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法在治疗外科慢性炎性疾病的中的应用

2018-01-14 20:29阳,王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丹毒血栓性化瘀

徐 阳,王 军

慢性炎性疾病是中医外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往往由急性炎性疾病治疗不当,迁延不愈而成。王军教授作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通过“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慢性炎症中医外治疗法的临床示范性研究”的大量工作及经验总结,并继承发展了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张庚扬教授治疗慢性炎性疾病的经验,形成以温阳法治疗慢性炎性疾病的学术思想,现总结如下。

1 慢性丹毒

慢性丹毒常在急性丹毒的原发损害部位或相同部位,每隔几天、几周或几月,甚至几年复发一次,老年人尤为多见。复发的症状多较急性丹毒为轻,发作时患部皮色较暗、皮温不高、稍微红肿,病人轻度发热和周身不适,反复迁延。慢性丹毒的好发部位是下肢,反复发作后,可使受累组织肥厚,淋巴管阻塞,形成慢性淋巴水肿,局部可呈象皮样肿。

慢性丹毒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湿热火毒之邪侵入机体,日久不清则耗伤人体正气,致脾肾阳虚,鼓动气血无力,温化失常,致气血瘀滞经络。瘀血停滞日久化火耗气伤阴,津液被耗,则血液稠厚,流行缓慢,瘀滞于局部,局部皮肤失于血液之濡养而见色素沉着;不通则痛,故有局部常有疼痛。慢性丹毒的常见证型为脾肾阳虚,常见症状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腹泻便溏,面色少华,晄白或萎黄,局部肿胀较轻,舌质暗红、胖齿印,苔白滑等。

治疗上多采用内服以温肾健脾、化瘀通脉为原则的中药汤剂,外用金黄膏、黄连消肿膏等消肿止痛类膏药箍围治疗。内服主要用桂枝、肉桂、附子温阳散寒,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桃仁、红花活血通脉,茯苓、泽泻祛湿理中。因邪郁日久暗耗阴血,常导致血虚致瘀,故在生血补血药中加入当归可补血活血,且重用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等以加强通络作用。经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局部肿胀逐渐变软,痛痒减轻,局部色素沉着可变淡或恢复正常。而少部分患者可由阴证转为阳证,出现皮肤红肿疼痛,色赤如丹,此类患者的进一步治疗虽可予清热解毒之剂,但应注意患者既往慢性丹毒至脾肾阳虚,切勿大量使用清热解毒药物,应清补合用。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黏膜内的网状淋巴管引起的急性感染。急性期常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治疗,并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如果治疗失当或病情尚未痊愈而中断治疗,常久久不愈,使丹毒反复发作,发展成为慢性丹毒。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丹毒,抗生素治疗效果常不理想。慢性丹毒中医药治疗有较理想的效果。有医家认为,湿、热、瘀为慢性丹毒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1],治疗以清热利湿为本[2-3]。有医家认为,慢性丹毒病理因素是瘀血[4],治疗应重用活血化瘀药以达从血治水的目的[5-6]。亦有医家认为,慢性丹毒为长期应用中药寒凉之品以致损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湿阻络,治疗应以健脾理气祛痰为主[7]。王军教授继承并发展了张庚扬治疗慢性丹毒益气利湿、化瘀通脉[8]的治则,采用温阳法为治则,配以化瘀通脉之法,而有奇效。

2 慢性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发生于下肢浅静脉的非细菌性炎性病变,是以肢体静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的疾病。主要由湿热蕴结、外伤经脉等因素,致使气血瘀阻脉中而成,临床多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治则。

中医药在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中有确切优势,但亦偶有因对其病因病机了解不详而治疗失当,造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在不当治疗中,多因过用苦寒之药致使患者出现虚实夹杂、以虚为本、以实为标等病理特点。此时患者出现的血脉瘀阻的症状往往基于自身阳气亏虚所致,单纯活血化瘀通络治法疗效往往欠佳。

慢性下肢浅静脉炎常见证型为阳虚寒凝、气血瘀滞,常见症状为下肢肿胀,以膝下明显,偶可见迂曲扩张静脉,触之可及硬结,伴有压痛,局部可见色素沉着,扪之不热,身无寒热。舌淡紫,舌苔白腻,脉沉弱。针对慢性下肢浅静脉炎患者本虚标实之病理特点,治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常用药物熟地黄、杜仲、当归、牛膝阴阳双补,在补益阴血同时温补阳气,肉桂、细辛、桂枝温经通络,丹参、红花活血通络,炒白芥子、元胡助阳化气、散寒止痛。治疗后,多数患者局部肿胀常可消除,硬结常可有明显变软,或疼痛减轻,但局部色素沉着多难以消除。

慢性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亦为中医外科常见疾病,西医治疗手段包括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理疗、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应用抗凝药物等[9]。因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其常易复发,故而易形成慢性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而时伴有急性发作。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为瘀血阻于阴脉所致,故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之法[10-11]。也有医家认为,本病为湿热之邪不盛、正气亦亏损,治以清补并用为主[12]。有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脾阳虚、脾气虚有着密切关系,脾失健运、水湿内困、络脉瘀阻以致病势缠绵,所以脾健运为治病之本,化瘀阻为治病之标[13]。亦有医家采用温通法治疗本病[14-15],观察发现温通法与化瘀通络法相比治疗慢性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这与我们采用温阳法治疗本病有异曲同工之妙。

3 慢性乳腺炎

慢性乳腺炎多因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治疗不当或不充分转变而来。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也较急性乳腺炎为轻。病期较长,有的经久不愈,甚至时好时坏或时重时轻。

慢性乳腺炎多因急性期过用清热解毒药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后,热毒虽退,结块虽有缩小,疼痛轻微,但余邪未净,致气血凝滞、痰瘀凝结,形成僵块。慢性乳腺炎的常见证型为气血凝滞,常见症状为乳腺内可触及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有压痛,可以与皮肤粘连,肿块不破溃,不易成脓也不易消散。

针对慢性乳腺炎发病的病机特点,治疗上采用温阳通络、化瘀散结之法。常使用药物肉桂、桂枝温经通络,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桃仁、红花活血通脉。因患者多为哺乳期,往往有继续哺乳的要求,故临床少用细辛、附子以及虫类等有小毒的药物。经治疗后,乳腺内局部肿块多可消散,压痛可明显减轻。亦有部分患者经用药后局部肿块变软,局部红肿疼痛,转为阳证,此时可使用清热解毒药物箍围治疗,待时机成熟可与切开引流。

对于慢性哺乳期乳腺炎成因,多数医家认为其或因产后气血不足、排乳不畅,使乳络瘀阻而形成硬结,或多因在乳腺炎的初期使用抗生素不当,或中药过于苦寒,致气血凝聚形成不红不热的坚硬肿块。西医多采用穿刺引流或者切开引流[16]。中医治疗多采用温阳消肿、温通乳络之法,使用阳和汤加减治疗[17]。也有医家通过手法治疗而起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作用[18]。我们亦使用温阳法治疗慢性哺乳期乳腺炎,同时常配合使用理气活血通络之法,而达到温阳散结的作用。

4 结语

慢性丹毒、慢性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及慢性乳腺炎等均为是中医外科常见慢性炎性疾病。往往由急性炎性疾病治疗不当,迁延不愈而成,临床上常常表现为阴症。采用温阳法治疗这几种慢性病或可使病症消散好转,或可经用药治疗后由阴转阳,往往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丹毒血栓性化瘀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主要成分的配伍研究
化瘀解毒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的临床观察
肛外横切口潜行剥离术治疗血栓性外痔临床分析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
黄马酊敷料外敷治疗急性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
丹毒夏季易发,防治做到4点
夏季小心染“毒”上身: 请做好丹毒防治措施
夏季脚底生“泡”,警惕是“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