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中芹
[摘要]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为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推动老龄工作主动应对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迫在眉睫。基于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解决我国现有养老人才服务面向狭窄、培养目标定位与岗位需求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08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3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研究背景分析
(一)老龄化形势严峻。根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5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74亿人,其中65周岁以上为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48%,比2014年增加了800万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更是超过了2.2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超过4000多万,我国是老年人口大国,部分地区已呈现老龄化危机。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面对快速发展的老龄社会,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和产业发展却有所滞后,现有养老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从教育领域来看,涉老服务行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有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不高、流失率较高,涉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或途径都有待完善和推广等。
二、我国现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养老人才服务面向狭窄。截止到2016年全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只有60多所(实际有毕业生的学校数更少),占比不到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0.2%,在校生人数低于四千人。目前我国主要养老形式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根据我国老龄人口众多、养老资源不足、未富先老等问题和“9064”的养老结构,我国更需要的是能够提供面向占比90%的居家养老服务人才或96%左右的社区居家混合养老模式的专门人才。而通过查阅专业介绍,现有学校大多希望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各级老龄事业机构从事管理工作,就业面向狭窄。
(二)养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岗位需求对接不够紧密。目前各级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中需要的多为“护工”,“工”即替老人喂饭、洗澡、看护打杂等简单体力劳动,多为农村务工或下岗人员;“护”的工作主要由各级护士学院毕业的护士担任,但护士人手又比较紧缺,缺乏专业培训技能的“工”人又不能胜任,配备齐全(但能提供的精神文化服务也很有限)的养老机构收费较高,这就导致很多养老机构有“房”,却不能满足养老的需求,一方面养老床位不足,一方面养老机构床位空置。而仅有的一些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因为实际动手能力的欠缺、养老机构的用人需求限制和所能提供的薪酬待遇等现状,出现对口就业率偏低和工作后流失率偏高的现象。
(三)养老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养老人才培养层次主要为专科,仅辽宁省的鞍山师范学院于2015年9月开始招收社会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本科生,没有研究生以上培养层次,更没有一所养老福祉大学。虽然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标准,但还不够细致,张烨等(2016)构建的“三核”课程体系、臧少敏(2013)的核心课程体系研究、刘艳(2016)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有一定理论价值,但研究者较为年轻,研究的地域特色也很鲜明,研究成果还亟需进一步验证。目前开设的一些课程在国内的养老机构尚无用武之地,借鉴国外经验开设的个别课程也与国内养老发展不匹配,针对我国居家、社区养老的“银色产业”开设的针对性课程少之又少。
通过研究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等在全国领先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师资情况,存在专职教师缺少、老中青梯队建设还不完善、教师专业对口情况不够乐观等问题,还亟需推进养老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顶层设计。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一)要符合“医养结合”趋势。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推动老龄事业协调发展,稳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也提到要向居家社区服务倾斜,鼓励建设小型社区养老院,提供助医等上门服务。由于我国医疗和养老长期分属卫生和民政两个系统,养老机构“养老不医疗”、医疗机构“治病不养老”,既不便利,也浪费了很多资源,“医养结合”能够满足身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的需要,更加合理的运用并发挥医疗机构的优势。“医养结合”主要分为医养机构合作模式、医疗机构养老辐射模式和养老機构医疗内部一体化模式,医养结合最好的途径是落实在社区,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社区和家庭环境中生活,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收到更合理的效果,更具可行性。
(二)要基于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指老年人居家接受社区托老所等服务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障、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上门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等各项文件中一再明确社区养老的作用和发展方向,我国家庭已经小型化、“少子老龄化”,随着空巢老人和二代老人家庭的增加,家庭养老逐渐弱化;很多人“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转变,但“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还没有变,而且机构养老资源严重不足,脱离家庭和居住地养老不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心理,也不是我国主流养老模式的选择,基于社区居家养老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更符合我国国情。
(三)兼顾养老机构分层式人才培养。目前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级养老机构的岗位大致分为管理和服务护理员两大类,没有根据能力、学历等进行高、中、初等级别的确定,而我们现有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级护理及管理人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豪华养老机构之外鲜有用武之地,本地培养的养老人才不能服务当地社会发展,这说明养老机构自身的健全、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养老服务市场全面开放,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是对养老教育的重新评估和定位,针对养老机构的人才也要分层、订制式培养。
四、“医养结合”型社区居家养老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已有研究认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很重要,应着重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为老服务能力、养老机构管理能力、老龄产业经营管理能力等。非专业职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創业能力和个人素养。该专业的学生素质应包括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通用技能、老年人权益保护等)、人文素质(包括孝道、文明礼仪、爱岗敬业、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工作纪律和岗位认同感等。
除了借鉴以上养老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医养结合”型社区居家养老人才的培养还要有针对性,即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学习既要掌握养老护理技能,也要学习营养学、心理学、医学、人文艺术、社会工作等多学科的知识,成为懂专业又能够结合社区特点策划和组织老年活动以及拥有开发老年产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五、构建“医养结合”型社区居家养老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重新定位与投入。“医养结合”型社区居家养老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为节省人力成本,在已有专业及师资配置情况下设置课程等。要在学校建设“养老护理实训室”、“康复保健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平台,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充分利用国家的鼓励政策,促进地方政策向养老专业学生倾斜,发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优势,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立足未来和社会福祉。
(二)加强实践教学。为充分掌握养老护理技能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采取校、政、企、行合作,开发利用国内外的教学资源,工学结合,通过“3+1”学期或“2+1+1”学期增加集中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操技能。通过开设必修、选修课程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通过顶岗实习和创新创业项目强化实践能力,通过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检验教学效果等。
(三)以对口就业为导向。为服务社区居家普惠型养老体系的构建,考虑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除了从事养老管理和护理工作,现阶段的使命或就业定位应该更多的是成为发展养老业的宣传者和传道者,通过“助讲”为现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授课、培训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在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时代,为辅助社区居家式养老的裂变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四)以科研反哺专业建设。通过承担养老领域横向课题,编著教材和专著,学校“双师型”教师与养老行业专家的互聘,使人才培养更有效率和现实性,使科学研究推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通过多学科融合,不断开拓教育服务市场经济的新领域,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和培养专门人才的功能。
总之,针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老龄化现状,我们亟需培养阶梯式的养老人才,让教育先行,增设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养老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