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激活了大学课堂活力以及科技创新性。文章基于中日高等教育对比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管理模式、目标定位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日高等教育 学生主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018-01
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并且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强大以及世界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积累的深厚底蕴。教育一定程度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所以,发展高等教育,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课题具有重大意义。中日两国在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相互影响,在资源贫乏、少子化、高龄化的日本国,因其重视教育以及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为日本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形成一些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经历了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的过程,其结果导致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和水平等级出现不均等现象。为了满足高校扩招后的教学现状,高等院校基本还是采用以大课堂为主的讲授方式,师生之间只是简单而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基本没有创新性和突破性。久而久之演变成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教,学生为了能顺利完成毕业而学的固定模式。以这种教学方法为出发点,学生所学知识较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不会独立思考创新,从而导致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很难适应并不能够随机应对各种问题,对科技创新发展几乎形不成推动作用。
而在日本高校开展的教育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就日本的高校而言,注重分组和团队,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在硕士生或博士生的教育当中,团队起到主导作用。大到班级小到专业都会进行分组,每周定时或不定时参加由教研室助教主持的讨论会,为了保证人人参与讨论,基本每个班人数控制在十几人左右。这种教育模式在组织和管理方面都具有优势,教师可针对性引导,学生可自由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形成足够的交流空间以及时间。在教学以及探讨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并形成专业门类齐全且个性鲜明强大的专业体系。
二、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改革中,观念与思想的转变具有主导意义,因此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教育管理观念的改革必须先行。
1.由“教”到“问”的转变
我国传统教育形成了将教师所知强行与学生所学划等号,而忽略学生在所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及思考。日本高校课堂传授知识点较少,却花费大量时间在提问以及讨论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组织并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2.课程设置的转变
打破传统的具有片面性的的因材施教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应当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给予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同时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习的视野。
3.实践教育的重视
对应试教育的推崇很大程度影响了青少年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性,并且对应试教育的习惯性依赖一定程度延伸至高等教育。日本对实践教育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各专业实验室对学生的自由开放、跨专业的合宿活动、课外团体的社会活动、深入企业的实践等方式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其结果直接导致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一起,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最终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育目标的定位
日本高校的教育目标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主,教育技术类课程仅占很少的一部分;而研究生培养目标则以培养跨学科的研究型人才为主。因此,日本高校设置教育目标定位,并不只是要解决大学毕业生以后的工作走向问题,更多的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使学生将专业学习和就业去向分开,跳出教育或就业的视角,而从国家政策、技术研发、科研实践等各方面开展研究活动,就业去向也不限于某一个行业。当前,在中国教育需有一个标准的定位,开创新的思路来培养下一代人才。准确定位使我国教育全面发展,不会因教育缺少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相联系而独立、片面发展,同时让学生对没有灵魂的教育失去兴趣。
四、教育资金的投入
作为高等院校教育资金投入要充足,来源要多样化,就日本高校而言,研究生教育资金项目种类繁多,而这些教育资金除了扶持重点研究生院和研究教育基地之外,还改善了包括博士研究生在內的年轻研究人员和教师的研究学习环境。比如在日本,学生可以在学习之余获得RA(研究助理)项目资助和TA(教学助理)项目资助,可以在经济上保证生活来源,从而专心致力于研究。而教育资金的来源不仅来自于政府,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项目在加深研究生对企业了解的同时,企业也直接获得了最重要的人才资源,达到“双赢”局面。 而在我国,相比发达国家政府投入到学生科研教育中的资金有限,而且企业与一般高校的合作交流欠缺。单一培养模式转变为产学研的全面合作型培养模式,对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高校在大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资金投入上有所不同。通过中日对比,找出我国高校教育的不足之处,并借鉴日本高校教育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将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进行系统化发展和体系化改革,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徐金凤.中日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差异[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12).
[2]Hiroshi Ota.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trends and Japans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An East Asian comparative study[J]. Journal of Multimedia Education Research,2011
[3]沈滢,张云辉.从日本研究生教育特点看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作者简介:
李亮(1981.11-),男,河北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中日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