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比
[摘要]关系教育学是贝尔·胡克斯提出的一种激进的批判教学理论,其核心在于对西方理性主义教学传统的挑战,从情感交流,关系构建,精神成长等方面出发,倡导一种激情的,解放的和完整的教育过程,重视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提升。关系教育学基于关怀伦理,从全面关爱学生,培养批判意识和注重精神成长三个方面为专业语法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关系教育学;语法教学;贝尔·胡克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14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6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语法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受传统“语法一翻译法”影响,我国语法课堂长期以来重视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律的识记,存在教学思想滞后,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在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专业语法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新的问题,如学生知识零散,概念混乱,目标语使用准确度不高等。
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自信程度和焦虑程度。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因为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语言习得。语法课程对语言“规则”和“结构”的关注往往导致其“重智”的倾向,即在理性的前提下把学习看成客观知识的传递和规则的应用,强调逻辑、客观和理性,普遍缺乏对学生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的关注,即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感受,焦虑程度和自信水平,而这些往往才是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关键因素。以往的语法教学改革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改革措施不彻底,效果也不明显。
如何挑战课堂的“知识本位”和“理性中心”,重视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真正激发学生对语法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和自信水平,建立在西方关爱理论基础上关系教育学为当前的语法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关系教育学简介
关系教育学(Engaged Pedagogy),又译交融教育学,是美国著名黑人知识分子、作家、女权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贝尔·胡克斯在其教育著作《教育越界:教育作为自由的实践》(1994)中构建出的一种激进的教学理论。贝尔·胡克斯深受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批判教育理论的影响,并吸收废奴主义者索杰纳·特鲁思(sojourner Truth)、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和人间佛学倡导者释一行禅师(Thich Nh·t H·nh)等人的思想,透过后现代、后殖民、女性主义和批判主义的多重视角对传统课堂中知识教学的中心地位进行批判,关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在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知识与经验的关系、课程与社会、课程内容与实施等方面都有相当深刻的见解和表述。
二、关系教育学的内涵
(一)重视情感关系。胡克斯指出,知识和伦理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教育过度强调知识教学而忽略人的伦理精神。人不仅是理性的,独立的,思维的存在,也是感性的,社会的和情感的存在。因此,教育不能仅仅重视知识和技能,而必须关注情感和伦理的需要。人的知识探寻不是客观孤立的过程,而是需要依赖与他人的关系共同构建与实现的。胡克斯强调,关怀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重要的情感纽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真正基础。教师不是冷漠严肃的知识权威,学生不是等着被填满的容器和被加工的产品,教学应该是激情的,完整的,充满活力的过程,基于平等的对话与互动,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在并肩求知的旅途中重启学习的乐趣,感受情感的张力,释放生命的激情。
(二)强调全心投入。关系教育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投入程度。首先,教师必须让身、心分充分感受并融入到教学活动和师生交流中,使课堂充满活力和激情,在这个整体性的交互过程中获得增能,实现自我成长,从而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和开发自身的潜力。胡克斯指出,传统的课堂是“了无生气”的,因为教师缺乏全心的投入,他们所投入的只是知识,而没有将自身丰富、真诚的情感投入到与学生的交往和沟通中。其次,胡克斯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融合,她拒绝将学生看成等待填充的容器,被动地习得知识与技能,而是提倡学生应主动地投入教学的各个方面,同教师一起构建教学过程,获得情感的、社会的、人格的和个性品质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学生全心投入的关键在于批判意识和民主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思潜藏在知识背后的观念与预设,解构传统知识的确定性。
(三)提倡完人教育。关系教育学认为,传统教育不能培养“完整的人”,学生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被排除在学习活动之外,胡克斯曾这样评价传统教学:“只是让学生冷漠地、不带感情地接受各种被割裂的信息、事实。”传统教学培养出的往往是只有知识和技能,而缺少丰富精神世界和完整人格的“單面人”,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教育中理性的充斥和扩张,而充满生命活力、情感张力和创新意识的非理性精神受到压抑和排斥。教育的过度理性化往往导致教育的非人格化,“感”与“知”,“情”与“识”,“身”与“心”逐渐疏离与对立,这样的教育脱离真实的生活,人的整体发展因此受到压抑。因此,胡克斯认为教学必须彰显非理性精神,应考虑到人是主观的、情感的和精神的存在,尤其需要将情感纳入到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生活变得富有教育激情,以期培养“完整的人”,让教育真正充满生命活力。
三、关系教育学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一)全面关爱学生。关系教育学倡导的“关爱”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师生情感的投入和关系的建立。传统的语法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将学生看成同质的客体,缺乏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课堂沉闷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胡克斯曾说,“爱和尊敬学生是深层和亲密教学的开始的必要条件”,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关系建立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友爱、安全和包容的环教学环境,只有基于一个平等对话和自由分享的平台,学生才能够真正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贴心的情感交流。其次,教师应该全方位关爱学生,除了在学习上关心学生,如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等,还应该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和学生们建立广泛和亲密的情感联系,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
“关爱”更深的一层含义是“在意”,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注、责任和承诺,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被重视和被期待,让每一个学生相信自己的成长和成功是可能的。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应该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投入丰富而真诚的感情,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不遮掩欣赏和喜悦的感情;对待表现欠佳或自信不足的学生要给予熱情友善的帮助与鼓励,尤其对于犯错的学生要予以肯定,表扬其发声的勇气,帮助其认识错误的积极意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语法学习的愉悦与幸福,让语法课堂充满关爱,活力和正能量。
(二)培养批判意识。语法教学的本质不是知识的单纯积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生命体。因此,语法课堂要特别确立学生的主体性,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任务的设计要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从生活实际情境和问题出发,在讨论和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发现式、探索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真理的权威,而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对不同观点和理论不能不加批判被动接受,应该以“存疑”和“求异”的眼光加以认真审视,意识到知识的动态建构过程,从而形成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思想。比如缘于黑人英语的缩略语“aint”,教师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其符合或者不符合语法规则,而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其来源,背景,用法和使用人群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真实案例及语境的分析,讨论其被定义为“不规范”背后深沉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对比“描述性语法”和“规定性语法”对其合理性的不同解释及原因,以此帮助学生觉知权力在语言中的形式、运作和关系,培养其批判意识和民主精神。
(三)关注精神成长。胡克斯指出,教学不是仅仅分享知识,更是与学生共享心智的精神过程。同所有的教育过程一样,语法教学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单纯积累,而在于生命体验的丰富,情感体悟的充实和精神世界的成长。因此,语法课堂不应该仅仅以学生记住了多少语法术语和规则为目标,而应该超越认知层面,进入到情感和精神层面,深入到生命关系的构建,生活体验的丰富和生存价值的提升。不囿于知识的碰撞和理性的交流,语法课堂更应该成为师生之间心灵互动和精神沟通的场所。知识和技能不是目的,而是载体,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语法教学不应该是一项单调枯燥的任务,而应该是动态的,激情的和完整的,是师生共同释放生命激情和活力的过程,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丰富情感和民主精神的完整的人的场所。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应当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培养,如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心,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屈和团结协作。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学会彼此尊重,共享爱和关心,重启语法教学的乐趣、激情及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