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2018-01-15 18:23高阳辉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格人文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得人文精神成为新课程的一个关键词,也引发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人文精神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探究,随着新的社会思潮、教育理论的涌入,历史教学中凸显人文教育的功效是回归教育本质的需要,历史教师应充分开发学科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一直以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带有功利色彩,从而导致学生从人文知识的缺乏到人文道德素養的低下。新课改实施以后,虽然教师们也知道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可在实际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功效却没有很好的发挥,造成基础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促进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却不尽人意。因而,近些年我国出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青少年杀人犯罪案件”,比如:“马家爵事件”与“药家鑫事件”等所表现出的人性的泯灭就足以说明。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爱因斯坦说:“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人格完善应被视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提倡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的精神”这不仅是历史教育的一个新热点、新亮点、新视点,也是整个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人文精神是学生人格中的重要“板块”,是现代社会和谐、公正、文明、法治等社会目标的支撑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和谐社会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靠教育培养。因此,全面提高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让历史真正地为人所用,为今所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是历史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贯彻人文精神的教育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超越传统,注重生命教育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人不仅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的生命。人文精神的教育首先是生命观的教育。现在一些学生对他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极度漠视,当一个人对生命缺少起码的的尊重与敬畏时,他就会视生命如草芥,动辄以极端的方式来处理,要么剥夺他人生命,要么自杀。这种极端自私的行为提醒我们: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孩子从小进行对生命的敬畏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人类永恒的价值,培养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例如:在专制时代,对人的生命漠视到极点,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也非常强调对生命的重视,比如,孔子思想中的“仁”、“智”、“泛爱众”、“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人具有“恻隐之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古人曰,“君子坐不垂堂”、“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毁”,看似怕死胆小,实际上却是在培养人们对生命敬畏的主张,以消除这种始于对自己生命蔑视,终至对他人生命践踏的趋势。世界历史的许多内容,比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等,也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

二、让历史回归现实生活服务人生,感悟人文内涵

现实是历史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历史的归宿。让历史回归现实生活服务人生,教师应当发挥历史教学的教化功能,唤醒学生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善良、真诚、正义、美好等。引领学生在对历史的感悟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和生命的启迪,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当讲述到“南京大屠杀”时,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有的学生说:“我们也要打到日本去,也来个东京大屠杀。”有的说:“也放两颗原子弹到日本去。”等等。针对上述种种态度,暴露出的是血腥、凶残、冷酷,这是不理智的,也是反人性的,这肯定不是我们历史教育所期待的。诚然,日本军国主义者可恨、可杀,但是我们上历史课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是以暴制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见证历史,是为了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前途与责任,教师应正确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给予我们的惨痛教训,当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舞台,哪国又能辱之?

三、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

宣扬人格尊严,而且强调社会责任心,这是中国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有相当多的中外历史名人,他们的成长过程及言行,为学生提供了人生的榜样和精神坐标,是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寻找人格意识教育的切入点,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孟子以“平治天下”自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都表现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怀;唐代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之后,作诗云:“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刚直气概;北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张载自述学术宗旨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表现了哲学家的广阔胸怀;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点;现代史上周恩来“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充分表现了对于社会治乱、国家安危的深切关心,为后人所敬仰;华盛顿三进三退,“将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的精神。”的高尚人格。

教育是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活动,人文教育是促进学生精神境界提高、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价值实现的教育。新课程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凸显人文教育的功效是回归教育本质的需要,历史教师应全面把握人文教育的内涵,充分开发学科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学生因为教育在我们眼前呈现出越来越浓郁的人文意识、人文态度、人文情怀和人文价值取向时,我们一定是成功的。

作者简介:高阳辉(1970-),男,福建省龙海市人,本科,研究方向:历史教学,单位: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格人文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