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睿
摘要:创新型国家发展和新常态经济的背景下,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带动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高新技术园区总收入增长动力进行研究,并分析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ing of the innovative country and the new normal economy,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tech park as well as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high-tech industry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innova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used the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 to research high-tech park revenue growth, and analyzed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n put forward policy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關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多元线性回归
Key words: high-tech park;development status;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4-0074-02
0 引言
高新技术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和重要载体。高新技术园区即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创新密集区。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新技术园区显著发展,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题,并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这一规划的落实,为高新技术园区提供了长足的发展动力和硬件保障。党的十八大强调我国必须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国家发展的全局角度,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高新技术园区是实现和突破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的突破口,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策源地和重要依托,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国内外学者对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从微观层面来看,定量研究高新技术园区的理论和实证仍缺乏系统性研究[1]。同时,现有研究多从对比不同区域的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水平展开,或是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高新技术园区产业发展状况[2]。而对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区位选择、产业聚集程度、集群分工情况和空间组织形式是否合理等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新技术园区的作用水平的研究尚匮乏[3]。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高新技术园区总收入的增长动力展开研究,旨在确认促进高新技术园区总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政策实施和充分发挥动力产业带动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1 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特征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 是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示范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提升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孵化高新技术产业、营造创新发展环境作为园区发展的首要任务。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中关村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16年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指标的月度增长率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http://www.bjstats.gov.cn/)。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历年1月数据存在统计缺失,本文采用插补法进行数据插补。
图1显示,重点产业总收入增长率运行特征不尽相同。具体来看,先进制造产业总收入增长率序列波动最为平缓,除先进制造产业外,其余重点产业波动走势相似。以2013年9月为转折点,此前,各产业均呈现增长趋势;以2013年12月为转折点,此间先进制造产业增速略有下滑,而其余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以2014年9月、2015年12月转折点,此间,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以及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产业呈两阶段“倒V”形曲线,其他产业均呈不同深度的“V”形曲线。从增长率的水平值来看,各产业总收入增长率均在0以上,表示在观测区间内各产业均呈现正向增长态势,但各产业增长率绝对值相差较大。
对比中关村示范区和重点产业增长率,得出结论:第一,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率变动较小,而重点产业总收入增长率变动频繁且位势差较大;第二,重点产业总收入增长率在不同阶段,变动方向不尽相同,异向变动的共同作用形成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率的趋势变动特征;第三,从产业分类来看,由于现阶段我国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显现时期,中关村示范区先进制造产业面临增长滞缓,该产业总收入的增长率运行虽然较为稳定,但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突破性都较差。
2 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动力实证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前文初步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产业因素是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各重点产业对中关村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水平不完全相同。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理论本文建立了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率的产业因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体表示为:endprint
yt=β0+β1x1t+β2x2t+…+βkxkt+εt
对中关村示范区重点产业总收入增长率进行多元回归,模型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具有统计意义。从R2结果来看,重点产业总收入增长率能够解释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率95%的变动,验证了前文认为重点产业是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的结论。
表2为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动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数结果。结果显示:第一,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环境保护产业以及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与中关村示范区并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而其余重点产业与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長率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第二,从影响的方向来看,各重点产业的总收入增长均对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的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与现实情况相符;第三,从影响的程度来看,电子与信息产业对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强,先进制造产业和新材料及应用技术产业位居其次,但影响水平均超过0.1,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产业的拉动作用最小。
结合中关村示范区和重点产业的总收入增长率数据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不难看出,虽然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总收入增长率整体运行位居最高水平,但该产业对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率的作用并不明显,意味着现阶段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在中关村示范区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而环境保护产业虽然运行规律与多数产业雷同,但同样由于占比较小,该产业对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同样并不显著。
3 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的结论表明,电子与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产业、新材料及应用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与节能高效技术产业是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以及环境保护产业对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率变动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从重点产业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来看,重点产业的总收入增长对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互联网+”的发展新业态下,电子与信息产业充分发挥了产业引领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宏观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对中关村总收入的增长动力转换有引导作用。伴随“十三五”规划的实施落实和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新技术园区发展必将再获改革红利。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改革成果,并不断通过产业升级拉动集群升级,并进一步通过集群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宏观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而以高新技术园区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动力,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源泉。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迅猛发展,对其发展及经济增长动力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5]。为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园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并不断提升我国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效率,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从政府角度,对高新技术园区即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制定针对性政策,并持续提升政策的扶持力度;第二,从高新技术园区角度,进一步发挥具有强大带动功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深化,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以新代旧,以强拉弱;第三,从产业的角度,发挥不同地域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加强产业培育,并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的扩散。
参考文献:
[1]唐中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朱少鹏.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杨清可,段学军,张伟,叶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12,1649-1658.
[4]林建新.产业集群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6(14):15-16.
[5]刘丽平,方玉金.辽宁省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12):32,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