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贤+杨丹+廖越+肖畅+刘明辉+任彩红
【摘要】目的:通过对针刺五脏俞结合催眠疗法、针刺五脏俞和口服艾司唑仑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更加优效的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睡眠。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0例,三组均在进行控制基础疾病以及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加针刺五脏俞结合催眠疗法,对照1组加五脏俞疗法,对照2组加服艾司唑仑。结果:PSQ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及2个月后随访三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个月后随访PSQI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但针刺五脏俞配合催眠疗法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优于针刺五脏俞与口服西药艾司唑仑,且表现出了远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2
脑卒中引起的睡眠障碍是卒中后的最常见也是极易被忽略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足及过度睡眠等症状。长期的睡眠障碍易发展为焦虑、抑郁等,引起血压、血糖的大幅度波动,增加脑卒中复发的风险[1],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神经功能的康复。本研究通过对比针刺五脏俞配合催眠疗法、口服艾司唑仑疗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医症候评分分值的变化,探讨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选取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门诊及病房进行治疗的PSSD 患者90 例。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中的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卒中后睡眠障碍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3]关于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中失眠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医内科学》为依据,将不寐的中医辨证分为5型。
2 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 30 例,均治疗 2 个 疗 程,比 较 其 治 疗 前 后 及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及中医症候得分。3组患者均进行控制基础疾病及进行康复治疗,其中治疗组(针刺五脏俞穴联合催眠疗法)其中针刺取双侧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常规消毒后,根据各中医证型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2个疗程统计疗效;催眠疗法(由接受催眠培训的催眠师进行操作):(1)向患者解释放松治疗的原理和治疗过程,及时解除患者对治疗的疑虑,使患者建立对治疗的信心和勇气。(2)用言语诱导病人进入催眠状态(3)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加入不同的促进康复的诱导语。(4) 解除催眠。每次治疗时间为30-4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2个疗程统计疗效。对照1组(针刺治疗)针刺取穴针刺取五脏俞,其操作、疗程等同治疗组。对照2组(西药治疗组)艾司唑仑1mg,临睡前给药,每天1次,10次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2个疗程。
3 结果
3.1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90 例患者均完成了 2 个疗程的治疗,无剔除病例。三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卒中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 1)
3.2 三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3.2.1 治疗前三组患者PSQI评分组间比较,经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Z=-0.566、P=0.571>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3.2.2 三组治疗后PSQI评分组内比较,(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后PSQI评分组间比较:(Z=-3.571、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2.3 三组患者2个月后随访PSQI评分组内比较,对照1组(Z=-1.176a、P=0.24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2组(Z=-1.157a、P=0.24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Z=-3.188a、P=0.00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2个月后随访组间比较:(Z=-3.524、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三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3.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组间比较,经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68、P=0.171>0.05),具有可比性。
3.3.2 三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对照1组Z=-4.800a、P=0.000<0.01,对照2组Z=-4.775a、P=0.000<0.01,治疗组Z=0.290、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Z=-0.920a、P=0.35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3.3 三组患者2个月后随访组内比较,(对照1组Z=-4.805a、P=0.000<0.05;对照2组Z=-3.370a、P=0.01<0.05;治疗组Z=-3.242a、P=0.00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2个月后随访组间比较:(Z=-0.230、P=0.81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卒中后睡眠障碍西医病因病机:普遍认为PSSD发生的机制十分复杂,非单一因素引起,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但目前仍没有完全明了,认为可能的机制如下:1)与睡眠相关神经解剖位置损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 卒中患者上述解剖结构的损伤,脑卒中后肌张力的改变、活动受限、疼痛等因素致使其对睡眠-觉醒的节律的维持、调节功能受损。2)神经内分泌: 林参[4]等人的研究显示与觉醒相关的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神经递质的动态失衡会引起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3)细胞代谢异常:邵丹[5]在对失眠大鼠脑内抑制性递质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表明,睡眠障碍与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性神经递质 GABA、GABAA代谢失常有关。4)心理因素:脑卒中后患者的独立性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病患的角色转换、家庭负担的加重等因素,常常引发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者发展为焦虑、抑郁症等,致使睡眠障碍进一步加重,成为恶性循环。endprint
4.2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中医病因病机。脏腑功能失调睡眠说:中医学认为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的生理活动统率机体整体的生理功能。《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中记载:“心藏脉,脉舍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肺藏气,气舍魄”。精神情志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景岳全书·不寐》曰:“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寤”。当五脏功能失调势必引起精神情志失常,其神则不安,继而导致不寐的发生。
4.3 针刺五脏俞治疗PSSD的机制:选择针刺五脏俞可以调节五脏气血,协调阴阳,调理人体整体机能,安五脏神,达到寤寐有时。现代研究表明与睡眠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有5-HT、NE、IL-1、TNF、GABA、GABAA、PGE2等。其中5-HT、NE与NREM、REM睡眠结构相关,参与调解睡眠-觉醒节律。
4.4 催眠疗法治疗睡眠障碍的理论基础:催眠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是利用催眠的技术将患者导入催眠的状态,这种状态接近人的潜意识,将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释放,从而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对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6]。
从本研究的结果中可看出:针刺五脏俞配合催眠疗法、针刺五脏俞与口服西药艾司唑仑相比,三者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但针刺五脏俞配合催眠疗法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优于针刺五脏俞与口服西药艾司唑仑,且表现出了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丁梅、刘玉芳、马燕,护理干预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0年,8(7):925-926.
饒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26(10):948-949.
林参,陈志刚,马丽珍,等.急性脑梗死后并发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 (2):169-171.
邵丹.针刺五脏俞对失眠大鼠脑内抑制性递质调节的作用的实验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29.
刘博娜.催眠疗法在治疗惊恐障碍患者中的疗效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4,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