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林
道可道,非常道。教育之道,博大而精深,当悟之,不可一成不变而守之。学生之情,教育之境,因人因事因时而变化无穷,故教育之道当以正合,以奇胜,以正固本,以奇为策,奇正相应,以变应变。
【案例再现】
2017年7月24日,五点四十左右,孩子打电话来说,打篮球结束,教练和同学都走了,问到哪里找我。我叫他打车到我单位,并把单位的地址发到他的微信上。大约过了十分钟,我给他打电话,想确认一下他是否上车,提示“已经设置了呼叫转移”,我以为他误设置了这个功能。
上出租车后或到达目的地,给我发信息或打电话确认,已成为他的出行常态。六点左右,孩子仍未回拨,我再打他的电话时还是提示“已经设置了呼叫转移”。这时,我意识到,他的手机可能没电了,心里咯噔一下:糟了。平时用惯了微信支付,儿子出门时没有带零钱。他到白龙路的运动点打球还不到10天,有时是我接送他,有时是我交代好出租车司机送他去,有时他跟同学的妈妈一起去,最近几次才开始自己打车的。从打球的地方到我单位约摸五六公里,到家也有两三公里,关键是二环外他很少去,运动点附近的地形不怎么熟。
如果手机没电了,他对那里不熟,教练和同学的家长又都回家了,他会怎么办?我只希望在手机关机前他已经坐上了出租车,能顺利到我单位来。但是,如果他还没来得及坐上出租车呢?他会不会急得哭?会不会向路人求助?会不会找地方给手机充电?会不会走路回家?如果走回家,会不会迷路?还是,他会在原地等我去接?我忽而有些担心了,毕竟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毕竟他是个动辄扁嘴巴哭的孩子……万一他走丢了怎么办?我不知道别的家长碰到这样突如其来的情况会如何,自己着实有那么一会儿不知所措。但是,我很快平静了下来,明确了思路:先加班看稿件,等到六点半,如果他还没来,我就骑车去找他;走前,跟门卫打个招呼,如果孩子到了,请他电话联系我;先沿可能的路线,逆向骑车,慢慢找过去,依次到运动场所、家,找不到就再回单位看看。
谢天谢地,六点二十多,儿子满头大汗地来到我的办公室。石头终于落地了,我忽而有点小小的激动、小小的感动。我迫不及待地问:“你是怎么回来的?”他有些得意地回答:“骑车,我发现路边有一辆ofo(共享单车)没有锁,就骑过来了。”我很好奇他当时怎么想的,就问:“怎么满头大汗?有没有一点紧张、害怕?”他回答:“不紧张,想快点吃牛排,就快快地骑过来了。”有次骑车去接他时,我特意看过时间,从单位到运动点大约要30分钟。这次,他骑得也够快的。
他迫不及待地要我带他去吃牛排,居然吃了两份牛排和一份意面。吃完后,我到办公室加班,本来希望他先做暑假作业,但是他要先写周记。以下是他的日记:
2017年7月24日下午五点四十左右,我打完篮球后给爸爸打电话。我拿起手机,把左手大拇指放在主屏键上,指纹锁就开了。我长按主屏键,Siri(手机程序)出现了,说:“你好,请问需要什么帮助?”我说:“呼叫爸爸。”Siri说:“好的,正在呼叫爸爸。”手机立刻跳到电话页面,拨打爸爸的电话。电话通了后,爸爸叫我打車到电教大楼,并把具体地址发到我的微信上,就挂了。我用滴滴打车软件叫车,还没有人接单,手机就没电关机了。我只好准备自己走过去。走着走着,我发现路边有很多ofo,我想要是有没有锁的车就好了。于是,我边走边找,终于找到了一辆没有锁的ofo,就骑到爸爸的单位去了。
从日记看,他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多少困惑,倒有些应付自如了。此时,我意识到了他直接把路边的车骑走了有些不妥,需要进行引导。于是,我问他:“你把路边没有上锁的ofo就这样骑走了,好像不太合适吧?”他若有所思地问:“你是说我没有付钱吗?”我说:“是啊,你没有付钱呢。”他想了想,说:“你前几天不是告诉我,ofo和摩拜最近几个月都在做活动,都可以免费骑吗?”没等我开口,他又说了:“即使不是免费骑,我也要骑啊!不然,我就只能走回家,或者在那里等你了,你不急吗?”想想也是,最近几家共享单车都在争抢市场份额,本来就可以参加免费骑的。虽然把没有上锁的ofo骑走了,在平时欠妥,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失为灵活变通之策。最后,我叮嘱他:“在平时,可不能这样贪小便宜,他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动。”
【智慧点击】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也是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呵护中成长,城市的孩子更像是温室中的花朵,较少有独立出行和面对突发情况的机会。即便是大学生,也有些人因为不懂得自我保护,而发生出行惨剧。这使我再次想起了2014年重庆女大学生高渝因搭乘陌生人的黑车而遇害一事。
2014年8月9日,重庆邮电大学女生高渝准备从重庆铜梁老家回主城。她妈妈牛女士因出差不在家,安排她15时左右在铜梁温泉附近坐朋友的顺风车。15时30分,牛女士接到朋友的电话,称没有接到高渝,原来高渝上了陌生人的黑车,但并没有跟牛女士和准备顺路载她上学的人联系。16时40分,牛女士给女儿打电话,高渝回答:“没得事,我知道坐错车了,但是马上也要到主城了。”牛女士就不再担心。高渝失联后,家人调出她的通话记录,发现她当日20:05分前还和几名同学通过话,但没有人知道她具体和谁在一起、在哪里、做什么事。
事发后,不少媒体报道了此事,对花季少女的被害表示惋惜、对黑心车主缺失人性进行声讨、对交通监管缺失进行问责、为女孩独立出行提供建议,多数报道中出现“搭错车”一词。这次搭车,是一个已20岁的大学生在没有受到任何强迫时清醒而自主的选择,不存在搭错之说。错的是高渝缺少出行的安全意识,错的是学校安全教育的缺失或低效,错的是其父母缺少对其进行“事必回复”的教育。
这两件事情引发了我的思考:当孩子外出尤其是一个人外出时,家长该怎么办?平日里,教师或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怎样的安全教育?现结合以前从教时的安全教育经历和平日对孩子出行安全的做法,谈谈自己的思考,以求教于同仁。endprint
一要细致入微。安全无小事,因为任何小事都可能造成无法估量和无法追回的损失。我做班主任期间“立”了几条关于出行的规矩:(1)凡是出门必须告诉父母跟谁一起去哪里、大约几点回家,一旦预计到比原定时间晚一小时以上才能回家要立即告知父母。(2)跟父母或者同学一起送别其他同学,如同学由陌生人接走,一定要记下对方的大致相貌、车牌号码等,并且要让对方注意到这一点。(3)学生自己乘坐出租车等,如果没有熟悉的大人陪护,应该告知父母自己在哪里乘什么车、大概何时到达。(4)出行计划发生改变,必须通知家长或老师。(5)同学一起外出,分头回家,到了家后必须相互确认安全到达。如果有人比预计时间晚半小时还未联系,就主动问询一下。试想,高渝如果上车前联系了母亲的朋友,有必要上黑车吗?黑车司机如果知道她把车号等乘车信息告诉了他人,还敢冒险吗?她如果养成了报平安到达的习惯,她妈妈和同学会不会及时发现情况异常?如果她多几分安全意识,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二要防患未然。有些意外,我们不知道它何时会到来,但仍然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想好对策。经历孩子“失联”事件后,我跟他一起进行了如下反思和总结:(1)外出尤其是獨立外出时,要注意手机电量,尽量保证出门前电量满格,并带上充电器。如果忘了带充电器时,要少玩手机,少打无关电话,尽量保留更多的电量,甚至要关机以确保在关键时候手机可用。(2)虽然微信已经很方便了,但出门时还要带一些现金。(3)外出时,要先了解一下路线,尤其注意显眼的建筑和主要路口。我平日叫孩子关注路边的建筑以及带他骑过自行车,无疑是他顺利到我单位的“前在经验”。此外,要教孩子一些必备的生活技能,如独立乘车、辨别方向、识记路标等。
三要理性求助。“如果孩子无法联系到家长,第一应报警,第二应在附近找个公共场所等待警察,第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是一位网友的留言,也代表很多有“陌生人恐惧症”的家长的观点。我认为,告诉孩子在特殊情况下对陌生人保持警惕是必要的,但是若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就可能在无形中让孩子对人的良善失去信心,也可能断送掉孩子脱困的机会。孩子如果走失了,联系不到家长,应该如下处理:(1)如果联系不上父母,要想办法到附近熟悉的地方,或者找附近可能熟识的人,以此作为回家的“衔接点”或“接头人”,应尽量待在容易被观察到的地方或者有安全探头的地方。(2)尽量在人多的地方求助,优先向警察、交通协管员、学生求助,或找附近酒店、银行、商场和公交等单位的人员求助,也要大胆而主动地向路人求助。(3)无论向什么人求助,不要贸然跟对方走,而应先跟父母取得联系。在未跟父母取得联系时,尽量不吃喝陌生人的东西,保持必要的警惕,如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人多的地方跑。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无疑是安全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尽己所能,让学生学会在遭逢意外时保护自己,也要让学生相信人性是美好的。让学生生命安全、心理阳光,理应是为师者最大的追求。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350003)
【延伸链接】
1.教育疑难案例求助或给本栏目投稿,请加入群“远山·教育非常道”(QQ群号295678024),或联系385652983@qq.com.
2.更多精彩案例,更多个性解读,尽在“山声月影”和“教学月刊”,请扫二维码关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