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拓红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拟订应对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政策措施”。其中,“人口老龄化”“全周期健康服务”“医养结合”是3个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紧迫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突出。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生活照料和医学关照。传统上通过服务内容来组织,生活照料归属于民政部门,医学关照归属于卫生部门,两者是分离的。这种制度安排在几十年前还行得通,但是,当需要两方面照顾的老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生命全周期健康”和“长期护理”的概念。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把以往按照器官、系统、疾病、服务内容来组织的照护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实现从人的需要出发来组织的转变。这个转变,就是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强调从传统的分离服务转向整合服务的过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长期护理”概念强调的是整合后的服务类型。两者内容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提供老年人所需要的一揽子服务,维护或者恢复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这个概念在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发布的《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中得到了充分阐述,界定为功能发挥,是老年人内在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内在和外在因素都有关系。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发布了针对医养结合的指南,即老年人综合照护指南,针对影响老年人内在能力的关键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这个指南非常实用地重点关注了6个方面:行动能力、感知觉、认知、尿失禁、跌倒、关爱照料者。每个方面都需要将生活照料和医疗关照结合起来。
所以,仅仅通过部门之间的协作,还不足以解决医养结合的问题。部门协作是一种机械的而非有机的结合,成本较高但收益有限。而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后实现的功能整合,则可能更具有成本效益。
2015年,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个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提出打通医疗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医保和医疗服务“隔断”,让医疗服务进入社区。上海市和青岛市通过先行先试成功实现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但全国多个地方在实践探索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主要是部门政策和管理协调的不一致造成的。所以,中国政府这次的机构改革力度很大,力图一举消除管理部门所造成的“隔断”,让医疗和养老服务真正结合起来。
机构整合之后,期待将有一个统一的、协调一致的长期护理服务规划,包括一个所有服务提供者统一使用的老年人综合评估和照护计划,规范的服务提供标准和指南,规范的人力培养标准和考核标准,以及与长期护理保险相衔接的筹资和费用支付机制。
世界卫生组织期待着中国走出一条在较低资源条件下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道路,并将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也是中国对全球卫生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