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阴阳关系理论的盗汗症状治疗研究

2018-01-14 04:37毛新华
关键词:自汗阳虚阴虚

毛新华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中医医院,吉林 松原 131400)

盗汗又称寝汗,是为寐中汗出,醒来自止。对盗汗症状的研究古已有之。医书《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首次记载了“盗汗”,即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景岳全书.汗证》对盗汗的症状进行了更加系统化的梳理,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这是从阴阳关系理论对盗汗做出的最早论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则进一步对区分自汗、盗汗症状的方法进行了明确,即“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在临床实践方面,盗汗作为一种常见症状,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作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出现。因此,对于盗汗症状的治疗研究与实践要根据盗汗出现的原因来进行差异化的处理,以保证盗汗症状治疗的效果。

1 基于阴阳关系理论的盗汗症状分析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从中医阴阳关系的理论来看,盗汗属阴虚内热,阳精亏虚,虚火内生,热逼津液外泄所致。从阴阳关系理论来看,导致盗汗症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由于心血不足,思虑太过,导致心脾损伤,或者出现血虚失养,造成心血不足。因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汗液外泄太过,引起自汗或盗汗;其次,阴虚火旺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盗汗或自汗;第三,邪热郁蒸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盗汗病症的明显表现是人在睡眠过程中流出大量汗液,而醒后汗液停止。这种症状仍然造成人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并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方面的不规律,导致盗汗症状的原因也出现了多元性,盗汗成为一种常见病症。

2 治疗盗汗症状的方法

通过上述从阴阳关系理论对盗汗症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该症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对于盗汗症状的治疗也应当从阴阳调节方面入手。目前国内从此方面进行研究的成果也相对比较丰富。

刘永莉等人对六味地黄丸治疗肺结核患者的盗汗症状改善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六味地黄丸是治疗阴虚火旺的基本方,其熟地、山茱萸、山药工程三阴并补,能够同时对肾、肝、脾之阴进行并补。并且该药补中有泻,即泽泻、丹皮、茯苓共成三泻,以清虚火,兼防滋补类药物所滞腻的弊端。可见六味地黄瓦在治疗盗汗症状方面所遵循的正是阴阳关系理论。

蒋玉翠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导致盗汗的原因有很多中,因此必须要用辩证审因、同病异治的原则来进行诊治。其提出了补土生金滋阴止汗、乙葵同治潜阳止汗和交通心肾调阳和阴的治疗方法。其中补土生金滋阴止汗适用于肺胃阴虚,内热迫津外泄类患者,以玉女煎、沙参麦冬汤为代表方;乙葵同治潜阳止汗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阴液外泄类患者,以加味地黄汤、一贯煎和大补阴丸为代表方;交通心肾调阳和阴则适用于肾水不足,水火相制失调,心火偏亢,内扰阴液类患者,此方以当归六黄汤、天王补心丹为代表。

戴竞、郑小伟指出元阳虚损者,固阴无力,失于内守,自行外泄成阳虚盗汗,对于此类症状,应以干姜、制附子、桂枝为君组方进行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盗汗治疗方法以外,有学者指出在进行诊治过程中要切忌惯性思维,患者也可能因为阳虚而产生盗汗的情况。例如秦悦思就认为阳虚出现盗汗也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并对该病症发生的病机、鉴别、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示我们在进行盗汗诊治过程中要遵守辨证论治的方法。

3 结 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盗汗症状的阴阳关系理论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该症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人体内部阴阳失调所致,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调节来实现阴阳的平衡是治疗盗汗症状的关键所在。而对于不同的病因,在治疗方法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要根据具体患者病症的情况来进行辨证论治,借助一些科学的药方的辅助来促进盗汗症状的良好改善和消除,以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

猜你喜欢
自汗阳虚阴虚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阳虚体质睡眠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