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婷
[摘要]由于我国近代的音乐教育体制建立在西方模式之上,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因此,我国的音乐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课程设计、价值史观都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更加关注多元文化音乐的发展,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是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课题。本文主要从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中探讨本土化的困境并试图走出这些困境。
[关键词]全球化;本土化;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11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5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进入21世纪,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发展在音乐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是目前我国音乐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音乐教育本土化问题的探讨对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本土化
什么是“本土化”呢?所谓“本土化”,是指以自己的文化结构为基础,借鉴外来文化中优秀的因素并加以利用和吸收,强化自己的文化结构,使其更能适应当今多变的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这里的“化”字含有使性质或形态改变,“化外为内”的意思。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开放性就体现了极强的融合力和同化力,典型的例子就是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过程。中国音乐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地借鉴、吸收外来音乐文化中有利的因素并充实着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内涵,如唐代音乐深受外国音乐影响。唐代宫廷音乐分为十部乐,其中八部来自高丽、天竺、龟兹等国家。唐代不少宫廷乐师也是来自西域,其中以中唐的琵琶大师康昆仑、琵琶世家曹氏和歌唱世家米氏等最著名;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琵琶、胡琴、羌笛等都是外来的。
音乐教育本土化主要是指在继承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来的音乐文化理论体系,并加以吸收、利用,这种本土化是为了使自己的音乐文化得以在实践中延续和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本土化”是各民族國家间文化交流和接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外来的文化理论经过时空的旅行到达异域,当地人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将其改造,变成当地人新的文化一分子,但这种文化的形式已不同与此前的本土文化,其文化结构还保留其固有的运作逻辑。如中国近现代音乐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因素成为我们所说的“新音乐”。
二、音乐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意义
人类进入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后,人们除了关注“全球化”的课题之外,也注意到“本土化”的重要性。因此本土化的问题日益引起许多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视。音乐教育本土化的问题也是现今各国学者都关注的时代课题,这一课题在我国也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如“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提出,新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的制定,中小学教科书内容的重新设计编写等,都体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们对音乐教育本土化问题的重视,但是“西方中心论”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如,随着对西方音乐的顶礼膜拜,本土人对本土音乐的理解就有了一定的误区,即认为本土音乐较西方音乐来说是落后的,需要通过西方音乐文化来改造,而原有的本土音乐的思维、价值观都要被具有“科学理性”的西方音乐所代替,这种思维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它需要与其他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进行接触、交流、对话,各民族文化间相互吸纳、补充、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进步,并渐渐趋于融合。“离开文化的接触、交流、对话来谈音乐教育本土化,结果只会带来对本土化理解的偏颇”。在音乐教育中,我们要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经验,不能一味的“拿来”主义,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学习本土音乐文化而排斥异文化,这样会陷入民族中心论或保守主义中去,我们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要注重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在接触中取长补短。
此外,我们必须对我们生活中的文化及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本土化的自我认识。如果我们失去自我文化的“根”,那必然会产生音乐文化身份的危机,这就是亨廷顿先生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提到的“文化自觉”。
三、我国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困境
本土音乐是由本土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所白发产生的音乐体系。
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由于在20世纪20-30年代深受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影响,从而打上了西方音乐“先进”的烙印。因此我国音乐教育深受西方音乐思想的影响,使学生产生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鄙视。这是一种“心灵殖民化”的表现。此时,我们更应该明确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含义是立足在自己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之上的有选择的借鉴、吸收西方音乐文化,从而使本土音乐能更好地顺应历史潮流。
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困境还表现在人们所秉承的文化价值观方面,由于西方率先进入现代化,20世纪初人们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有的人是以本土音乐的内在特性为主,借鉴西方音乐来改造不符合时代发展和审美心理的本土音乐,使其推陈出新;而有的人则以西方音乐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本土音乐而存在着“心灵殖民化”,如用西方音乐的曲式来分析中国音乐,用西方“科学”发声方法来规范中国民族声乐等。在音乐教育中不能丧失中国音乐的“根”,正如学习语言一样,英语和汉语有各自的语法、语境、文化作为支撑的逻辑思维方式,学习英语时不能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否则会使英语变味,那么学习音乐也是一样,只用西方音乐的思维方式、衡量标准、西方文化来研究我们民族音乐,只会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变味,甚至失去灵魂。音乐教育本土化并不是故步自封,它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这种借鉴和吸收是对音乐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这种本土化也可称为“文化的边缘”。它产生了一种新的事物,可这种新事物没有丢失它的灵魂,只是融合了一些新的元素,避免了被异文化同质的危险。
四、如何走出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困境
费孝通先生曾说:“在和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最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如何避免被外来文化同质,对音乐教育来说就是要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音乐的教育体系,其前提和关键就是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研究。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如何才能走出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困境。
首先,要弄清本土化与西方化、全球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各民族的本土音乐文化在全球化的这个大舞台上展示自己并互相进行交流,因此,全球化提供的应该是多元而不是一元,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文化是多元的,我们要正确、平等地看待各国的音乐文化知识,不能推广狭隘的民族主义,进行自我封闭,而是要试图维护一种能够相互之间互补、借鉴和影响的世界文化格局。各民族的本土音乐文化通过世界音乐相互联系的特点,向自我封闭的“文化帝国主义”发起挑战,同时全球化的音乐文化体系对本土音乐文化也起到某种程度的储藏作用。因此,可以说全球化的未来不应该是霸权同质化而是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各民族的本土音乐文化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正确的认识本土化与西方化、全球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思想中的对本土音乐落后的观念就会消除,它突破了西方音乐的普遍性的原則,使本土音乐文化获得重视。如,我国的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和新的音乐教材内容都非常重视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改变了原教材的内容单一性,过于注重西方乐理知识,每个单元将西方乐理知识作为一课来讲解,忽视了我们民族的乐理知识这些特点,新教材内容上吸取了个各民族优秀的经典曲目,课后练习中除了西方乐理知识外还有我们本民族的乐理知识,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音乐教材深受学生们喜爱,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其次,要从跨文化、跨学科、学科整合的角度来理解音乐教育本土化,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用文化拓展音乐及音乐研究视野。如今,很多国家的音乐教育都已经趋向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界定,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是音乐教育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础而得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这种观点还体现了音乐价值的平等性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把音乐教育作为人文社科中的一分子,加紧和其他人文社科的联系,吸取其中的有利资源,为我所用,使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在今天这个多元共存的世界文化语境中,我国的音乐教育不能停留在狭隘的“西方中心论”中,应该探讨如何立足自身传统,积极面对外来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文化的融合等方面的问题。
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并不是将本土的音乐文化与外来的音乐文化区分开来,而是要求我们的音乐教育在传授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同时,还要学习其它国家地区的音乐文化,这种音乐学习会消除人们对本土音乐落后的看法,有助于本土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良性融合,从而更好地推动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发展。
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邓小平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三个面向,指明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面向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我们要认识各种音乐在当代世界中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意义,即所有文化都具有现代化的方面。第二,面向世界,我们必须准备好与世界各种音乐文化对话,即相互学习与交流,更需要了解各国当代音乐教育及学术研究状况。第三,面向未来,本土文化体现了民族灵魂的本质,并构成了此后文化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立足于本国的音乐文化历史和世界交流,面向未来,通过对音乐教育的不断研究和更新,使中国的民族音乐不断发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