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信任研究

2018-01-14 03:20贺佳乐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1期
关键词:人际信任人际交往新媒体

贺佳乐

【摘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衍生出了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交往,它在不断地改变着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作为新媒体的使用主体——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中具有“身体缺场”和“匿名性”的特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困扰。本文主要从新媒体发展的角度和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人际信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的解决对策,进而加强新媒体下大学生人际信任交往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交往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信任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174-02

随着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快速发展,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交流也愈来愈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其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呈现出广泛性和复杂性。新媒体在促进大学生便捷交往的同时,也暴露出它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对解决大学生人际信任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与“人际信任”概念界定

(一)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一词也成为国内业界和学界关注的高频新词汇。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至今没有统一认识,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媒体的定义比较有影响力的阐述:“新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新媒体主要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

从不同学者对新媒体的定义来看,“新媒体”并非是一个不成不变的概念。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它作为一种工具,其物质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着演变。在与“旧媒体”的对照中所产生的时间性、历史性概念、。其次,“新媒体”一个技术性概念。它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产生的,通过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

(二)“人际信任”的界定

信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的桥梁,特别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对人际信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主要从社会层面、人际关系层面、个人层面角度对信任问题进行了研究。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从社会层面角度对信任问题做出了专门的论述。他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在其著作《信任》一书中把信任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进行研究,并论述到没有信任,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是完全不可能的,在当今充满偶然性、不确定性及全球化条件下,信任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中心问题。美国心理学家Deutch(多依奇),从人际关系的层面得出:信任其实是对情境的一种反应,它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个人行为,信任双方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在个人层面中,国外对人际信任的观点主要是:把信任看作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信念;有一定的冒险性的额,对他人言行、动机和人格的信任。目前国内对人际信任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一种义务性或者责任性的保障感;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一种心理期待行为。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产生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产生的积极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世界愈来愈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层面,他们利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呈现出广泛性和复杂性。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更广泛、更快捷的人际交往;新媒体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和频繁,大学生利用各种新媒体设备拓宽了接触社会的范围,不仅增长了知识和见闻,也增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新媒体增进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意识。在“虚拟”的网络中,大学生的自卑、怯懦心理一扫而光,新媒体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平等、自由发泄内心感情的平台,同时,也使得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特权”失去了优越感,进而强化了他们平等意识,认识到互相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产生的消极影响

从马哲的角度出发,任何事物都具有辩证统一的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它在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人际信任产生了一定的消極影响;表现在:一方面,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对民族观念的“冲击”;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交流是没有国界的,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民主”与“人权”的旗号,利用互联网大肆宣扬、推销其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难免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另一方面,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新媒体环境下交往的大学生,很难主导信息的自由,容易导致现实人际关系道德的失范,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正常交往方式。例如:常见的校园“低头一族”,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手机,QQ、微信、微博等移动终端进行“刷屏”,长时间沉浸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内,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信任。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信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交往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交往,也是一种身体缺场的交往。在传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现实环境下的地域、血缘关系来界定不同的人际关系,他们可以面对面交流,可以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对方肉体和精神的现实存在,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网络支持之下多种终端来完成的。他们无法用感觉器官去感知对方是否存在,只能通过数字、符号等与对方交流。

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求新、求异心态,往往容易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轻信行为,甚至在长期的交往后才发现自己被不法之徒所欺骗,以至于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最终导致人际信任的缺失。他们不仅没有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经历过风雨的洗礼,而且在新媒体环境下,他们更喜欢追逐潮流、接触最新、最前卫的事物等,这些盲目或冲动行为,一旦被新媒体“线上”所利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动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理想信念,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人际冲突”事件。最终,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信任,便不言而喻了。

四、新媒体视域下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一)新媒体发展的角度:强化新媒体的责任意识,建立信任平台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身体缺场”现象,造成的信任危机,我们可以从新媒体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对策,解决大学生人际信任问题;新媒体在向用户提供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时候,传播的信息具有开放性、虚假性、容量的无限性扥特征,因此,强化新媒体的责任意识,建立信任平台就显得异常重要;大学生在聊天交流时,主要利用的新媒体工具有QQ、MSN、微信等,这些交流工具或网站,如果长期缺乏监管,就会产生大量的虚假和有害信息,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针对此状况,网络和新媒体的监管部门应在新媒体工具上适当安装过滤和检测的工具,为大学生和大众网民提供一个健康、诚信的网络交流环境。对新媒体的监管,有必要从源头上做起,将监管延伸到软件和服务商那里,彻底杜绝不诚信和违法行为。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证。

(二)大学生自身角度:自律原则

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信任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从社会层面上采取法律控制、行政控制、技术控制等刚性手段,而且还要从个人层面来解决,即自律原则,具体体现在道德约束、自我管控等手段,以此树立正确的人际信任“软实力”。尤其在以“身体不在场”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环境下,必须提升使用主体——大学生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同时也要利用学校教育的手段,开设相应的新媒体教育课程;其次,要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不同的新媒体工具,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交流障碍:如自卑、人际关系不好、情绪抑郁低落、焦虑症等,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教学来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最后,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协助作用。总之,要实现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具备高素质的人际交往和人际信任能力,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发挥自律原则,利用软、硬,内、外结合的管调模式,提高大学生新媒体下人际信任交往素养。

参考文献:

[1]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 第二版[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

[2]景东, 苏宝华. 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 2008(3):57-59.

[3]刘斌.“信任问题”研究述评[J].理论前沿, 2004(4):46-47.

[4]何仕.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9(2):180-184.

猜你喜欢
人际信任人际交往新媒体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初探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