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青?靳耀宇
[摘 要]随着各大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贫困生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群体素质的提升和生活氛围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通过运用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大学生中的贫困生群体进行调查、总结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贫困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际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成因;解决方案
2017年2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中关于本专科生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为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三个专项计划,即国家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共录取了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10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8500人,增长的幅度是9.3%。因此,隨着贫困生人数的增多,了解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目的的提出建设性意见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特征
1.自卑是贫困生面临的最严峻的心理问题。据调查,52.54%的贫困生最大的压力源自因与同学差距大而产生自卑感,84.62%的贫困生表示最想提高自己的自信心。由此看来,自卑是贫困生面临的最严峻的心理问题。
外在条件,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差异,是贫困生自备心理的根源。因此带来的自我否定、质疑,极易引发自卑的恶性循环。
2.贫困家境给贫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局限性。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贫困生群体不擅长与同学交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82.05%的贫困生希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80.77%的贫困生希望提高自己的。胆量和勇气。当贫困生接触到一个新的环境时,他们的观念里没有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的打算和有效行动,对融入这个环境感到艰难,担心不经意间冒犯其他同学而缺乏主动性。此外,71.79%的贫困生希望能扩展自身的眼界和大局观。在访谈中发现,许多贫困生认为他们遇到最多的事情是生活上的柴米油盐,除每天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外,他们无心遐想其它的事情,思维具有一定的的封闭性。
3.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贫困生对学习的期望更高。根据调查结果发现,44.87%的贫困生选择在大学生活中潜心学习,取得好的成绩,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奖学金分担家庭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刻苦学习,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以便在毕业后通过深厚的专业知识去获得一份好工作。相比而言,56.62%的非贫困生选择全方面锻炼自己,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学习对于贫困生而言是改变命运的有力保障,因此,大部分贫困生对学习的期望较高。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策略
贫困生做为高校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来源以及心理问题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多个方面。
1.社会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的两极化日益严重。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从2012年至2015年我国的基尼指数呈下降趋势,但2016年的基尼系数是0.465,比2015年高了0.003,说明我国在居民收入差异这一块仍有不小的压力。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繁荣对全面提升国民生活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保障贫困群体的尊严有着重大意义。
政府对于贫困群体各方面情况的关注度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确保每个环节都实施到位;另一方面,立足科技扶贫,通过技术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帮助更多贫困家庭摘掉贫困帽子,从根本上减少贫困生的数量。
2.家庭方面。调查数据表明,87.18%的贫困生来自于农村家庭,69.23%的同学表示导致家庭贫穷的直接原因是家处贫困山区,家庭收入微薄。贫寒的家境让贫困生感到在起点便不如其他同学,同时,贫困家庭的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易导致其子女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贫困家庭父母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教育方式欠妥,极易在贫困生的心里留下因贫困产生的自卑、不敢争取等消极心理影响。
3.学校方面。首先,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开展心理辅导工作,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对症下药。其次,要全力建设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营造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校园氛围,提升贫困生的归属感。最后,完善奖助体系,搭建贫困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贫困生自力更生的精神。
4.个人方面。个体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因。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贫困生的自我认同感低,见识浅薄,缺乏尝试新事物的勇气,遇到问题时自我调试度低,不擅长调节自身的情绪,形成严峻的心理冲突,而又缺乏主动性,不敢向其他人请求帮助,日积月累形成严重的心理矛盾。在各种的心理问题下,贫困生渴求发展但找不到适合他们的方式。
因此,贫困生应该摆正心态,正视和接纳现状,而非一味躲避。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或承担社会工作,从点滴小事中不懈努力,收获综合素质和自我认同感的提升。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体验社会实情,拓宽眼界,增加社会责任感,从而获得心理素质的拓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龙晓东,廖湘蓉,邓治文.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湖南社会科学,2003,(04):120-122.
[2] 张晓琴,陈松.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6):150-152.
[3] 龙晓东.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3,(05):90-93.
[4] 陶传谱.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 湖北社会科学,2003,(05):107-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