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霞,杨小苑
(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广东 深圳 518110)
喂养不耐受是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由5%上升至8%,因该病导致的死亡率也上升至21%左右,严重地危害新生儿健康发育和生命安全[1-2]。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尤其是随着早产儿的增加,喂养不耐受的情况更趋常见,已引起学者和临床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护理人员也在优化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护理干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近年来在临床上比较提倡的护理模式,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对护理质量进行深化和发展,将过程管理、环节控制和终末质量提升到更高的高度[3-4]。梁家敏[5]报道了该模式可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良反应且提高早产儿喂养临床安全性。本研究将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探究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效果。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诊断标准[6];(2)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母亲均为初产妇;(3)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父母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合并胃肠道先天畸形;(2)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家属拒绝参加本研究。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孕周(31.62±0.54)周,平均体重(1 582.76±101.79)g;观察组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孕周(31.58±0.69)周,平均体重(1 598.10±102.54)g。2组在性别构成、平均孕周及平均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法,向患儿父母传授喂养不耐受的相关知识和出院指导等住院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质量护理持续改进模式进行护理,具体步骤如下(图1):(1)组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由1名主管护师(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工作时限10年)担任组长,副组长(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及小组成员(其他护理人员)组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特长分设以下岗位:负责1(喂养不耐受效果指标设置)、负责2(负责培训,专项内容微信号宣传,外网宣传,院内宣传)、负责3(健康宣教的更新);负责4(患儿家属对护士提供服务满意度的调查)、负责5(各班工作流程更新)、负责6(微信交流沟通)。(2)小组成员培训:由组长组织培训,培训内容:喂养不耐受方面知识。培训方式:采取QQ群、飞信群、微信群、科室讲座等多种形式。(3)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遵循PDCA循环原理循序渐进的进行:①P计划阶段:管理目标为优化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喂养流程和患儿家属对护士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根据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通过病历数据、患儿家属问卷分析、患儿家属访谈、护理人员讨论会等发现存在的影响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喂养效果和患儿家属对护士提供服务的满意度,存在问题主要如下:喂养相关知识不甚了解、喂养不耐受相关护理措施未落实到位及喂养方案落实不到位。②D执行阶段:a.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小组组长强化对护理人员理论水平(采取微信群、QQ群、飞信群、科室晨会等多种形式)和操作能力(视频指导加一对一面对面指导)的培训;b.强化患儿家属喂养能力培训:护理人员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通过喂养不耐受QQ平台或者微信公众号将喂养不耐受相关知识发送到患儿家属QQ端或微信端,患儿家属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喂养不耐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患儿家属喂养技能,掌握腹部抚触按摩方法和体位放置方法(早产儿呈20度角的斜坡式俯卧位以便促进早产儿胃排空,使得早产儿消化功能得到改善,但是,如不注意看护则容易引起早产儿窒息);c.喂养方案的优化:采用肠道微量喂养法。少量喂养奶汁,改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要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完全肠内喂养。喂奶量每次从1 ml开始,每小时1次,当患儿胃里没有残留奶,可以加奶,加奶量也是从1m l开始加起,这样的递增喂奶方式可有效促进胃肠的发育,增加胃肠道的耐受。在喂养期间,适当注意奶汁浓度:不同浓度乳汁对早产儿的胃肠道动力影响不同,可采用2∶1或3∶1的奶抑制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肠道动力,随着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日龄增加,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胃肠道适应后改为全奶喂养;③C检查阶段:由组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每月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为上述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小组成员采用“原因树”“鱼骨图”“推移法”等多种方法对现场查看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分析;④A处理阶段:科室内公示检查结果,提出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标化护理操作流程,监督落实,不断优化患儿喂养管理。见图1。
图1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流程图
1.3 观察指标
1.3.1 喂养效率 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平均每分钟经口的奶量[7]。
1.3.2 摄入奶量比 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经口喂养摄入奶量/医嘱奶量[7]。
1.3.3 喂养成效 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进食5 min时经口喂养摄入奶量/医嘱奶量[7]。
1.3.4 喂养良好 采用刻度奶瓶经口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进行喂养[8],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摄入奶量比>80%;喂养效率>3m l/min;喂养成效>30%。
1.3.5 不良反应 疲乏、吸吮吞咽无力。
1.3.6 开始经口喂养时间 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首次奶瓶喂养>5ml/次。
1.3.7 完全经口喂养时间 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经口喂养奶量>120ml/(kg·d)[8]。
1.3.8 患儿家属对护士提供服务的满意度 采用经过5例患儿家属预调查和3位护理专家评价修改后等最终确定下来自制量表完成患儿家属对护士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包括5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为20分:(1)护士行为规范性;(2)护士人际沟通能力;(3)护士解决问题能力;(4)护士健康宣教能力;(5)护士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测定问卷信效度,α系数为0.92,效度为0.89。患儿家属对护士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调查表量表总分为100,患儿家属护士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调查表量表得分80~100分认为患儿家属非常满意护士提供的服务;60~79分认为患儿家属基本满意护士提供的服务;<60分认为患儿家属不满意护士提供的服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早产儿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喂养成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早产儿喂养情况比较(s)
表1 2组早产儿喂养情况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n 60 60喂养效率(m l/min)9.37±1.74 7.95±1.21 5.190 0.023摄入奶量比(%)96.38±2.35 91.12±2.11 12.900 0.000喂养成效(%)95.68±1.55 90.81±1.74 16.188 0.000
2.2 2组早产儿喂养良好及其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喂养良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出现疲乏、吸吮吞咽无力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早产儿喂养良好情况及其不良反应比较[n(%)]
2.3 2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所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比较(x±s)
2.4 2组早产儿家属对护士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家属对护士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早产儿家属对护士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比较[n(%)]
喂养不耐受一直是新生儿领域一个较为关切的问题[9-10]。许多学者针对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和预防做了相关研究,但如何对喂养不耐受进行护理却相对关注不多。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对护理质量进行的管理行为,具有持续性和上升性、科学性[11-12]。这一管理方式更注重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更加强细节和过程管理,注重监督和反馈,定期、不定期评估和检测,发现实际工作中暴露的问题,预测问题发展趋势进行积极有效干预,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贯穿整个护理过程的始末[13-15]。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学者和护理人员报道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喂养成效、喂养良好、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和患儿家属对护士提供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9.37±1.74)(ml/min)、(96.38±2.35)%、(95.68±1.55)%、95.00%、(32.65±1.06)周、(35.02±0.98)周和98.33%,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小组成员均充分发挥特长,在整个护理模式中做到各司其职,患儿家属能够通过微信或QQ平台及公众号获取早产儿喂养相关知识,对喂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免费咨询,同时,早产儿家属间针对喂养知识也能够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改善早产儿喂养效果。
综上所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喂养效果和预后,而且还提升患儿家属对护士提供服务的满意度,并优化患儿家属喂养相关行为。
[1] Frost BL, Jilling T, Lapin B, et al.Maternal breast milk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and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J].Pediatr Res,2014,76(4):386-393.
[2] Nguyen NQ.Pharmacological therapy of feed intolerance in the critically ills[J].World JGastrointest Pharmacol Ther,2014,5(3):148-155.
[3]陈长英,田丽,曹小琴,等.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国内外实践与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4-16.
[4]张英,韩咏梅,李小萌,等.持续质重改进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l8);1721-1722.
[5]梁家敏.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4):88-90.
[6]夏红萍,朱建幸.早产儿喂养不耐受[J].中国实用儿科杂,2015,30(2):95-99.
[7]靳林红,吕红艳.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的影响及黄疸的早期干预[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2466-2467.
[8]唐振,周英,李明霞.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8):627-630.
[9] JivanjiCJ,AsraniVM,Pendharkar SA,etal.Glucose variability measures as predictors of oral feeding intolerance in acute pancreatitis:a prospective pilotstudy[J].Dig DisSci,2017,62(5):1334-1345.
[10] van Zanten AR.Do we need new prokinetics to reduce enteral feeding intolerance during critical illness?[J].CritCare,2016,20(1):294.
[11]余婕,贺连香,周阳,等.质量评价指标在骨科疼痛护理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6):548-550.
[12]宋爱红,范雪梅,罗凯,等.PDCA循环在住院老年结核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3):216-218.
[13]傅友雯,王玉玲.研究型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22):2045-2047.
[14]梁雁芳.护理质量反馈系统的建立与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30-632.
[15]尹红芹.持续质量改进在肾脏内科尿标本留取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8):1648-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