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青,陈泽艺,黄玉清
(1. 厦门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2.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3. 集美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会计信息及时性,如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发布相应规定,缩短了定期报告的披露时限。而我国则在保持原有的定期报告披露时限不变的情况下,引入业绩快报制度,这是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项制度创新。业绩快报是上市公司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后、年度报告披露之前,初步披露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上一年度主要财务数据。2004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次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中试行年度业绩快报制度。2005年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文鼓励沪市上市公司披露年度业绩快报。2009年创业板开启之后,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每年《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其报告披露较晚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均应当先披露业绩快报。因此,我国实行的业绩快报制度对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是强制性的制度安排,而对深沪主板上市公司来说则是自愿性的制度安排。制度执行之初,只有3.05%的主板上市公司披露了年度业绩快报;到了2012年,自愿披露年度业绩快报的主板上市公司比例增长到17.45%[1]。随着业绩快报披露数量的增加,投资者开始关注业绩快报的质量。对比2015年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年报数据与业绩快报数据,本文发现,437家公司经审计后的业绩低于业绩快报披露的业绩,出现业绩下滑,其中21家公司业绩下滑比例超过10%*作者根据CSMAR和RESSET数据库的数据计算而得。。
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方面,1992年美国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之后许多国家参照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制定出本国的内部控制规范。2008年5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随后有关部门又于2010年4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1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并于2012年在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并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合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重要形式之一,业绩快报质量是否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上市公司在业绩快报中披露了主要财务数据,那么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存在是否会影响业绩快报中主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目前,这些问题在已有研究中难以找到现成的答案,从而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契机。
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本文丰富了业绩快报的研究。现有业绩快报的相关文献较少,这些文献主要研究业绩快报的市场反应以及业绩快报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2-3]。本文从业绩快报质量的影响因素视角出发,研究内部控制对业绩快报质量的影响,拓展了业绩快报的相关研究。二是本文拓展了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视角。现有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研究主要从盈余质量和财务报告质量方面展开[4-7]。本文从业绩快报的视角出发,研究内部控制对业绩快报质量的影响,拓展了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研究。
内部控制实证研究的文献主要从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展开。鉴于本文的研究主题属于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领域,结合具体的研究内容,本文从盈余质量和财务报告质量两个方面对现有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1. 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
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国外学者主要从应计质量视角展开研究。Doyle等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存在降低了公司的应计质量,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应计质量的影响更显著[4]。类似地,Lu等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设计缺陷数量越多的公司,其应计质量相应越差[8]。此外,Ashbaugh-Skaife等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应计噪音较大,但内部控制缺陷更可能导致非故意的应计估计误差,且内部控制缺陷修正后,公司的应计质量相应提高[9]。
我国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相关研究主要从盈余管理和应计质量视角展开。方红星和金玉娜以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高质量内部控制的代理变量,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这两类盈余管理行为[5]。董望和陈汉文以厦门大学内部控制指数课题组开发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应计质量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10]。叶建芳等从动态视角检验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修正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下降,盈余质量提高[11]。
2. 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
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控制是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此,还有研究从更广泛的视角研究了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有部分学者从会计稳健性角度出发,研究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Goh和Li从会计稳健性出发,以SOX法案之前的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计稳健性更低,即内部控制缺陷降低了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6]。方红星和张志平也得到类似结论[12]。但是,Mitra等以SOX法案之后的样本进行研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他们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尤其是存在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反而更高。这可能是因为SOX法案的实施增强了公司面临的监管压力,提高了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13]。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盈余持续性视角研究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杨有红和毛新述从盈余持续性和可预测性角度出发,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财务报告质量[7]。肖华和张国清以公司是否披露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作为内部控制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其盈余持续性相应越好。这可能是因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监督高管,促使高管专注于主营业务,创造并保持高持续性的盈余[14]。
3. 简要评述
近年来,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以下疏漏:一是现有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但主要是基于审计后年度报告展开研究,对其他会计信息缺乏关注。除了审计后的财务报告,上市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及时对外披露某些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信息(如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内部控制是否会影响未经审计的会计信息质量?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二是内部控制质量的计量历来都是内部控制经验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现有研究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计量方法各异,标准不一,缺乏可比性。国外学者主要以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代理变量,但内部控制缺陷仅仅是内部控制质量的一个方面。部分国内学者采用内部控制评价的披露和审核度量内部控制质量,该指标同样不能全面反映内部控制质量。相比而言,迪博(DIB)内部控制指数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且容易获取。因此,本文采用DIB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代理变量,同时,在稳健性检验中分别采用内部控制缺陷和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指标,进一步提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可比性。
代理理论认为,公司是由契约形式组成的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的集合体。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形成了委托和受托的经济责任关系。但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管理者可能为了获得私人利益,做出有损股东利益的决策或行为。此外,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股东作为委托人往往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股东处于信息劣势且难以观测和监督管理者的行为。为了缓解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股东授权董事会或亲自担任董事,制定公司的最高决策,监督管理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够有效地限制代理人的行为,保证董事会决策的顺利执行,还有助于董事会和股东获得充分的信息反馈。因此,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合理保证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
现有研究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改善了财务报告的质量[15],因为良好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财务舞弊,还能有效预防并减少非故意性和故意性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此外,公司的内部控制越完善,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也越好,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相应越高,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程度就会相应降低[5]。这是因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有效地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相反地,内部控制缺陷降低了内部控制质量,增加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故意性和非故意性错报,相应降低了会计盈余质量[4]。现有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应计质量较低,应计盈余噪音和异常应计盈余均较高[9]。而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整改并获得相应的审计鉴证后,投资者通常会预期公司的盈余质量将提高[16]。
业绩快报是披露未经审计的主要财务数据,如净利润、每股收益等,也属于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因此,业绩快报作为公司财务信息的预披露,其信息质量也同样受内部控制的影响。业绩快报中披露的主要财务数据是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数据,对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来说,故意性和非故意性的财务数据差错难以在业绩快报披露前被公司相关人员发现并纠正。因此,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导致公司的财务数据出现差错或重大差错[17]。然而,现有研究发现,74.7%的内部控制缺陷会被审计师成功识别出来[18],由于内部控制缺陷而产生的错报被审计师识别并调整的可能性很高。未经审计的业绩快报与审计后的年度报告财务数据可能不相符,甚至可能有重大差错。因此,对于内部控制质量低的公司来说,业绩快报的财务数据发生差错或重大差错的可能性越大,业绩快报披露的财务数据与审计后财务数据的误差也相应越大。相反地,对于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而言,审计师在执行符合性测试后,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审计风险较小,则可能会大幅削减实质性测试程序。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公司的错报被审计师识别并调整的可能性也将大大降低。因此,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披露的业绩快报与审计后的年度报告财务数据不相符的可能性将降低,未审计的业绩快报与审计后的年度报告财务数据之间的误差将变小。
综上,内部控制质量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影响业绩快报质量。一是健全且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减少非故意性错报,降低业绩快报错报的可能性,降低业绩快报误差。因为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降低了审计师的风险,审计师可能相应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进而降低了业绩快报中重大错报被识别并调整的概率。因此,业绩快报与审计后的财务报告相关数据也更接近甚至相同,业绩快报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降低,业绩快报与年度报告财务数据的误差变小。二是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减少管理层故意性的错报或漏报,降低业绩快报错报的概率,降低业绩快报的误差。因为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查错防弊,是抑制管理层舞弊的第一道防线,能大大降低管理层欺诈、侵吞资产和更改记录的可能性。随着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故意性的错报或漏报能够有效预防或及时发现。对内部控制完善的公司而言,由于故意性的错报或漏报被审计师识别并调整而导致审计前的业绩快报信息与审计后财务报告信息不相符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因此,业绩快报与审计后的财务报告数据也将更为接近,降低了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概率,并且降低了业绩快报的误差。三是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提高了故意性或非故意性错报存在的概率,且难以在业绩快报披露前被公司发现并纠正。但是,审计师在执行符合性测试后,能够识别出部分或全部内部控制缺陷(尤其是重大缺陷)。在此基础上,审计师会相应调整审计策略,增加实质性测试以控制审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由内部控制缺陷引起的故意性或非故意性错报被实质性测试程序识别出来并被调整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未审计的业绩快报与审计后的财务报告相比,审计后的财务数据出现调整甚至重大调整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因此,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降低了内部控制质量,相应提高了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概率,提高了业绩快报的误差。由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说。
假说1: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内部控制质量与业绩快报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负相关;
假说2: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内部控制质量与业绩快报误差负相关。
盈余管理是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现有研究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低于非国有上市公司[19],这是因为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存在差异。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容易获得政府经济支持。由于存在预算软约束,国有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小于非国有上市公司[20]。国有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歧视非国有公司,非国有公司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更低,数量更少[21],而国有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国有银行的长期贷款[22]。面临融资约束的非国有上市公司在拥有好的投资机会时,会进行盈余管理,缓解融资约束[23]。另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高管非正常离职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比非国上市公司低[24],因此,国有上市公司高管盈余管理的动机较小[19]。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较低,盈余信息质量较高。
审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必须有能力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25]。现有研究发现,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26],这表明审计师能鉴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27]。虽然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较强,盈余信息质量较差,但审计师能够识别出公司的盈余管理,要求公司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非国有上市公司未经审计的业绩快报财务数据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更高,业绩快报误差更大。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5],提高盈余信息质量和业绩快报的质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预算软约束和政府的支持,国有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融资约束较小,因而国有上市公司为获得银行贷款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较小。此外,由于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一般由政府或国资委任命,且这些高管的升迁或薪酬与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没有紧密关系,因此,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为了升迁或提高自己的薪酬而操纵上市公司盈余的可能性较低。相反,非国有上市公司由于融资约束较强,且高管薪酬一般与公司的盈余水平紧密相关。在这种情况下,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为了获得银行贷款或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远远强于国有上市公司,因此,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较差。但由于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有能力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要求公司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非国有上市公司经审计调整后的年度报告与业绩快报数据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存在重大差异。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假设3a: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质量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相关性更显著。
假设3b: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质量与业绩快报误差的相关性更显著。
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快报属于强制披露范畴,每年的2月28日前披露。而主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快报则属于自愿性披露范畴,上市公司可以选择披露也可以选择不披露,且披露的时间弹性较大。如果上市公司在年报审计完成后、年报公告前几天披露业绩快报,业绩快报误差将明显降低。此外,在不同信息披露政策下,业绩预告的可靠性程度不同,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相比,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下的业绩预告可靠性更低[28]。因此,为了保证样本和数据的可比性,本文选取2009—2015年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布的年度业绩快报作为初始研究样本,并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公司和ST公司,剔除了数据缺失的公司。业绩快报数据来源于RESSET数据库,财务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连续变量1%和99%分位数上的极端值进行了缩尾处理。
1. 被解释变量
现有业绩快报质量的相关研究寥寥可数,因此,本文借鉴业绩预告的相关研究[29-31],用业绩快报重大错报和业绩快报误差两个指标分别度量业绩快报质量。当业绩快报存在重大错报时,业绩快报质量较差。此外,业绩快报误差越大,业绩快报质量越差。
(1) 业绩快报重大错报
借鉴业绩预告的相关研究[29-30],本文从两方面定义业绩快报重大错报。一方面,若业绩快报发布的业绩与实际业绩变动不相符,则该业绩快报不合规,属于重大错报。另一方面,如果业绩快报与实际业绩变动方向相符,但两者相差过大,这也说明业绩快报的误差过大,可靠性低,属于另一类重大错报。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符合以下条件的业绩快报定义为重大错报:当业绩快报的净利润为正,而审计后年度报告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实际净利润)为负;业绩快报的净利润为负,而实际净利润为正;业绩快报的净利润与实际净利润之差和实际净利润的比值大于10%或小于-10%时*本文分别用±8%、±9%、±11%或±12%作为阈值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与以±10%作为阈值的结果相同。,视为业绩快报重大错报,取值为1。上述情况以外的业绩快报为非重大错报,取值为0。若公司的业绩快报存在重大错报,则表明业绩快报质量较低。
(2) 业绩快报误差
本文借鉴韩传模和杨世鉴的研究[31],采用业绩快报净利润与实际净利润的差值经实际净利润标准化的绝对值,即以净利润误差作为业绩快报误差的度量指标。净利润误差越大,业绩快报误差越大,业绩快报质量相应越低。
2. 内部控制指数
本文借鉴林钟高等的相关研究[32],采用迪博(DIB)公司发布的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代理变量,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回归前对内部控制指数取自然对数。内部控制指数越高,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越有效,内部控制质量越高。
3. 控制变量
影响业绩快报质量的因素比较复杂,但是目前并没有直接研究业绩快报质量的文献。所幸,业绩快报和业绩预告都属于预计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因此,本文借鉴业绩预告准确性和盈余质量的相关研究,引入一组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财务杠杆、是否亏损、是否增发新股、审计师是否国际“四大”、分析师人数、实际控制人性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独立董事比例[11,28,31,33-34]。此外,本文还控制了行业和年度特征的影响。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本文借鉴业绩预告准确性的相关文献[34],构建如下四个模型以检验本文提出的三个假说。
misstatement=α1+β1IC+γ1CV+∑Industry+∑Year+ε1
(1)
misstatement=α2+β2IC+θ2IC×state+γ2CV+∑Industry+∑Year+ε2
(2)
deviation=α3+β3IC+γ3CV+∑Industry+∑Year+ε3
(3)
deviation=α4+β4IC+θ4IC×state+γ4CV+∑Industry+∑Year+ε4
(4)
其中,misstatement代表业绩快报重大错报,deviation代表业绩快报误差,IC代表内部控制指数,state代表产权性质,CV代表本文的控制变量。为了缓解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对内部控制(IC)和控制变量(CV)采用滞后一期处理。此外,由于misstatement是哑变量,所以模型(1)和模型(2)采用Logit回归,而模型(3)和模型(4)采用常见的OLS估计。模型(1)和模型(3)分别用于检验假说1和假说2,如果β1的回归系数为负,则意味着内部控制确实是影响业绩快报的重要因素,提高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上市公司业绩快报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提高业绩快报质量。如果β3的回归系数为负,则表明随着业绩控制质量的提高,业绩快报误差相应降低,业绩快报质量提高,即内部控制改善了业绩快报的质量。模型(2)和模型(4)进一步检验假说3a和假说3b,如果交乘项IC×state的回归系数θ2和θ4为正,则说明内部控制对业绩快报质量的影响在非国有上市公司更显著。
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4.9%的样本公司出现了业绩快报重大错报,即大约有4.9%的业绩快报与实际业绩不相符或误差大于±10%;样本公司业绩快报中净利润误差平均值为2.292%,最小值为0,中位数为0.768%,最大值为20.05%。约5.6%的公司亏损,13.9%的公司由国家控制,有36.3%的公司是由董事长兼任总经理,8.2%的公司独立董事比例高于1/3,1.6%的公司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平均为18.1%。
表3报告了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从表3可以看出,misstatement和deviation与IC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本文假说1和假说2的预期相符。此外,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或远小于0.5,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3 变量相关性分析
1. 内部控制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
表4的第(1)列和第(2)列报告了内部控制指数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Logit回归结果。第(1)列的回归结果显示,内部控制指数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负相关,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内部控制越好的公司,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小,即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发布与实际业绩不相符或严重偏离实际的业绩快报的可能性更低,实证结果支持假说1。在控制变量方面,实际控制人性质、公司规模、是否增发新股、分析师人员、托宾Q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国有上市公司发生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概率显著低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大公司发生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更低;此外,下一年度有增发或配股需求的公司、受分析师关注程度高的公司或成长性高的公司,发生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概率也相应更低。相反地,财务杠杆高、股权集中度高、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独立董事比例高的公司,更可能发生业绩快报重大错报。本文在表4第(1)列基本回归的基础上,第(2)列加入了内部控制指数和实际控制人性质的交乘项(IC×state),重新进行回归。结果显示,交乘项(IC×state)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实际控制人性质显著削弱了内部控制对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影响,即内部控制对业绩快报重大错报发生概率的影响在非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更强,实证结果支持假说3a。
表4 内部控制与业绩快报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审计师这一控制变量在Logit回归中被程序自动剔除,这主要是因为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均未发生业绩快报重大错报。为此,本文对内部控制指数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重新进行了OLS回归,表4第(3)列和第(4)列报告了OLS回归的结果,结论与Logit回归结果一致。
2. 内部控制与业绩快报误差
表4第(5)列和第(6)列报告了内部控制指数与业绩快报误差的回归结果。第(5)列的回归结果显示,内部控制指数与业绩快报误差负相关,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内部控制越完善的公司,业绩快报误差越小。换言之,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业绩快报发布的业绩与经审计后实际业绩的偏差越小,业绩快报误差越高,实证结果支持假说2。类似地,第(6)列报告了加入交乘项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交乘项(IC×state)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交乘项的回归结果表明,实际控制人性质显著削弱了内部控制对业绩快报误差的影响,即内部控制对业绩快报误差的影响在非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更强,实证结果支持假说3b。
表4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是影响业绩快报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可以减少公司故意性和非故意性的错报,减少审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审计调整。因此,改善内部控制质量可以减少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降低业绩快报的误差,这一结果从业绩快报质量的视角,进一步支持了现有研究结论[4,35],即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有助于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此外,内部控制对业绩快报质量的影响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表现更为显著,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盈余操纵可能在非国有上市公司更为普遍,完善内部控制对于提高非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可能也更显著。
曹丕死后,魏明帝曹叡 即位,他对姑父何晏倒是没什么感觉,据说他看何晏皮肤很白,很好奇是不是化了妆,于是使了个坏心眼,特意请何晏过来吃汤面。大热天的,何晏吃得满头大汗,拿袖子一擦脸,还那么白净,曹叡 满足了好奇心,不动声色,让何晏回去继续坐冷板凳。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限于篇幅,本部分只报告主要变量的回归结果。。
鉴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是本文的核心变量之一,为了进一步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分别以业绩快报误差±8%、±9%、±11%和±12%作为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阈值,重新检验内部控制质量对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影响。表5报告了敏感性测试的结果,可知,无论是采用±8%、±9%、±11%或±12%作为业绩快报重大错报阈值,内部控制指数对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影响均显著为负,与前文的结论一致。
内部控制质量是本文重要的解释变量,为了保证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分别从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两个方面进一步检验内部控制对业绩快报质量的影响。
表5 内部控制指数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敏感性测试)
1. 内部控制缺陷与业绩快报质量
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质量,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35]。为了进一步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对上市公司业绩快报质量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公司业绩报告质量的关系。与不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以下简称无重大缺陷)的公司相比,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低。为了便于理解,本文采用无重大缺陷(non-material)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代理变量,无重大缺陷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因此,本文预期无重大缺陷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和业绩快报误差负相关。需要说明的是,Feng等研究发现,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会影响业绩预告的准确性[11]。因此,本文在内部控制缺陷与业绩快报质量的回归分析中,控制了无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non-financial)这一变量。
(1) 多元回归结果
表6报告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业绩快报质量的多元回归结果。表6第(1)列和第(2)列报告了内部控制缺陷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Logit回归结果。第(1)列的回归结果显示,无重大缺陷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第(2)列中无重大缺陷×实际控制人性质交乘项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6的第(3)列和第(4)列报告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业绩报告误差的回归结果。第(3)列无重大缺陷与业绩快报误差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第(4)列加入了无重大缺陷和实际控制人性质的交乘项,交乘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6的回归结果表明,不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披露与实际业绩不相符或严重偏离实际的业绩快报的概率更低,业绩快报误差更小,业绩快报质量更高,且实际控制人性质削弱了重大内部缺陷对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影响,即无重大内部控制缺陷对业绩快报质量的影响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更显著。
表7 内部控制缺陷与业绩快报质量(PSM)
(2) 倾向匹配得分检验(PSM)
考虑到披露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占全部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比例很低(13%左右),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实验组(即披露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进行匹配,共得到755个实验组观测和755个控制组观测,对这1510个观测重新进行回归。表7报告了倾向得分匹配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无重大缺陷公司的业绩快报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降低,且业绩快报的误差也较小,这表明,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其业绩快报质量相应较高,这与前文的结论一致。
(3) 处理效应模型检验
考虑到公司是否存在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并不是完全外生的,可能是由公司的某些特质决定的,这种情况下用最小二乘法可能导致结果有偏。因此,本文参考前人研究[4-5],采用两阶段处理效应模型校正自选择引起的内生性问题。首先,本文采用选择员工人数的自然对数(staff)、主营业务收入涉及的行业数(ind-number)和前文主回归的控制变量作为公司是否存在并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影响因素,采用Probit模型来计算企业是否存在并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潜在概率,然后将Probit模型得到的选择系数代入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或业绩快报误差)的回归模型,再次回归分析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业绩快报质量的关系。
表8 内部控制缺陷与业绩快报质量(处理效应模型)
表8报告了处理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第(3)列报告了第一阶段Probit回归的结果,无重大缺陷与企业员工人数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主营业务涉及的行业数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叶建芳等的结论一致[11]。表8第(1)列和第(2)列分别报告了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在控制了自选择问题后,无重大缺陷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和业绩快报误差均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前文的主要结论保持一致。
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业绩快报质量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间接反映了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36],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越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也相应越高。因此本文用DIB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作为内部控制的代理变量,重新检验了内部控制与业绩快报质量的关系。表9报告了回归结果。表9第(1)列和第(2)列报告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Logit回归结果。第(1)列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好的公司,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小。第(2)列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和实际控制人性质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对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影响在非国有上市公司更显著。表9第(3)列和第(4)列报告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与业绩快报误差的回归结果。第(5)列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业绩快报误差显著负相关,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表现良好的公司,业绩快报误差相应较小,准确性较高。第(6)列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实际控制人性质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正。表9的回归结果表明,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高了公司业绩快报信息质量,进一步印证了内部控制对业绩快报质量的正向影响。
此外,本文还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第一,用基本每股收益(EPS)代替净利润指标,重新计算业绩快报重大错报和业绩快报准确性,即比较业绩报告的EPS与年报报告的EPS是否方向相符,并计算两者的误差,以判断业绩快报是否存在重大错报;第二,直接用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代理变量;第三,用前五大股东或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计算股权集中度,用主营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度量公司规模。结论与前文相同,限于篇幅未报告。
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制度安排。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3, 11]。业绩快报是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创新,提高了上市公司业绩披露的及时性和公平性。本文以2009—2015年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年度业绩快报为样本,研究内部控制对业绩快报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上市公司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可能性;(2)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显著降低了业绩快报误差;(3)内部控制质量与业绩快报质量的关系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表现更为显著。进一步地,我们还发现:(1)无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其业绩快报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较低,且业绩快报的误差相应较小;(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与业绩快报重大错报和业绩快报误差显著负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显著提高了业绩快报质量,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上市公司更为显著。本文从业绩快报视角进一步支持了内部控制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观点。
本文希冀对监管者有如下启示:一是监管部门应加强上市公司尤其是非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优化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确保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有效运行,这将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资本市场的安全、有效运行;二是企业应改善并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活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积极采取措施补救,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1]万鹏,陈翔宇.代理成本、独立董事独立性与业绩快报自愿披露[J].财贸研究,2016(4):137-146.
[2]柳木华.业绩快报的信息含量:经验证据与政策含义[J].会计研究,2005(7):39-43.
[3]陈翔宇.业绩快报披露影响了分析师预测吗[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102-114.
[4]Doyle J T,Weili G,Mcvay S.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141-1170.
[5]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6]Goh B W,Li D. Internal controls and conditional conservatism[J]. Accounting Review,2011,86(3):975-1005.
[7]杨有红,毛新述.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者保护——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1(8):44-50.
[8]Lu H,Richardson G,Salterio S.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on accrual quality:evidence from a unique Canadian regulatory setting[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1,28(2):675-707.
[9]Ashbaugh-Skaife H,Collins D W,Kinney J W R,et al.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 Accounting Review,2008,83(1):217-250.
[10]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4):68-78.
[11]叶建芳,李丹蒙,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2(6):50-59.
[12]方红星,张志平.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稳健性——来自深市A股公司2007—2010年年报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5):3-10.
[13]Mitra S,Jaggi B,Hossain M.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evidence from the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J]. 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013,28(2):152-191.
[14]肖华,张国清.内部控制质量、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J].会计研究,2013(5):73-80.
[15]Hermanson H M. 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J]. Accounting Horizons,2000,14(3):325-341.
[16]He L,Thornton D B. The impact of disclosures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remediations on investors’ perceptions of earnings quality[J]. Accounting Perspectives,2013,12(2):101-139.
[17]Feng M,Li C,Mcvay S. Internal control and management guida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48:190-209.
[18]Bedard J C,Graham L. Detection and severity classifications of Sarbanes-Oxley section 404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J]. Accounting Review,2011,86(3):825-855.
[19]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J].经济研究,2009(2):81-91.
[20]张纯,吕伟.机构投资者、终极产权与融资约束[J].管理世界,2007(11):119-126.
[21]Brandt L,Li H. Bank discrimin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ideology,information,or incentive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1(2):387-413.
[22]江伟,李斌.制度环境、国有产权与银行差别贷款[J].金融研究,2006(11):116-126.
[23]Linck J S,Netter J,Tao S. Can managers use discretionary accruals to ease financial constraints? Evidence from discretionary accruals prior to investment[J]. Accounting Review,2013,88(6):2117-2143.
[24]Kato T,Long C. Executive turnover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2):363-374.
[25]徐浩萍.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4(1):44-49.
[26]Bartov E,Gul F A,Tsui J S L. Discretionary-accruals models and audit qualificat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30(3):421-452.
[27]刘继红.国有股权、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09(2):32-39.
[28]高敬忠,王英允.强制或自愿:哪种披露政策下的业绩预告可靠性更高?——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财贸研究,2014(1):149-156.
[29]郭娜.管理层业绩预告误差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经纬,2010(6):76-80.
[30]郑建明,黄晓蓓,张新民.管理层业绩预告违规与分析师监管[J].会计研究,2015(3):50-56.
[31]韩传模,杨世鉴.自愿披露能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吗——基于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7):67-74.
[32]林钟高,徐虹,芮晨.外部盈利压力、内部控制与上市公司并购[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3):21-30.
[33]叶颖玫.内部控制与管理层盈余预测披露行为——基于我国半强制半自愿制度的实证检验[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38-148.
[34]陈翔宇,肖虹,万鹏.会计信息可比性、信息环境与业绩预告准确度[J].财经论丛,2015(10):58-66.
[35]齐保垒,田高良,李留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J].管理科学,2010(4):38-47.
[36]余海宗,丁璐,谢璇,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市场评价与盈余信息含量[J].审计研究,2013(5):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