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红顶中介”要找准“七寸”

2018-01-15 02:25文丨伊一芳
遵义 2018年2期
关键词:红顶简政放权整治

文丨 伊一芳

“红顶中介”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企业负担,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基层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让简政放权在一些地方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可以说,“红顶中介”是改革进程中的绊脚石,极大地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持续深入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割掉“红顶中介”这个毒瘤。

近日,媒体记者从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获悉:2017年全面完成1700亿元清费减负任务,2018年要加大力度治理“红顶中介”和行业协会乱收费问题,实行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

什么是“红顶中介?”坊间有着极为形象的刻画——“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其实,“红顶中介”的出现,大都有着不可告人的“使命”:在政府不断下放权力、减少审批、降低收费的时候些与此类部门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机构,动起了歪脑筋,打着“中立”“第三方”的幌子,把相应的“权力”暗度陈仓地承包了下来,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制造出依然带有垄断色彩的“隐形审批权”,继续折腾企业与老百姓:钱照掏,路照跑,甚至掏得更多、跑得更久。曾有一项调研显示,“原来在政府部门200元能办的事,到了指定中介机构,2万元都办不了。”显然,这与简政放权、让利于民、培育中介服务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红顶中介”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企业负担,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基层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让简政放权在一些地方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可以说,“红顶中介”是改革进程中的绊脚石,极大地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正因看到了“红顶中介”的严重危害性,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一定要下决心清理不规范的中介服务,特别要坚决整治‘红顶中介!’”各地为了整治“红顶中介”,纷纷向简政放权求解。然而,“新华视点”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尽管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加速简政放权,一大批审批事项被取消或下放,似乎该回归市场的都已经回归市场,但一些拥有特殊利益关系的“红顶中介”机构却悄然换“马甲”,改“面子”不改“里子”,权力之手仍然没有彻底放手,“红顶中介”阴魂不散,使市场依然不得不跟着权力走,并未按照最初的预想发展。

打蛇要打七寸,整治“红顶中介”也要找准“七寸”。“红顶中介”的“七寸”在哪里?笔者以为,“红顶中介”的所作所为,归根到底还是“利用”了政府的权力。一些“红顶中介”悄悄接过政府下放的审批权限,俨然扮演起一些地方政府代理人的角色。根据调查和新闻报道,这些“红顶中介”服务者,人员构成上多属于“关系户”。依靠着少数官员提供的便捷进行着利益输送,在官方“指定”之下,办事效率低下,官架子十足。这样的“红顶中介”极容易形成对中介市场的新垄断,使得凡是不依附权力的中介机构往往无法根据市场法规吸引客户,导致中介市场扭曲,并形成价格畸高等多戕害市场的现象,增加企业成本,同时,“红顶中介”依靠权力撑腰,不愁业务,不会提高服务质量,致使中介市场畸形。可见,不斩断权力对中介市场的干预,中介市场难以健康发展。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理清楚利益链条与病理逻辑之后,整治“红顶中介”的要害,首先就得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斩断公权的私欲,从体制机制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距离,该下放的权力及时下放,不该管的领域坚决退出,真正创造没机会腐、没能力腐、没胆子腐的社会环境,方能彻底给“红顶中介”断奶。用中央领导的话说,就是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急需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持续深入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割掉“红顶中介”这个毒瘤。

猜你喜欢
红顶简政放权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治理迭代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红顶小屋
向左还是向右
校服垄断平台:究竟还有多少红顶中介?
简政放权≠“减”政放权
全国集中开展整治酒驾、醉驾行动
取消“两定” 简政放权的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