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对策研究

2018-01-14 12:35游建民
活力 2018年18期
关键词: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生态文明

游建民

【摘要】当前,贵州正处于全面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历史阶段,同时又处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时期,如何推进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鉴于此,贵州需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顺应发展形势,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本文在阐述绿色制造科学内涵以及绿色制造体系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贵州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重大意义,其次指出了贵州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最后从优化产业结构、绿色工艺创新、激励政策、监督管理机制及绿色意识等方面给予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生态文明

一、绿色制造内涵及绿色制造体系主要内容

(一)绿色制造内涵

绿色制造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生态环境影响、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在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报废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中,追求环境影响最小化,资源利用率最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建立绿色制造相关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

(二)绿色制造体系主要内容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绿色工厂。绿色工厂是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具有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二是绿色产品。绿色产品侧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注重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化,追求以最小能源资源消耗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三是绿色同区。绿色同区是突出绿色理念和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侧重于同区内工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具有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四是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结合的产物,侧重于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打造绿色供应链,企业要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绩效,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链上企业绿色化的目标。

二、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有利于为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提供基础保障

当前,贵州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区试验区建设,国家鼓励其在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前提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并给予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旨在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追求生产空问集约高效、生活空问宜居适度、生态空问山清水秀。而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作为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所贯彻的理念和发展宗旨一脉相承。从构建的目标和内容来看,贵州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能够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等“三生”空问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相关标准体系、制度框架、服务平台等方面能切实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有力促进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二)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目前,贵州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正在以“千企改造”工程和“万企融合”行动为重要抓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结构优化,实行工业绿色化、信息化、服务化改造。而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将在贵州工业转型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倒逼电力、化工、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技术工艺和管理机制创新,实行绿色化改造、降低能耗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且能够促进本地加快培育新产业,催生新动能新业态,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把经济增长动力转到创新驱动上来,进一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有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贵州紧紧围绕解决生产方式粗放、市场主体少、企业成本高、产品低端、市场占有率低等关键问题,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要素配置和生产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能够从供给端发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使传统产业降成本、稳增长、促转型,新兴产业发展趋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这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大推动作用,能够加快实现贵州经济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三、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经过长期的发展,贵州工业经济高速发展,从2001年到2017年的17年问,贵州工业增加值由952.44亿元增长至11085亿元,增长了11倍,目前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大省。但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粗放型发展弊端逐渐突显,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態破坏等问题日益成为制约贵州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较为落后,市场机制有待健全,这些阻碍着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步伐。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贵州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比较高,近年来,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等为重点的传统行业已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在部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且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层次不高,产业引领性不够,带动力不强。

(二)产业布局有待优化

受经济下行的影响,省内开发区或同区招商压力大,困难多,同时区域竞争激烈,导致招商引资项目质量不佳,多为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产业布局分散,整合力度小,产业集聚度不高,企业间的资源协作、物料衔接严重脱节,产业上下游之间联系不紧密,南此产生了较大的能耗和物流成本,出现了规模不经济。

(三)绿色工艺水平不高

目前,贵州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尚未摆脱粗放发展的模式,在绿色工艺上,一是装备成本较高,制约着其使用;二是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绿色制造共性技术研发不足,绿色设计共性技术应用率不高。

(四)绿色转型动力不足

绿色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企业若是有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则能够推动企业进行自我绿色改造。从内在动力上看,贵州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意愿不强,主要原因是绿色消费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明显,若是企业贸然优化生产工艺,购置先进节能节水和污染治理装备,开展绿色回收和再制造工作,生产出来的绿色产品价格势必昂贵,市场需求必然很少,这只会导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只能自动退出。从外在激励来看,出台的相关环境管制措施执行力度不强,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基于从发展利益的角度考虑,很多企业不愿进行绿色化改造,而是冒险违法经营获取丰厚利润。相反,守法企业则不得不付出额外成本进行绿色化改造,丧失市场竞争力。

(五)激励政策难以落实

近年来,贵州为鼓励绿色制造,出台了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以及税收减免等财税政策,用来支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但南于这些激励措施的设计较为复杂,再者一些机构过于强调投资回报率和资金安全问题,落地件差,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政策红利。即使一些企业从中受益,也很难补偿其相关环保投入。由此导致大多数企业以满足法定最低标准为目标,不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六)绿色制造认识度不深

对于什么是绿色制造,广大消费者并不清楚,认识程度还很肤浅,绿色意识、参与度和积极性存在差距,这就在市场需求方面限制了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减缓了工业企业绿色改造的进程。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布局的合理性

目前,在贵州制造业中,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有色金属、水泥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单位能耗水平较高,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为确保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降低能耗水平和排放量,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压缩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应地,要加快发展医药、天然饮用水、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服务等新兴产业,增加产值比重。同时,要注重统筹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大力引导发展产业集群,促使产业之间的协调和紧密性,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实现区域间企业绿色发展。

(二)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绿色工艺的开发力度

实施绿色制造,需要重点关注科技绿色化创新,紧紧围绕绿色工艺的开发这一中心,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向前发展。从绿色制造技术上看,技术创新涉及多个环节,如产品设计、生产、流通、采购、回收利用等,必须全面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多方面进行技术创新,进行绿色工艺开发。当前,贵州绿色技术创新和工艺研发,重点体现在磷石膏、赤泥等工业废渣的循环利用上。为做好技术创新,建议加强对绿色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完善科技创新考评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作者创新的内生动力,完善绿色工艺开发的参与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联合参与研发,确保广大科技T作者愿意参与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工作。再者,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加强监督管理,营造绿色制造良好发展氛围

良好的市场环境应是让守法的工业企业健康发展,不致受到损害。为加快绿色制造工程建设步伐,使更多的制造企业进行绿色化改造,需要加强必要的监督管理、做好引导规范工作。一是完善立法,推动企业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对相关数据进行联网和实时监测;二是加强执法力度,对于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处置,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使环境守法成为常态;三是建立严格的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行业和产品排放标准,引导企业进行自我革新。

(四)强化激励政策落实,完善财税金融支撑体系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若是紧紧依靠企业这一单个市场主体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政府为其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完善财税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以及税收等方面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支持;二是整合使用各项关于扶持绿色制造的政策措施,设立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行动。

(五)倡导绿色消费,提高群众綠色意识

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的动力在于绿色消费以及市场空间,由此,需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使消费者倾向购买绿色产品,增强其购买意愿,逐步拓宽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为工业企业永续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两微一端”等媒体工具,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普及绿色制造知识,宣传绿色制造政策、展示绿色产品,进一步增强群众绿色意识,为绿色制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绿色制造[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16.

[2]毕克新,杨朝均,黄平.中国绿色工艺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10):5 7-69.

[3]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绿色制造专题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生态文明
机械加工制造中的绿色制造工艺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绿色制造的机械加工体系的改进优化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