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及建议

2018-01-15 11:06辜根华孙加焱胡石忠徐奎源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3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技术创新建议

辜根华++孙加焱++胡石忠++徐奎源

摘要 基层农技推广是連接农业科研单位与农户、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的桥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创新具有现实必要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由于受基层农技推广体制、运行机制、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等限制,导致这一群体处于创新队伍长期落后、创新资金短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薄弱的状态。同时,本文还从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创新的自觉意识和参与农民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15;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3-0265-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研投入的逐年增加,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但科研单位缺乏倾听农民需求的渠道,部分成果脱离市场需求,而且科研单位人员亲自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直接推广的参与度有限[1],难以充当技术推广的主力。由于推广力度不足,许多成果成为放在柜子里的展品。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问世的农业科技成果约为6 000~7 000项,但真正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却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2]。许多国家将农技推广作为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3],基层农技推广作为农业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起到连接农业科研和广大农业生产者的桥梁作用,也成为推广和创新农业科技的主导力量[4]。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直接与农民接触,了解基层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这决定了其更有机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倾听农民诉求,向科研单位咨询和提供研究课题,通过实践总结基层经验,通过思考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利用这一优势开展技术创新,既可以提高自身价值,以便更好地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又能让广大农业生产者受益。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身处基层,服务基层工作长期得不到社会重视,加上自身专业素质因素,导致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我国基层农技人员建设长期处于制度不完善、队伍不精良、经费不充足状态[5],因而针对基层农技推广的研究多集中在以机构改革为主的体系建设方面[3],而对促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创新的研究不足[2]。本文通过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创新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创新在我国一直被视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职责,作为基层推广人员,既没有创新任务,又缺少创新意愿,更缺乏创新所具备的条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推广和科研体系中均处于弱势地位,严重制约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创新。

1.1 体制模式

在机构编制上,我国没有出走基层农技推广由本级政府平行管理的体制模式,地方农技部门各自为政,技术水平、产业视野、推广能力难有较大提高,不利于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地方政府对农业在社会稳定与进步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机构中承担了多项职责,而农技推广职责却被弱化[6]。一些地方在精简编制过程中,将行政人员编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占用编制、职务和技术职位,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职务和职称晋升机会不足,影响其有效履行农技推广职责。

1.2 运行机制

我国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和人员待遇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却忽视了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7]。缺乏完善的农技推广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多数推广部门的绩效考核仍延续行政体系中“民主测评”方法,考核评价的主观性较强,缺少对绩效的定量标准。对于农技推广人员来说,创新业绩和推广成效对考评结果影响不大,这显然有失客观公正[8]。

随着基层推广人员结构的更新,很多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理想的年轻一代推广人员加入农技推广队伍中。但由于受晋升机制的影响,其在推广机构中很难起到主导作用,缺乏实现技术创新的条件;部分青年推广人员受环境影响,重走人浮于事的老路。

1.3 客观条件

推广经费不足、缺乏资金创建推广试验场是基层农技推广中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8-10]。虽然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对农技推广机构下拨大量专项资金,如2012年以来中央每年下拨农技推广补助资金26亿元,江西、吉林等省份每年对每个乡镇综合服务站补助推广经费2万~5万元不等[9]。但资金数量仍然有限,且资金的使用没有形成合理的绩效机制,真正需要资金开展推广和创新的技术得不到足够的资助;没有创新意愿的推广部门没有将费用真正用于推广和创新。在资金扶持方面,“吃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不利于农技推广与创新。

1.4 主观因素

在机制和体制造成的创新环境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开展基层农技创新全凭个人价值取向的自觉意识。农技推广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强、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知识更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加上机制对其创新的要求不高,更加使其失去创新的意愿。部分不甘于平庸,为实现自身价值,或想为“三农”做贡献的农技推广人员,可能会做出一些创新的举动,但这种自觉意识难以形成全社会的创新趋势,而默默无闻地创新却很少得到回报的处境,可能会成为另外一些甘于平庸、无自觉奉献精神人群不去创新的“负面典范”。

2 建议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能局限于机构编制、人员配置、运行经费等形式,而且更应该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创新作为改革的重点。用良好的创新机制,充分调动人员和资金,深入开展农业技术创新性推广。

2.1 创新绩效考核机制

改革以往按行政考评指标进行绩效考核的机制,根据基层农技推广性质和任务,制定科学、合理、客观、定量的考核标准,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如将年度推广的科技项目、引进先进成果、产生良好效益、创新成果、指导产业转型或产业提升等业绩作为评分标准。量化指标不仅使农技推广人员有要完成任务的紧迫感,更给了农技推广人员获得更高绩效评分而多推广、多创新的动力,相较于主观测评,更能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活跃起来。

2.2 建立人才培养機制

激发创新意愿的关键是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推广和创新中做出成绩的推广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使其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更愿意投身于创造之中。应建立创新项目资助机制,用专项基金资帮助完成创新项目,实现创新愿望。

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建立人员再学习机制。农技推广部门职称评定中有继续教育的要求,但继续教育发展仍存在不足[11]。一是单位对继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对人才质量的提升。二是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缺乏终身学习意识,主观上不愿意学习导致接受再教育流于形式,收效不明显。三是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应当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多参加继续教育,支持推广人员在职深造,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保障其在职学习的时间,取得学历、学位并回原单位继续从事推广工作的应予以资助或奖励。设立专门机构对继续教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研究,使课程更科学合理[12-14]。

2.3 创造基层农技创新的客观条件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社会地位、社会对其个人价值的评价、晋升机会等是影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创新的客观条件。创造更加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形成尊重创造性推广人才的社会氛围,给富有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基层农技人员更多的晋升职称和职级的机会,改善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为其创新和推广提供平台等[15-17]。这些条件作为农技推广人员价值实现形式的体现,对其创新将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建立和完善基层示范推广站,给具有创新意愿的推广人员一个试验创新、示范推广的平台[9],实现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向提高生产力水平转化。

2.4 提高基层农技推广创新的自觉意识

因为农技推广工作服务于“三农”,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直接与农民接触,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所以基层推广人员的服务意识直接决定其能否真正落实好职责。所有客观条件都要求推广人员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这就需要基层推广人员树立为更好服务于农民、农业、农村的志向,自觉进行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在农技推广人员的招录中应当重点考查其动机,一个没有服务“三农”意识的人员进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就意味着减少了一个服务“三农”的推广人才[18-19]。

2.5 引导农民参与技术创新

农业部 2015 年下发《关于加强农民创新创业服务工作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意见》,认为农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人数最多、潜力最大、需求最旺的重要群体。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推广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自身专长去培养、指导、协助、带动农民群众参与技术创新。

农技推广人员应当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有较高的洞察能力,善于从农民群众的创造中找到创新灵感。农民群众是农业生产的实践者,其在实践中最容易发现问题,而部分善于思考的农民会从问题中找到新的思路,形成一种朴素的创新。农技推广人员应善于运用专业技术人员的眼光,将农民群众朴素的创新加以改进,使之成为解决农业生产现实问题的创新技术。

3 参考文献

[1] 曾维忠,陈秀兰.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四川省的实证[J].农业技术经济,2010(4):36-41.

[2] 陶官军,樊伟芳,马妍.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模式初探[J].浙江农业学报,2006,18(1):46-50.

[3] 胡瑞法,黄季焜,李立秋.中国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堪忧:来自7省28县的典型调查[J].中国农技推广,2004(3):6-8.

[4] 方付建.基层农技人员激励体系创新研究:以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为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100-103.

[5] 傅建祥,罗慧,王军强.农业技术推广供需状况调查分析: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2):20-24.

[6] 李立秋.机制创新是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J].中国农技推广,2007,23 (3):8-9.

[7] 庞伟峰.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农技推广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

[8] 张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制度及其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9] 王书芝,张士辉.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5,24(2):35-36.

[10] 陈升斗.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15,31(8):3-6.

[11] 贺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有效性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10-11.

[12] 陈礼鼎.浅谈文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蔬菜,2017(11):58-60.

[13] 彭晨,李寅秋,段洪文.长江中下游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7,33(10):3-5.

[14] 苏磊,王强,卫文星,等.对完善河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7,36(5):25-27.

[15] 侯宇,王珂,闫洁.蓝田县基层农技推广机制与方式方法创新实践[J].基层农技推广,2017,5(10):1-2.

[16] 刘艳,曾林,乌春芹,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17(8):44-49.

[17] 陆军良,杨伟斌.基层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7,37(14):172.

[18] 彭晨,李寅秋,段洪文.长江中下游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7,33(6):3-5.

[19] 严桂珠,王宝金.现阶段基层农技推广的服务模式与发展建议:以泰州市姜堰区种植业为例[J].基层农技推广,2017,5(11):11-13.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技术创新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