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威远县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内江 642450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等,其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治疗疗程长,且容易反复发作等特点[1]。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不能够坚持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次择取该院126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该次样本选自该院126例慢性胃炎患者,样本选取时间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病理检查或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同时排除有心、肾、肝等重要器官功能疾病者。观察组患者中男性 38例,女性 25例,年龄 23~72岁,平均年龄(43.6±5.63)岁,病程 6 个月~20 年,平均病程(6.5±3.56)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占32例,女性患者占31例,年龄 24~69 岁,平均年龄(45.6±4.96)岁,病程 7 个月~22年,平均病程(7.4±4.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奥美拉唑(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45555)、胶体次枸橼酸(批准文号:BX980210)、克拉霉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488)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社区康复干预治疗,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患者档案:社区服务人员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定期评估患者情况,同时举办相应的专题讲座,鼓励患者主动交流经验。②健康干预:社区服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知识教育,让患者了解其病发的原因,治疗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服药计划,提醒患者及时进行服药。慢性胃炎疾病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食欲较差、营养不良,而且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社区服务人员应该鼓励患者参加社区活动,加强患者与外界的沟通,让患者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建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参加活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同时社区服务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干预,鼓励患者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自身体质[3]。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情况。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症状有明显改善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生活质量:①心理状态:患者对待疾病态度乐观,能够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的心理状态为优;患者能够正视疾病,可以与人进行沟通,但是缺乏一定主动性的心理状态为良;患者对待疾病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伤心、悲观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为差。②日常活动:患者能够主动差异社区活动,且在活动中表现与正常人状态无异的日常活动能力为优;患者在家人以及医护人员的鼓励下能够参加社区一些娱乐活动,活动状态基本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为良;患者不愿意面见外人,对外界有抵触心理的日常生活能力为差。焦虑、抑郁评分: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价,其中两项量表评分越高,则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用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两组试验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都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分析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分析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分析对比[(±s),分]
组别焦虑治疗前 治疗后抑郁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6 3)对照组(n=6 3)t P 6 6.8±4.2 2 6 7.1±4.1 6 0.4 0 1 8 0.6 8 8 5 4 8.2±2.9 2 5 9.9±2.8 9 2 2.6 0 4 2 0.0 0 0 0 2 1.3±4.1 9 2 1.6±4.3 2 0.3 9 5 6 0.6 9 3 0 1 3.7±2.9 3 1 8.9±2.8 2 1 0.1 4 9 4 0.0 0 0 0
慢性胃炎疾病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主要原因有生活习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工作学习压力大,精神心理紧张等[4-5]。慢性胃炎疾病初期临床表现症状不明显,一旦后后期症状明显时,治疗过程有明显困难,且大部分患者不能彻底根治,只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的慢性胃炎疾病还会发展为胃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慢性胃炎疾病在治疗上,除了常规治疗外,还应该进行社区康复干预,对患者进行科学化的调理,减少患者生活中的不良诱发因素,改善患者病情[6]。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显效患者占45例,有效患者占17例,无效患者占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41%,对照组依次为25例、26例、12例,治疗效率为80.95%,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心理状态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心理状态为优的占52例,心理状态良占10例,心理状态差占1例,对照组依次为24例、18例、21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日常生活能力为优的占53例,日常生活能力为良占8例,日常生活能力为差占2例,对照组患者依次为25例、16例、22例,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为(48.2±2.92)分,抑郁评分为(13.7±2.93)分,对照组依次为(59.9±2.89)分、(18.9±2.82)分,两组各项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社区康复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焦虑、抑郁评分,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项希龄.社区康复干预对慢性胃炎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158-3159.
[2]李苑红.社区康复干预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5):138-140.
[3]田杏红.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7):99-100.
[4]任百顺,任宝华,石慧文.社区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0):2721-2723.
[5]马黎娟.缺血性卒中合并慢性胃炎患者经长期口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2):139-140.
[6]陈晓玲.个性化健康教育用于小儿慢性胃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