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斤论两

2018-01-15 21:52周惠民
世界博览 2017年23期
关键词:市斤鲁智深重量

周惠民

导语:三国时期一斤约合今日220克,宋代一斤则合633克,就算明代的斤轻些,也有590克。鲁智深的禅杖用三国时的度量计算,大约是13.6公斤,要根据明代标准,却有36.6公斤。

2011年,南昌考古专家发现了汉代废帝海昏侯的墓葬,经过几年的发掘整理,公布部分发掘内容,当然里面少不了珍奇宝物与竹简文书。但作者最有兴趣的莫过于墓葬出土的马蹄金、麟趾金等金饼,倒不是因为财迷心窍,而是可以藉此进一步认识汉代的度量衡。墓葬中出土地金餅重量多在250克左右,符合汉代一斤的概念,与现代人对斤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古代每个地方对重量的感受不同,对度量长度或体积的需求也不同,但各自为政,倒也不必强求统一。直到秦统一六国之后,因为交通发达,贸易兴盛,未免纷争,才有统一度量衡的必要,不过当时度量衡的实质内容小于现代。《汉书》记载,项羽身高8尺2寸,这可不能用今天的尺来想象。根据史书纪载,秦汉的尺折合今日的0.231米,项羽身高换算为一米八九。在今天看来,许多小伙子都能有这么大个,要比起篮球代表队的大部分球员,项羽还是矮个儿。

宋代以后,标准尺越来越长,如果以明代的1尺为0.32米计算,古人的身高就有点可疑。水浒传说鲁智深、林冲与武松都是身长八尺,依明尺应为两米五,就算武大郎身高不满五尺,也有1米6,在今天也不能说是三寸丁。武大郎身高用汉初的尺换算,不到115公分,用三国尺换算,也只有120公分,比较合乎三寸丁的说法。我们只能这么解释:明代人熟读各种稗官野史,写宋代的事,还要拿项羽、关云长当作指标。实际上,史书中对常人的身高体重并不着墨。陈寿写《三国志》时,特别说魏国大将程昱长8尺3寸,算是少见的例子。程昱身高应为两米多,才值得大书特书。可见明人写小说一直拿汉尺为标准,未加换算。

除了长度,重量也有类似情况:水浒传第四回说到鲁智深在五台山下铁匠店要订制趁手武器,原本计划禅杖该有一百斤重。工匠认为太重,说是关王刀也则只有八十一斤重,建议四五十斤合适,最后决定是打一条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历史学者研究,三国时期一斤约合今日220克,宋代一斤则合633克,就算明代的斤轻些,也有590克。鲁智深的禅杖用三国时的度量计算,大约是13.6公斤,要根据明代标准,却有36.6公斤。鲁智深能否使得这种分量的禅杖,得要参照其他数据。职业棒球选手使用的球棒重量要根据球员的身高体重计算,总在900公克上下。三铁项目中,标枪重800公克左右,男子铅球为7.26公斤,女子铅球规定为4公斤。这么换算下来,鲁智深使13.6公斤的禅杖已经很重,36.6公斤就有些不近情理。所以一旦要细究明代人物身高与武器重量,就显得相当不合理。

古代许多地方交通不便,往来不频繁,特定度量衡实行于特定区域时,大家约定俗成,并无不可。但商业发达地区,各种度量衡各自表述,如何换算?所以统一度量衡有其必要。埃及与两河流域一带,文明起源甚早,地区间乃至国际贸易频繁,距今三四千年以前就已经采用统一的度量衡,以后希腊、罗马主导的地中海世界,还是得接受原有标准。反倒是中世纪欧洲社会几乎呈现静止状态,许多日耳曼部落散居各地,各有各的度量衡,仍能相安无事。13世纪以后,商业逐渐发达,欧洲人才慢慢体认度量衡应当统一。例如大家熟知的英国大宪章中,就提到国王与贵族达成协议:王国境内,无论是量葡萄酒、啤酒或是谷物,都必须使用同一的容器;布匹的宽度也要一致。统一度量衡除了便于买卖,另一个附带好处是抽税时可以有个标准。

英国的制度不算特别复杂,但与其他地方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英国原本以务农为主,度量衡单位来自谷物,例如1英寸为3颗刚收成大麦的长度,一磅是7000个大麦粒的重量。17世纪以后,英制度量衡传到各殖民地,也还是处处有别。就拿烹饪书来看,澳洲公认一茶匙的量应为5毫升;英国只有4.74毫升。澳洲的汤匙以20毫升计算;加拿大的汤匙只有15毫升;到了英国,一汤匙只换算成14.21毫升。要是澳洲人拿着英国食谱做饭,就得小心盐下多了,容易血压高。

1850年以后,欧洲大陆各地的度量衡逐渐统一,这与拿破仑建立帝国关系密切。法国土地广袤,各地语言、文化与制度都不统一。法国大革命时,革命政府首先改革进位手续复杂的货币计算方式,一律改成十进制。法国科学院也受命建立标准度量衡。当时法国科学家规定:1公尺是通过法国巴黎的子午线(从赤道到北极点)的千万分之一。当时测量工具并不发达,所以进度缓慢,直到1799年才将公尺的原型定义清楚。同年,法国第一共和政府也制定公斤(意为千克,kilogram)为重量单位基准。拿破仑横扫欧洲之际,将新度量衡制度带到各地,对德国西部地区影响极大。1850年代,德意志各国逐渐统一,关税同盟就催生了统一的度量衡,例如重量称为税关重量(Zollgewicht),1磅也就定义为500克。

这种情况咱中国也不陌生。清末各地使用的白银成色不一,当时海关为洋人主导,所以关税以其标准量计算,称海关两,大家都接受,所以清末的海关两成为法定给付的标准。当洋人拿着各地发行的银元到中国做买卖时,成色较足,重量稳定,商民很快接受,成了当时沿海许多地方计价的标准。

1929年,中国才制定度量衡法,以当时通行的公制为准,规定:市用制长度以公尺1/3为市尺,重量以公斤的1/2为市斤,容量以公升为市升。但在此同时,仍规定一斤分为16两。直到1959年以后,中国的1市斤才改为10两,一两50克。可是台湾、香港与新加坡并没有跟着改变。至今,港澳台的一市斤仍为16两,重600公克,一两约合37.5克。中国人老说半斤八两,宋代许多故事中都提到,例如《五灯会元》就说天数有定,“秤头半斤,秤尾八两”。在台湾、港澳地区居民至今仍遵循宋代制度。有一年秋天我到了开封旅游,见到市场有卖酱兔肉的,本想买来尝尝,拿了一块要过磅,店家说是7两不到,有半斤多。登时就觉得这个人不老实,为何七两不到要算我半斤的钱,立即拂袖而去。后来了解一市斤是10两,人家6两多只算半斤,相当客气,而我如此无理,至今思之,仍是心中羞愧,耿耿于怀。endprint

猜你喜欢
市斤鲁智深重量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与鲁智深的“密会”
与鲁智深的“密会”
8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
Put the Glass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