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178-02
教育的人文关怀注定了教育的温度,当我们身处温暖的时候,我们尤其是家长应该感受孩子们的心情,那样才会有真正为孩子们实践的教育。
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
“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
这是我在家长会上,常给家长的一个话题。可惜很多家长的回答都不尽如人意,有的回答声甚至让人寒得心都冷了。有的家长说“我给她鼓劲的!”有的家长说,“我给钱来刺激他!”有的家长说,“孩子有什么关系?大人才重要呢?!”有的家长说……
我微笑看着家长们,给他们出了一道题:在一次外出远游中,随行的一个同伴,因为不小心掉入了一个陷阱中,而他又没有办法自己一个人能够爬出来,这个时候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很多家长提出了很多办法:有给他一条绳子的;有拉一把的;有找石头垫在脚下的;有拿梯子的……方法很多,许多家长也为自己想出那么多办法而洋洋得意。这个时候,我的神情开始严肃起来,我制止了家长们的讨论,然后轻轻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可是当自己的孩子遇到困难时,你们为什么不伸出援手呢?”这话的效果颇大,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愣了,连原先讨论最激烈的两位家长也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陷入了深思。
我想,这个时候,家长肯定在想自己做了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情,但是现实往往就是这般可笑。我这样对家长说,“在我任教的很多年来,一直不变的讨论话题之一就是学习成绩。很多孩子由于学习效果和基础的原因,在学习上落后于他人,但是很遗憾,很多家长的做法是责备和鼓励这两种。当这样没效果的时候,很多家长就只有剩下责备了。我想反问,孩子的成绩差难道只能算孩子的问题?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的家长们仅仅一边观看,而不出手。如果这个时候,你帮助孩子的话,很有可能会促进孩子的进步,可惜这样的事情是很少的。所以,我们的孩子才这样。”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些激动,也记得那天的家长会几乎博得了所有家长的称赞,也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其实,面对现实中类似的情形,我想起了那次家长会,孩子在最需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选择呢?毫无疑问,我们该伸出援助之手,可是怎么伸出自己的援手,怎么帮助他们呢?我突然记起了谭同学的事情。谭在自己的“决心书”上所作的反思是深刻的,可是却因为同学的不信任,找不到担保人。而我,在这个时候伸出援手,也直接地得到了他的信任。这几天,我看到了他的进步,我更加相信了帮助的意义。
其实,“帮助”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很多家长甚至说,我也经常帮助他,可是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效果呢?难道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帮助不对?很多时候,我想是因为很多家长在该帮忙的时候,不帮,不需要的时候乱帮!甚至很多人在面对类似于谭学生的问题时,还是一种取笑和幸灾乐祸的态度,没有效果是必然。
在孩子个性发展过程中,在面对失败或困难的时候,无论他平时如何自信积极,在这样的时刻都会有迷茫无助,而这时,家长的帮助可能就是久旱中的甘霖了。
我想谭同学后来之所以这样感激和进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扶了一把。生活有的时候就是那么简单,伸手就能“帮助”了。
家庭教育,是经历了“知”“情”“意”“行”的过程,于是,心里涟漪波澜。
一份关于“痛”新年礼物
经过了史上最长的一个寒假,开学第一课上,我准备了一件“新年礼物”送给孩子们。
选择这件“礼物”,是因为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陈同学,经过多次谈话后仍然存有不良习惯。他坚持认为,这些缺点既然难以纠正,如果没有大影响,不如不改。久了以后,父母无能为力,甚至认为,不改,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于是,这“结”越结越大。我和父母沟通不放弃,思想的问题,思想上去解决。父母的永不放弃要让孩子看到,我需要一个机会,帮助家长一起。为此提前和父母约好,录下父母的视频。
在课上,我抛开了一个话题:“每人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习惯,有些被纠正了,但是,我始终相信,只要愿意纠正,肯定是可以纠正的,你们信吗?”
孩子们眼神闪烁,陈则是用“诡异”的眼神与同学相对笑了笑。
我发现了陈的脸上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情,就是还带着点“冷笑”。
我装作很有“兴趣”地把问题“传给”陈,“陈,你信吗?”他看看我,轻轻地摇摇头。
我笑了,“可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有些坏习惯是根深蒂固的,我们是无能为力的。”陈的话,说得理直气壮,竟然赢得其他同学的认可,却也让更多的孩子一片哗然。
我接着问“你的意思是有些习惯就是改不了的,即使我们知道根源,也是改不了的?”他看着我,轻轻点头。
我再一次笑了,“那好,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也许从中可以得到答案。”我从办公室里拿了三个纸杯,其中两个热气腾腾。旁边眼尖的孩子看到了:“开水!”可是,一脸的疑惑。
“陈,就请你来参与这个游戏吧。”
“先拿着这个杯子,这就是你的‘坏习惯,当然,你觉得它是改不了,那就应该抓住它。”他看看我,抓住了纸杯,从手指关节的紧张程度,我知道他抓的很紧,是特想向我证明,自己是对的。
我将自己手中的开水慢慢倒入陈的杯子,“这不是开水,这是生活中成长的环境,是挑战你素质的环境!”
我一边倒一边问:“烫吗?够‘挑战吗?还能抓着你的坏习惯吗?”他不说话,但神情和动作表示他的坚定。我也不说,就慢慢地不断往杯子里加水。
渐渐地,杯子里的水满了。渐渐地,热水,从杯子里溢了出来。我看到他在咬牙坚持。“够挑战?还不放弃你的坏习惯?”我问道。
他不说话,但手微微颤抖,面部很痛苦的样子,我丝毫不为所动,继续加。同学们激动地凝视,个别调皮的在喊,“受不了啦”。
水开始蔓延,他再也忍不住了,手一松,装满水的杯子“扑通”一声掉到我准备好的脸盆里,他对着缩回去的手不断吹气,但眼神却告诉我,他已经想到了什么。
我拍拍他的肩膀:“为什么?”
“痛,被烫到了,所以就放掉了。”他的回答很简单。
“那你找到答案了吗?我继续问他。他说:“我不知道是不是對的,但我真这么想的, 刚才被烫的痛了,于是就放掉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不良习惯不是改不了,而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它给我们带来的‘痛。我们生活中,平时没有遇到对不良习惯的挑战,所以才不在意,也改不掉。但是,可以预见,一旦遇到就真的来不及了。”说完,他看着我,眼神在问,是否找到了答案。他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我为陈善于思考而高兴,同时,我相信他也悟到游戏的答案,陈还会给我们一个未来表现的答案!你说呢,陈?”陈有些害羞,但我分明看到了他的答案。
“看一下,爸妈的话。”我乘热打铁视频里短短几句,我看到了陈的真的感动和感恩。
教育因体验而深刻,孩子因感动而改变。主要原因还是家长的永不放弃,成为了孩子想改变的真正后盾。
作者简介:
骆惠(1982.11-),女,江苏苏州人,汉族,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德育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