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聪灵
“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那一趴”——据说,这是今夏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经典诗词被调侃成如此句式,不乏幽默,而酷暑难耐这事儿本身,着实让人没招。
好在还有空调降温。
试想遥远的古代,没有先进的制冷设备,古人如何度夏?除了摇摇蒲扇,喘气擦汗,他们还能做什么?
一言不合就脱衣,袒腹东床是快婿
天冷要加衣,气候炎热呢?最简单的就是脱了。古代纳凉设备有限,人们脱起来顾忌更少。
史上“一脱成名”的,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相传此君既黑且胖,奉乾隆帝之命在翰林院编纂《四库全书》时,恰逢炎夏。工程量大工期紧,少不得日夜赶工,热成狗。
原也是顾着斯文的,奈何天气一热,汗湿沾衣,喘气都不来劲,纪晓岚只好赤身上阵。结果那天突然有人喊:皇帝来了!要再更衣接见是来不及了,赤身裸体相见又是犯上,纪晓岚没法,只好钻到桌子底下,凝神屏息。
老半天听没动静,就问下人:“老头子走了吗?”
只听圣上回话:“谁是老头子?”
吓死啦!一番巧言解释,哄得龙颜大悦,才算过关。“纪晓岚妙解老头子”的典故,也被收录进了《清稗类钞》里。
比纪晓岚更厉害的主儿,则是“因脱得福”的王羲之。
话说东晋武将郗鉴太尉想给女儿郗璿寻觅良婿,听说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且个个才貌俱佳,就跟王导打了招呼,让管家登门选婿。
王府的子弟听说此事,无不精心打扮,各种扮酷,只求被“爆灯”。这管家也看花了眼,觉得个个都好。最后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一青年在靠墙的床上躺着,袒腹仰卧,兀自饮茶。
管家一见这位,立马呆了。话说人家都巴巴地盼着被选中,为何他若无其事,还这般散漫?
回去跟郗太尉一说详情,太尉竞大笑:“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
后来太尉亲自面试,果然豁达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聘定了亲事。
话说王羲之可不是故意走性感路线的。人家当天来相府的路上,赏玩东汉书法家蔡邕的古碑,沉迷不已,竞把相亲的事给忘了。到得相府,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了外衣,袒胸露腹,作“葛优躺”状一边喝茶一边回味蔡邕的书法。
没想到这一脱,从此“东床快婿”美名扬。
冬季存冰夏天享用,这空调是天生的
一言不合就脱衣,并非古人避暑常用招式。实际上早在先秦时起,古人就学会了用天然冰块制冷了。
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朝。周王室为了保证夏季有可供降温的冰块使用,还专门成立冰块管理机构,名为“冰政”。该机构负责人又称“凌人”。
《礼记·月令》记载:天子饮酎,用礼乐。是说孟夏之月周天子会将酎用于礼乐文化活动或祭祀活动。在此活动中,用冰是必须的。
整个用冰的工作,从开凿、贮存到启用有一套完备而成熟的系统。《周禮·天官》中有介绍到63种复杂严密的官制,其中就包括“主藏冰之政”的凌人。《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了凿冰的工作场景,凿冰者们为了王公贵族在夏日能用上冰,要在数九寒天辛苦劳作,去冰冻三尺的河面上凿洞取冰。危险很多,或是掉到河里去,或是被冻坏了身子。劳工们要高喊号子:“二之日凿冰冲>中,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夏季里享受冰块之清凉的贵族们想象不出其中的苦楚与艰辛,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啊。
开凿之后就需要贮藏,古代有很多大型的冰室,包括冰窖、冰井等。秦朝的冰窖以夯土隔热,并有精密的排水系统。三国时曹操建铜雀台,至今闻名,鲜为人知的是,铜雀台北有深达十五尺的冰井台,《全唐文》所录《冰井赋》一文亦有介绍到深达八尺的井窖。冰窖越深,其贮藏冰块的效果就越好。当然,也意味着搬运的人力成本要增高。
送风运水开井,古代“空调房”巧夺天工
到了汉代,人们追求生活享受的能力越发增强。皇室里就有了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其中冬季房叫“温调殿”,夏季房叫“清凉殿”。
清凉殿,是以石头为床,纳凉人坐卧石上,嘱下人以玉晶盘装冰块,贮冰于膝前,石床四周挂着水晶帘子,还有仆人在侧摇扇送风。
其清凉情状若何?“清室则中夏含霜”也。意思是,虽是夏日,此清室之内却是结霜般的清凉。
再至明清时期,人们又发明出了“可移动冷源”。贮放冰块的柜子上方镂空,以便冷气从中冒出,其中部的空间,还可储存食物。
没有储冰设施的,还可以选择住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下行循环降温,室内自然清凉无比。这“向水借凉”的做法,比现代空调房环保多了。
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写道:“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这等空调房,更是巧夺天工。
以扇带风来降温,是最简单的纳凉手段。西汉时,长安匠人丁缓将此功能发挥到极致。他发明了名为“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工具,即将七个一丈长的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轮扇”。
七轮扇一转,那风大到何种程度?《西京杂记》云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吃冷饮吟诗裸藏,古人竟是享乐专家
除了各种形式的空调房之外,在冷饮方面,古人的享受也是一点不比现代人少。《楚辞·招魂》有载:“挫糟冻饮,酹清凉些。”意思是,加了冰块的糯米酒喝起来更加醇香、清凉。今天红酒加冰的喝法,竟是古人玩剩下的
唐宋时期生活富庶,藏冰工作渐渐私人化,就出现了“冰商”——他们冬天藏冰,到了夏天就拿出来卖。宋代就有了“冷饮专卖店”了。南宋杨万里有诗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武林旧事》也载,宋时的街市上,已经有售各种冷饮,如雪泡豆儿水、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绿豆水、荔枝膏水等各色冰水。
北宋汴京的冰店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南宋时临安街的“雪泡梅花酒”堪称名小吃,长夜难捱,冷饮铺通常要到三更才会打烊。
更有奇特者,您知道如今满大街卖的冰淇淋,其发源地在哪?
元代,雄踞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将奶、果汁等物和冰块混合,做成半冰不冰的“冰酪”,先食再饮,清凉甘甜,美味无极。然后呢,马可波罗一见钟情,觉着这玩艺太美妙啦冰酪制法就传到了意大利,于是,有了现代的冰淇淋。
没有电视剧,没有网游,漫漫长夏里,古人都玩些啥?
或睡到自然醒,再发会儿呆“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或会友唠嗑、抠字眼儿玩“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或下棋弹琴“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来精神了,就纺纱种瓜:“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或是三五成群泛舟湖上,约位佳人与花比美:“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也可以择良辰吉日,带上妻儿,随便到深山里一呆,逍遥似避暑山庄庄主。
清人李渔,堪称享乐专家。《闲情偶寄》中,他说自己此生最快乐的三年,即是避乱于山中的夏季:或裸处乱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
当然,实在没招时,不论古人今人,那都得用“避暑秘笈”了“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你懂的,心静自然凉。静下心来由它去,可不就消了七分燥热。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