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燕
低年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学生核心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简单字词的理解上。事实上,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基。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对字词内容的分析上,这实际上是目标错位。接下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坚守本位理念下的低年级阅读教学。
一、紧扣课标要求,准确设计学段目标
学段目标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纲领。只有紧扣新课标提出的具体学段目标,从文本内容和学生内在的认知起点出发,才能确保低年级阅读教学不脱离轨道。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课堂“教什么”,继而深入思考“怎么教”,切实避免学生重“术”而轻“道”的现象。只有紧扣语文课程的本质和低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为语文教学提供扎实的支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不仅要了解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要深入研读新课标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教师从二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出发,紧扣新课标在第一學段提出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蝴蝶谷得名的由来,根据课文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象;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宝岛的热爱之情。
以上这三个教学目标,首先,从维度上来看,分别关注了语文学习中知识与能力的融合、过程与方法的契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其次,从学段层面审视,教师将多层次地朗读课文作为目标之首,契合了低年级“书不读熟不开讲”的要求。另外,“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象”“紧扣关键词语理解课文”都鲜明地凸显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开展阅读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循认知特点,充分保障朗读时间
语文核心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综合性实践能力,其中“朗读”对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深入品读,才能真正走进语言描写的意境之中。多层次朗读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感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诵读时间,引领学生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丰富认知体验,为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例如,在教学《鸟岛》一文第三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六月是岛上鸟儿最多的季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了环环相扣的“读”环节。首先是自由大声诵读,借助文本语言,初步感知语段中描写“鸟多”的语言特点,正确理解课文中的核心语句和词语。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细读,感受课文中“鸟的世界”“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到处”等核心词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在随后的朗读中,引领学生通过指名读、配合读等多种方式感知文本语言的意蕴。
纵观整个板块,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不同形式的诵读为基础,为学生深入感知文本语言创设了高速通道。先是学生大声诵读,熟悉文本语言;接着紧扣核心语言进行品读;最后是配合性的认知朗读。三个阶段有条不紊地展开,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种朗读指导方法,不仅契合了语文的本质要求,更契合了学生的认知之道。
三、把握文本特点,摈弃抽象内容分析
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首先要根据文本特点,开掘出契合学生学习与感知的教学价值点。紧扣具体可感的文本情境,引领学生识字阅读。摈弃那些干扰学生内在认知的内容分析,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丰富认知积累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夕阳真美》这篇课文的第3自然段时,作者借助明艳的色彩,将夕阳西下时的壮观景色生动地再现出来。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设置这样的问题:夕阳究竟美在哪里?这样的问题虽然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语言之中,但需要以学生内在的理性思维作为支撑,并不适合低年级学生感知文本。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提炼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如“黄色”“红色”“紫色”“涨红”等;随后,引领学生根据这些词语联想画面,然后进行语言表达。笔者则出示课文中的插图,与学生的语言表达形成互补印证之势。等学生深切感受到语言美的时候,再朗读课文,从而深刻体会文本的情境之美、语言之美,丰富认知体验。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通过感知提炼、拓展想象、插图补充等方式,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语言,避免了繁琐、机械的分析对学生核心能力发展造成的干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之,低年级阅读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目标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小学学段的教学特征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缺位、不越位,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实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