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视野中的中共十九大

2018-01-15 02:09_董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1期

_董 洁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在经历40年高速发展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了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央纪委的报告,明确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即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的战略部署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为中国描绘出一幅建设适应新时代强国的未来蓝图。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大幅提升,这次党代会吸引了全球目光。海外主流媒体持续关注,诸多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发表个人见解。梳理分析这些具有他者性的评论,既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海外对中国、中国共产党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也有利于更好地向海外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纵观海外主流媒体、智库及知名专家对中共十九大的评述,他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中国自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了全面战略安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信、中国自信。就此,不少海外专家有评论。全球著名的未来学家纳斯比特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传递出一种自信,显现出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执政的自信,对于中国的国家发展定位十分明确。此次会议打开了中国发展的新篇章,世界也因为中国而发生改变。中共十九大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西澳大利亚大学中国研究项目主任陶郁撰文说,习近平和他所领导的中共中央对自身行为方式抱有高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成功地帮助中国“富起来”和“强起来”,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这种新途径显然与传统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无关,也根本不同于“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以市场机制而非国家力量驱动经济发展的新自由主义模式。而在习近平和他所代表的中共中央看来,中国独特的发展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体现了中国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体制,另一方面拥有超越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的自信。《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称,中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近7%的水平,有预测称中国经济规模或在2030年前赶超美国,这也是中国自信的原因所在。

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重大判断引发海外媒体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分析评论。《纽约时报》刊载署名文章认为,“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华尔街日报》的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新时代”是一个经济增长更加平衡、生活质量更高的“新时代”,让中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时代”。英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认为,从国内角度看,中国过去坚持韬光养晦埋头发展经济,不显山露水,不充当国际事务领袖。在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中国才决定性地迈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过去相比有两大不同之处:第一,旧经济模式活力不如从前,中国迫切需要从低技术廉价制造业向服务业占更大比重的知识经济转型升级;第二,五年前人们还没有“中国梦”的概念,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高度,有了仰望星空的梦想空间,追求的目标自然发生变化。从国际角度看,“新时代”本质上就说明中国在世界上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其实,这种改变早在5年前就已经开始。中国现在得以在世界上占据中心位置是因为:首先,中国崛起了;第二,西方的危机,尤其是美国的危机。他认为,“新时代”包含着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中国的转型和在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提升,另一层是指美国对世界影响力的削弱。美国主流媒体普遍分析认为,中国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特朗普总统“美国第一”的外交政策做法以及拒绝诸如“巴黎气候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国际协议成全的。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引人注目的是首次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改变了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提法。对此,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署名文章认为,对比来看,人民需求方面从物质需求到美好生活,供给方面从落后生产到不平衡发展,体现了未来经济方面的施政纲领或将更加注重促进公平,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而非仅仅是速度的提升。西澳大利亚大学中国研究项目主任陶郁认为,从对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表述来看,虽然发展还是矛盾的重要方面,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却不在发展本身,而在于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于让更多中国人以更公平的方式从国家的发展中受益。更平衡的发展,意味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地理单元在发展中的代价与收益。而报告中所提到的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开放等战略,都将成为中共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而努力的方向;而报告中“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和“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等提法,也很可能成为有关部门在十九大后的工作目标。

关于领导核心。党的十九大实现中共权力平稳集体交接,习近平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海外不仅对新一届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的年龄构成、学历背景热切关注,对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的核心更是给予极高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2017年10月25日刊文指出,习近平地位的提升使他能够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在国家领导、全球影响和经济实力方面施加自己的意志。《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称,习近平描绘出了今后约30年的国家蓝图,向国外释放了信号,他有望为中国夺回世界强国地位的伟业开辟道路。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认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把中国带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美国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在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发文指出,圆满闭幕的中共十九大表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领导人之一。习近平第一个5年任期内发动了广泛的反腐运动,处分了大约140万党员,这大大提高了他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佩里认为,习近平善于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中吸取经验,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中国研究主任、长期分析中国领导人的戴维·M·兰普顿接受采访时认为,习近平的个人愿景聚焦在中国的伟大复兴上,作为一名出生革命家庭的孩子,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于制度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而制度又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撰文指出:“中共不仅仅是一个执政党,更是一个使命党”“无论在实践还是制度实际层面,较之世界上其他的政党,中共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执政党”。“大部分人关切中国的经济发展、反腐败成就等,但是忽视了十八大以来的制度建设。而十八大以来最使人鼓舞的成就就是制度建设。从十九大后,我们可能会见到有很多的制度得以体现。”郑永年认为,制度建设的重点体现在党建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中,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非常重要。强大的党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中的政治主体,为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好的平台,这是一些西方国家不具备的:“我们很多欧洲的朋友知道欧洲的问题出在哪里,也知道怎么解决,但是却缺少一个政治主体,没有一个有效政府。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出现了一个问题,多党制变为了互相否决制,反对党政治的任务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没有整个国家的大局观,只有党派的利益,所以就产生不了有效政府。从历史角度看,产生问题后谁来解决很重要。这一点中国目前做得很好,像之前说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个性和治国理政的做法,都说明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来解决问题,否则什么都谈不了。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很多别的国家做不了的事情,中国可以做。”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这是在制度建设上的一个重大举措,也得到了海外媒体和智库的高度关注。英国BBC在2017年10月19日就发表了对中共十九大提出组建各级监察委员会的专门报道。报道中强调了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今后将制定国家监察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以制度化地推进反腐。路透社在2017年10月29日的中共十九大专题的一篇文章中,也大幅报道了中国将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并与中纪委合署办公,成为最高级别的国家监察机关,以推进习近平领导的反腐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路透社的文章指出,分析家们认为,这代表着中共十九大后的反腐工作将在新任中纪委书记赵乐际的领导下,实现中国反腐走向制度化。

关于大国外交。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前所未有的显著提升,中国外交影响力显著增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一举一动都引起国际高度关注。中国外交在中共十九大之后的走向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纽约时报》的评论员文章分析,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26次使用了“大国”或“强国”来描述中国,这与过去的时代截然不同,中国领导人以前把中国描绘为一个贫穷的、在海外无足轻重的国家,而从现在起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创始主任杨大力接受采访时指出,大国外交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中国加强经济力量和治理后,积极寻求增强国际话语权的体现。美国CNN指出,中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政策目标,即增加新兴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声音和影响力,此次得到了回应。这也凸显了中国在国内既有稳定繁荣的能力的信心,也被誉为国外的主要负责任的国家。英国BBC指出,习近平提到要在国际社会推动“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根据最近皮尤研究中心(Pew)在37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人们更信赖中国领导人而不是美国领导人去做正确的事。中国愿意在国际合作中占据“地位”。比如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在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6月退出巴黎气候协议后,中国正在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的“火炬手”。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撰文指出,中国未来将开启更加积极自信的中国外交,尽管习近平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准确形态难以分辨,但他传递的信息是明确的:请准备好迎接新一波中国国际政策激进主义行动。海外主流媒体和一些中国问题专家普遍预测,十九大后,中国的外交很可能进一步向“奋发有为”的新常态靠拢,这意味着中国会进一步调整外交基调,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外交姿态处理国际事务。在大部分西方学界和媒体看来,这意味着一个更加强硬的中国,但也意味着中国会进一步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全球治理,这对于国际社会无疑是积极的,在美国全球领导力备受质疑的时代,世界乐意见到一个更加愿意承担责任的中国。

关于中国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拥有全球领先的综合国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在国内被称为“两步走”发展战略。就中国宏伟的发展目标,俄罗斯总统普京称:“毫无疑问,习近平的报告及围绕报告进行的讨论,都说明中国致力于面向未来的发展。”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说,中国执政者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每隔一段时间,都为人民提出一种远景,而且总是能够实现这种远景。马丁·雅克认为,未来“对中国来说,首先,中国会继续巩固过去5年的成果,如经济发展,加快国际化进程等;其次,对未来5年来说,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反腐败(斗争)。如果仅把反腐当成一项运动,那么一旦运动结束,腐败行为还会卷土重来,如果能依法制裁或处罚,推进反腐制度化,就很可能一劳永逸”。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认为,习近平为中国提出了到2050年的两个宏伟发展目标,中国正朝着自己理解的全球命运前进。中国有战略,而西方没有。

应该说,海外媒体和专家对中共十九大的评议,反映了他们对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关注点以及他们的看法,其中不乏分析独到之见解,当然有些评论也存在视角上的偏颇性。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出的这番话,展示了大国领袖的自信担当,向世界释放出鲜明的信号。我们中国要从大国走向强国,要有海纳百川的雄伟气魄,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坚持独立自主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