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小坚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环境监察支队主要负责市区污染源的直接监管,以及对县(市)大队的业务指导。在人员编制无法增加的情况下,面对日益增加的投诉处理和繁重的执法监管压力,如何发挥人员效能最大化、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执法水平?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为了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梧州市环境监察支队坚持“微创新”,利用目前“大互联、云储存、云共享”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人员主观能动性,拓展移动执法终端使用功能,成为解决上述问题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达到基层人员“会用、想用、实用”的目的。“微创新”已经成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提升执法效率的窍门。
对于长途出差人员行李的存放,可以通过在车顶加装可拆卸的行李厢解决
针对基层监察机构日常执法取证时效性强,且经常参与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任务特点,支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众人献计献策,将涉及日常执法取证、应急处置、个人防护等近40种80多件装备和工具列出清单,提出改造方案,请专业木工对帕拉丁越野车尾箱进行改造,充分利用车内每一寸空间,仅花3000多元就实现了上述装备分层分格分类存放,极大地方便了执法取证和应急处置工作,实现了“随时能用,基本够用、方便使用”的目标。
2015年自治区监察总队向全区市、县两级监察机构统一配发移动执法箱和终端。在使用过程中支队根据任务需求,将强光电筒、印泥、取证章、摄像机补光灯、备用墨盒、测距仪等常用工具补充进一个执法记录仪的空包装盒中,然后置于移动执法箱内。同时编写相关教案,实现无依托或野外条件下“一箱在手”完成所有调查取证工作。
凌晨时分执法人员正在利用执法装备对无证电镀作坊实施现场调查取证工作
对于一线执法人员,除了车辆和移动执法箱所配工具外,支队对于一线执法人员还专门配备了个人执法包,里面包括“九个一,即一叠执法文书、一个记录本、一台执法记录仪、一盒pH试纸、一本全区地图册、一支强光手电、一把卷尺、一个印泥盒、一把雨伞”。这些工具与移动执法终端、执法箱和执法车辆构成了一套有机结合的现场执法取证体系,基本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的工作任务。
图示信息往往给人直观明了的感觉,能有效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在环境执法调查中,通过合理布局制作详略得当、突出涉嫌停用、闲置、关闭治污设施,被调查单位厂区分布(主要生产车间、主要污染点源)、环境保护设施位置(注明停用、闲置、关闭治污设施)、排污口位置、排污途径、路线和去向、采样位置、环境风险防范设施,以及周边敏感点等内容的示意图,能成为锁定违法事实的强有力证据。但通常手工画图的表现力强弱往往与执法人员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密切相关。梧州市环境监察支队通过多方查找多次试用,终于找到一款公开发布的简易制图软件,容量虽然只有5M,但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后,分类制作符合环境执法取证要求的“七库百图元”,以类似“搭积木”的方式,无须执法人员具备任何CAD制图基础,仅需一两个小时的简单培训,即能快速准确制作出直观明了的《现场勘察示意图》,在当事人加盖指印并签字确认后,成为一项强有力的证据材料。补齐了手工画图水平参差不齐且易被质疑的短板,实现《现场勘察笔录》《示意图》《取证照片》三项基础证据材料的电子化、规范化。
支队充分利用内部局域网的便利条件,独立构建容量高达6T的图片和视频证据数据库,将执法人员现场检查采集的所有图片和视频资料,统一按科室、片区、一厂一档分门别类地进行建档归集,不再独立存放于个人电脑硬盘中,方便支队所有人员调阅和使用,消除“信息孤岛”。
通过长期对带有时间戳功能的多款拍照APP比对试用,支队最终确定一款名为“时间相机”的手机APP完全满足平时执法取证对时间信息的要求。通过统一安装、统一参数设置,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时,时间信息以“黑底白字”永远固定在照片右下角,显得既直观又庄重。无论在白天、黑夜、顺光、逆光、彩打、复印条件下,其时间信息永远都是清晰可见的,完全符合证据要求。还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将GPS信息和地点信息也记录固定下来。结合统一定制好规范照片格式模板,由办案人员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格式模板,生成的取证材料显得条理清晰,简洁美观,证明力强。
环境监察涉及各种法规制度和环境标准,而且还要掌握各种生产和治理工艺流程,报纸、网络上也有各种案例、经验做法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充实。但收集整理是件繁琐辛苦的差事,如何便捷地实现“一键整理收集、随时随地查阅”,让基层人员“会用、想用、适用”才是我们的目标。支队把目光投向了近几年逐步兴起的“云”技术上面来,通过不断摸索试用,最终确定网易公司推出的免费软件“有道云笔记”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使我们的移动执法终端变成强大的移动的数据库及资料、经验收集和分享的平台,与安装电脑端进行同步、协作使用后,简便性、实用性的功能超乎想象。
通过安装手机端和PC端软件,可以随时随地把网络上有用的信息通过收集功能,快速归类到相应的目录下,稍加编辑就可以永久变成自己的资料,不用担心链接失效。对于纸质的信息,则通过软件内置的扫描功能,直接将资料转换成PDF文件。对于工作过程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和想法”,通过手机端先行记录下来,待有时间再慢慢梳理完善。通过“云端”技术,手机和电脑相互同步保持资料更新。最后通过分享功能,实现“一人收集、全体共享”。
而在对软件使用过程中,我们逐步发现另一项“云协作”功能更是其他网络云盘所不具备的,也是这款软件最大的亮点,对提高办公效率及查阅工作进展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事先建立好相关的表格,我们可以实现“多人同步录入,数据实时归集”,无须再进行专门的汇总管理。对于案件的办理进程,也可以将简要信息通过手机端进行录入,其他相关人员可以及时掌握查办进度,进而督办落实。
由于利用了“云端”技术,即使手机或电脑更换或异地办公,通过云同步可以快速地把所有资料完整无缺地更换到新设备当中。由于是免费软件,其对于“云协作”的人员数量有所限制,但支队通过按科室为小组,建立多个“云协作小组”,支队中层以上领导再逐一加入,巧妙地避开了人数限制的局限,整个软件使用未花一分钱。而网易公司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网络技术公司,其安全性能也是有保障的。
在日常调查取证过程,往往会遇到当事人不配合提供或不能及时提供企业登记信息的情况,对此支队统一要求执法人员在手机端安装使用工商总局发布的“全国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APP,由此可以实现准确查找注册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分支机构信息,有效避免出现认定当事人基本信息错误导致程序违法的情况发生。
在应急处置工作中,经常需要排查野外或陌生地域,以及掌握周边敏感环境区域,在调查取证中也要掌握厂区平面布局和方位。经反复试用我们确定一款名为“奥维互动地图”的APP运行速度和内置功能能较好地满足所需工作要求。
目前全国众多省份已经普及使用移动执法终端,对污染源现场检查多采取终端完成信息采集和录入,并现场生成纸质材料。在工作中支队年轻人为了提高检查效率及减少录入缺漏项,都会在手机端加装一个“讯飞语音输入法APP”,利用其对语音的高识别率和转换文字的特点,再辅以文字编辑工具,在执法检查中一边检查排污点位,一边对发现问题进行语音记录,利用APP直接转变成文字,再稍加修订后即可通过复制—粘贴功能,将其转录到移动执法终端的记录模板中,再补充一些企业基本信息,即可完成检查记录的制作,既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事后记录的缺漏项,一举两得。
在大练兵案卷材料整理阶段,工作人员一再抱怨案件材料目录整理繁琐且页码编排极易出错。对此支队召集熟悉Excel表格的人员商议能否编写一个小程序来提高工作效率,经两天编写,终于制作出通用格式的《案件卷宗材料汇总编辑器》,实现在10分钟内快速编排近百页的案卷材料目录,且页码自动累加减少出错,并将其与案卷材料分类归档目录建立链接关系,极大地方便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电子文档分类存放,提升案卷材料可查可阅性。
通过历年的办案积累及各级评查稽查的磨炼,支队通过取长补短对各种执法文书和调查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内审程序等不断规范,形成完整的文书体系,放置于内部服务器中供执法人员调取参照使用。
通过历年以来局领导的悉心指导和支队全体人员的不断努力,梧州环境监察支队近年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年6月份市局采取笔试、抢答、模拟现场取证三种形式,组织属地监察人员开展执法技能大比武,支队组成两队参加比赛包揽了前两名。
10月份自治区监察总队又组织全区监察队伍举办第二届“污染源自动监控移动执法技能”大比武,通过设置多个模拟问题实地检验各地执法队伍使用移动执法终端,以及办理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取证的技能水平,支队和县区监察大队组织的县级队分获市级组第一名和县级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自治区组织的“洁海”执法行动中,以支队为主的执法小组查出的问题及违法线索位列20个小组当中第二名,得到环保厅的通报表扬。
根据自治区环保厅安排,今年11月中下旬由分管局领导亲自带队,以支队骨干为主要班底,加上县区大队人员组成的精干小分队,奔赴河北沧州参加“京津冀2+26城市”强化督查,取得了第17轮第一名的好成绩,被环保部评为“每周一星”,真正展示了梧州监察队伍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