标注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后的“的”为“词尾”,其他义项则没有标明;1954年版中新增义项④,标注其词性为“语助词”;1956年版改称“助词”;1962年版删去了义项①中的“词尾”一词,也就是说除义项④明确标注了“助词”之外,义项①②③都未标明词性。此后的各版《新华字典》都是同样的情况。直到1998年版修订后,明确标注“的”的词性为助词。
与“的”类似,1953年版中标注“地”为“词尾”;1962年版删去了“词尾”;1988年版明确标注为“助词”。“得”在1998年版之前的所有版本中均未标明词性,从1998年版起及以后的各版中都标注其词性为“助词”。
从这三个词的注释情况变化中可以发现,“的”和“地”的部分义项都被标注过“词尾”,同样的义项后来被改注为“助词”。这就说明类似词头和词尾这样的成分与助词之间存在界定不清晰的情况,甚至有些学者在划分助词的次类时分出“语缀助词”一类。虽然词缀和助词都有一定的附着性,但词缀只是构词的一个部分,助词是词,二者有本质区别。将助词和词缀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合理的,《新華字典》在修订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了科学的语言理论。
第三类词是“着”、“了”、“过”,因为这类词常用来辅助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完成,常被称作时态助词。由于汉语是孤立语,时态的变化难以在语言外在形式上有所体现,“着”、“了”、“过”这类词就承担起表明时态的重任。
先来看“了”的释义变化情况:1953年版中,“了”被标注为“词尾”和“语助词”两种性质,1956年版删去了“词尾”,从1998年版开始之后的各个版本中“了”的全部义项前都标注为助词。
“着”的词性从1956年版后的各版都标注为“助词”。“过”在1998年版之前的各个版本中均未被为注明词性,从1998年版开始,之后的各个版本都将“表示曾经和已经”这一义项的“过”标注为“助词”词性。
此外还有第四类词,这些词的性质各异。《新华字典》对它们的词性注释的变化情况如下:
者:在1979年版之前的各个版本中,义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词组后指人或事物前一直标注为“词尾”,1979年版删去“词尾”,第10版(2003年版)在此义项前标注了“助词”。另外,在义项表示语气停顿前各个版本均标注了“助词”。
将:从1962年版起,在义项“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的中间”前标注“助词”。
见:从1971年版起,在义项“1.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2.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前标注“助词”。
给:从1998年版起,在义项“跟前面‘让、‘叫、‘把相应,可有可无”前标注“助词”。
似的:从1998年版起,标注词性为“助词”。
二
上文中我们大致总结了各版《新华字典》中助词类词语的词性标注变化情况,从中不难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第一类词究竟应该归属为助词还是独立为语气词。《马氏文通》中的助字一类,实际上指的是表达句子语气的词。把这些语气词归入助词之类看似符合马氏的传统,实则是把本来纯净统一的一类词和其他一些难以说解归类的词混在一起,不论是称其为助词还是语气词,都只是名称问题,最重要的是让语气词保持独立干净的面貌,这才符合马氏的精神。同时,也会使新华字典中收录的这些表达语气的词的释义更加清晰准确。因此,是否将这类词的词性标注为语气词更恰当?
2.助词常被认为具有编余的性质。正因为助词内涵的不明确和外延的不清晰,使得哪些词该归入助词一类,哪些词又不该归入,一直没有定论。上文从新华字典中归纳出的第四类词就是充分的体现,而且一个词的若干个义项中,哪一个义项属于助词用法,哪一个不属于,也不够明确。
以第11版中“来”的释义为例,与助词词性相关的义项有:义项③,“来”置于数词之后,许多学者称其为表数助词,但《新华字典》中未注明词性;义项⑥,“来”和“来着”用法类似的来,被称为时制助词,《新华字典》未注明词性;义项⑨,标注为助词;义项⑩,“来”作衬字,称为“音节助词”、“语音助词”、“衬音助词”等。在1998年版和第10版中均明确标注为助词,第11版却删去了。
3.性质和用法极为相近的一些词,有的被标注为“助词”,有的却未标注。如上文提到“来”的义项⑨,是表示列举的助词。除了“来”之外,一般把用在列举结束后的“等”称为“列举助词”,但《新华字典》却未给“等”的这一义项标注词性。
新华字典作为一部小型语文工具书,对于广大读者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清晰合理地标注词性有助于读者更加理性地认识词类,理解词义,进而准确运用。当然,由于助词这类词的特殊性,助词理论一直存在分歧。面对众说纷纭的助词理论,编纂辞书时该如何选择更合理的意见仍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注释:
①《新华字典》中也收录了“底”,是“的”的旧时写法,不作讨论。
参考文献:
[1]刘叔新.论现代汉语助词的划分[J].天津社会科学,1982(03).
[2]张谊生.助词与相关格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7.
基金项目: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现代汉语助词理论演进对各版《新华字典》修订的影响与启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