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维超,唐海燕
1.湖北省农业厅果茶办公室,430070;2.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430070
近年来,湖北省遵循生态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率先在全国启动茶叶绿色生产模式配套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全省范围大力实施茶叶绿色生产。
第一是规划引导。“十二五”以来,全省茶叶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制定了《湖北省茶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2013—2017年)》,规划中重点突出了茶产业资源与生产协调一致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构建高效绿色生产模式;第二是技术引导。自2013年以来,省农业厅将茶叶绿色生产示范技术作为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在各大主产区进行全面推广,在全省掀起了茶叶绿色生产的热潮;第三是资金引导。自2014年来,全省通过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资金上以竞争性分配和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1630万元,各地整合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对全省茶叶绿色生产给予扶持;第四是政策引导。在大力宣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106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14〕56号)等意见的基础上,2014年,省农业厅出台了《关于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的意见》,并在全省发布实施。
逐步建立起了“湖北省茶叶绿色生产模式交流群”微信群平台,及时通过微信平台上传病虫草害和科学施肥等技术信息,专家远程诊断,随时随地交流、咨询技术问题。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茶叶绿色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集成示范的信息宣传,《湖北日报》《农民日报》均进行了宣传报道,仅2016年微信群发送相关信息3000多条,农业厅网站宣传60多条,为示范推广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近年来,在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绿色高效施肥、茶叶加工等方面开展技术规范化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生产及应用技术规程》《茶小绿叶蝉测报技术规程》《茶叶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技术规程》《有机茶栽培技术规程》《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已形成标准意见稿即将审定发布的有《茶毛虫测报技术规范》《茶园绿色安全高效施肥技术规程》《茶园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规程》《茶树专用肥》等,为全省茶叶实施绿色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自2014年起,在全省开展茶叶绿色生产示范工作,示范样板逐年增加,从2014年的10个,增加到2017年的18个,涵盖了全省四大优势茶区,4年来共创建示范样板56个。核心示范区样板点规模6.8万亩,全省辐射推广应用面积累计达600万亩。项目区主要开展技术培训、建立茶园病虫害监测点、设立茶园绿色农资专柜、应用化学农药替代技术、化肥减量替代技术、茶园机械化生产、茶林间作等集成技术,全省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增施有机肥和生态优化等技术得到了大面积应用,“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科学施肥、环保施肥”的理念已达成共识,绿色生产氛围浓厚。
依托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管理,自上而下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机制。省农业厅作为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项目指南、检查指导项目建设。各地相关产业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遴选项目实施单位、审核上报项目实施单位制定的实施方案、监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组织项目的检查验收和绩效考核。遴选产生的新型经营主体,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报项目责任单位审核,承担项目建设工作。项目县市区成立了由农业局(茶叶局、茶办)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单位技术骨干为成员的项目实施专班和技术服务团队。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上下联动,加强协调指导。开展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指导、物化服务、督导检查等工作,推进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全省2016年启动组建了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茶叶减肥减药及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团队,设立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首席专家2人、团队技术顾问1人、岗位专家3人、综合试验站5人、试验示范基地4人,项目资金100万元,已制定了项目3年工作任务。围绕茶叶绿色生产发展,组织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植物源农药产业技术联盟等国家级专家以及省级体系专家等做专题讲座,开展技术指导,安全农资对接,为县市农技部门和新型经营主体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强化技术集成与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模式创新。举办了2次茶叶(出口茶)绿色生产模式观摩培训活动,组织现场观摩,得到广大茶区的热烈欢迎。
主要原因是茶叶绿色生产涉及面广,技术标准要求较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青黄不接,急需大量茶叶技术专业人才、茶树植保和土肥人员。过量和不科学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及除草剂等现象普遍存在,先进实用技术配套落实、进园入户任务繁重。
大面积推广精准实施难度大,主要原因是对绿色生产认识深度还不够,存在“重发展,轻管理”误区,不少地方政府将产业发展重点仍然放在发展规模上,在新建茶园上资金投入比重相对较大,而在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投入亟待加强。
主要原因是湖北茶叶主要分布山区,茶园道路水利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目前适用于山地茶园作业的配套机械化标准化设施还不是很多,很多农业上的大中型设备都不适合在茶园使用。
由于全省茶园大部分都分散在千家万户茶农手中,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意识和推进速度有待加速。
近年来,全省大力推广茶叶绿色生产,但各地农资市场上的各种农资产品质量千差万别,销售渠道不一,仍存在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现象。
建立了虫害监测点—绿色农资专柜—绿色防控—化肥减量替代—生态环境优化—绿色生产模式探索的技术集成路线。
每个核心示范区内建立1个茶树病虫害监测点,安装1台测报灯,监测范围为1000㎡;落实1名有专业基础的人员负责监测工作,把测报灯、性诱剂、黄板作为预测预报工具。按照4m×5m密度悬挂40~50张黄板(在小绿叶蝉和黑翅粉虱等主要害虫发生前悬挂),平均每亩25~30张;茶尺蠖、茶毛虫性诱剂平均每亩不少于1套。
项目示范县(乡)选择有经营资质、有专业基础、认同绿色生产的农资经销商,统一标识、统一形象,全省设立“茶园绿色农资专柜”60多个。须经专家技术平台检测和研判,筛选专柜产品杀虫灯、性诱剂、黄板、苦参碱、藜芦碱,茶叶专用肥10多个,统一供应示范区基地,保证了产品质量。
加强茶园病虫害生态调控,开展技术试验示范。以病虫监测为依据,以农业防控措施为前提,以天敌友好型窄波LED杀虫灯、性诱剂、诱虫色板等防控手段为基础,示范推广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使用。采用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喷雾对靶性,“药、械、人”三要素协调提升。推行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肥料供应、统一施药时间、统一施肥时间、统一鲜叶采摘“七统一”绿色生产行动,带动大面积应用。
通过示范区茶园土壤pH值、有机质、生物活性、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检测诊断,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猪沼茶模式等技术,鼓励农民堆造农家有机肥,增施茶叶专用肥、饼肥、绿肥替代化肥。2016年施用茶叶专用肥、农家肥、饼肥等有机肥1万t,提升土壤有机质1%以上。同时,实行农机农艺结合,推广机剪机采机耕机防“四机”配套,新购买喷雾器100多台及采茶机修剪机耕整机500多台,提高工效5倍以上。
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茶园道路、沟渠、周边生态、茶旅结合等配套建设。应用茶林间作模式5000亩,在茶园干道、支道及地块间空闲处种植桂花、银杏等树木,茶园四周种植乔木作为防护林,梯级茶园的梯壁种树留草,幼龄茶园行间种植绿肥或铺草覆盖,优化提升了茶园生态生物多样化水平。
初步探索成功“九个一”绿色模式,即:一个方案(绿色生产模式及配套集成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一张纸(政府文件和技术资料)、一堂课(集中培训、现场会推广)、一个柜(绿色农资专柜)、一批人(乡镇、企业或合作社有茶园绿色安全卫士)、一块地(建立样板基地)、一个站(建立试验测报站)、一支专业服务队(组建统防统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队)、一份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扩大推广效果。
建议农业部进一步加大茶叶绿色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重点在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园生产减肥减药、茶园生态优化和茶园“四机”配套等方面安排相应的项目资金进行示范推广,引领全国茶叶绿色生产走上快车道。
增强推进茶叶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性,在全省上下要统一形成茶叶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目标一致,项目投资方向一致,劲往一处使,充分整合资源要素,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进全省茶叶绿色生产进程。
实施绿色生产发展要克服分散经营的弊端,强化社会化服务,尽快出台政策,把优秀的社会化服务队伍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纳入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借力推进病虫绿色统防、肥料遴选统施、农技农艺融合等关键措施,加快茶叶绿色生产全程机械化、集约化,促进节本增效。
大力整合各方技术力量,推进有机肥专用肥替代化肥、“茶-沼-猪”生态循环模式、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茶园生态优化技术、茶园“四机”配套技术、清洁化加工技术等先进技术大面积有效推广。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奖励培养一批基层技术骨干力量,确保主推集成技术落地生根。
以构建现代绿色茶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茶叶绿色生产基地,培育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茶叶绿色示范企业,叫响一批有竞争力的茶叶品牌,发挥示范样板的带动作用,辐射全省各大产区,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茶叶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