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霞
摘 要:近年来,“学案”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枚热词,但也引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教学的诸多争议。如此,我们有必要梳理“学案”的起源发展,对“学案”现实困惑进行归纳总结,并从较为深层的维度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学案起源 实践困惑 改善措施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088-02
1 草根荣耀:“学案”在贫瘠困顿中崛起
1.1 “学案”的草根之路
就笔者目力所及,目前资料载录中,在教学方面最早使用“学案”一词的是华中工学院的张承甫先生。他在论文《论“学案四备”——指导研究生自学一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6年第03期)中提出研究生写作“学案”的教学方法。目前能够查阅到的,最早公开提出完整的学案教学模式的文献是山东省海阳县一中的梁希厚老师在1987年发表的《论“学案”》。《山东教育》曾评价梁先生是“开学法研究之先河”。梁老师积40年教育教学之经验与教训,同时还首创了“无痕教育”理念和“无痕教育”手段。
由此看来,“学案”从诞生之日起,便未有官方意识的观照与介入,纯然列属于教学基层。同时,就最早的应用来看,“学案”运用于高等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指导。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学案”逐步在教学基层得以广泛地推行开展,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枚“热词”。
1.2 “学案”的荣耀之路
“学案”主要兴起于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教育教学成绩。1996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的东庐中学,以数学和化学学科作为先导,开展了名为“目标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改革之初,学校教师集体备课、集体编制教案,在这一过程中,有教师提出让学生参与到教案的编写中。最后,这种师生共编的资料被称为“讲学稿”。后来,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一改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开始编制“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学案,以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后来,杜郎口中学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成功典范,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教育者从全国各地涌向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另外,如山东省昌乐中学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江西武宁宁武中学的“自主式开放性”课堂模式等等,均以“学案”为载体,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绩。
就学科而言,“学案”早期主要出现并运用于语文学科,逐步拓展到数理化学科中。因而,在语文学科上,不仅较为纯正地汇集了“学案”的优良基因,同时,也成为了审议“学案”的一个绝佳样本。
2 困惑迭出:“学案”在教学实践中迷失
随着“学案”足迹遍布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版图,很多一线教师在实践使用中也生发出了不少的困惑。首先,是“如何编制学案”这个棘手的问题。这个困惑根源于对“编制学案的内容”的不确定,重点表现为在“学案流程环节”“学案编写目的”等编制要素的朦胧不清。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龙宝新认为:“导学案内容的选择问题是导学案教学面临的首要难题,它令实践者纠结的地方通常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导学案是课本的再现还是教辅的翻版?导学案是侧重知识问题还是侧重能力问题?其三,导学案是选问题还是选知识点?”目前而言,各个学科关于自身在“知识”“能力”维度的体认与明晰上,还存有大量未确证的空间。面对中学学科知识能力的如此现状,一线教师便在“学案”的具体内容的选择编制上遭遇了重重险困。其次,“何如运用学案”是另一个重要疑惑点。在“学案”的一线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不自觉地形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学案分类”:预习案、训练案、评讲案;亦形成了一般意义上的“使用标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能力过程化;同时还形成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程式”: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教师随后讲评相关问题。但是,值得我们警醒的是,因“学案”的草根血统,关于其在教学实践中的理论成果,目前尚处于纠葛与动荡阶段,呈现出模糊混沌的情状,进而也让我们一线教者缺乏了明晰的理论武装,来廓清、辨识上述“学案在一般意义”层面的是非正误。
综述而思,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中,阅读学案与作文学案,在内容选择与实践运用上,存有诸多不同。但是,这些不同究竟具体表现为哪些内容,目前来讲,仍是一个个混沌不清的谜团。这些谜团便成为了诸多语文教师开展“学案教学”中挥之不去的教学梦魇,也成为了语文学案教学需要下一步明确与实践的重点与难点。
3 正本清源:“学案”在教育本真中重生
3.1 引导启发:“学案”价值的核心要义
南京师大教授吴永军认为:“学案只有凸显‘导学功能,才能最大化实现其应有的效应。”“学案”又名“导学案”。“导学案”这个名称中突出了“学案”的核心价值——引导启发。这是一个显豁的道理,但是在一线教学中却常常被忽略异化。由此便导致了很多恶果:过分依赖“学案”,而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其他角色定位;一味贬低“学案”,将“学案”作为教辅练习的补充。前者过分夸张了“学案”的价值;后者过分贬损了“学案”的价值。客观而言,两种倾向均有诸多不妥之处,但核心的关键在于:对“学案”价值的认识不清。
例如,鲁迅《祝福》学案中,教师设计了“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这个问题,然后留给学生时间,让其完成后,教师公布答案。如此操作,看似方便省力,其实便是对“学案”价值夸张、贬低的一种典型行为。这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总结祥林嫂性格特点”时可能遭遇到的“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迷失不清等困难。这些困难是隐于学生的书面口头之后,卻又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带有一定的不可言说性。这个过程是小说人物概括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师仅以公布答案草草了结,显然既是太过倚重“学案”,而主动放弃了教师应有的“学习过程关怀”方面的价值;同时,又将“学案”中的问题变相等价于了教辅训练。endprint
既然“学案”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启发,那么,在“学案”的具体实践中,教师一定要端正态度,切莫逾越“学案”的价值范围,同时也要积极开发建构出“学案”在“引导启发”方面的可行路径。例如,我们在“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一问后面,紧随一些过程性的“问题”:这些特点可从文中哪些内容看出?概括得出的性格特点间有无交叉?
3.2 学科特质:“学案”操作的学理要领
中学教学科目繁多,毋庸置疑,每一个科目背后都有着特定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等内容作为强力支撑。那么,面对教学科目的种种不同,“学案”在具体编制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具言之,这些挑战将围绕如下两个核心问题具体展开:这一课(节、章)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似教学内容的不同点在哪里?这一课(节、章)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似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何不同?只有在编制“学案”之前弄清楚这两个核心问题,我们的“学案”编写才具有一定的学理支撑与价值。
例如,语文中的议论文写作與历史中的小论文写作在教学知识与教学方法上有何异同呢?实际上,中学阶段的语文议论文写作从广义上而言是包含了历史学科中的小论文写作的,但是,从狭义的角度而言,语文议论文写作还有虚构、审美的价值,在这一点而言,历史小论文便不具备。因而,在“学案”的相关编制中,教师们就应聚焦此部分的知识呈现与教学方法的关注。这些知识与方法往往是学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学科特质关系到“学案”在学科上的具体核心走向。如果这点理解不清,便注定会践行不明,同时还会带来一些普适意义上的附加伤害,诸如,在知识教学上,“堂堂清”“周周清”的口号在“学案”身上找到了绝佳的载体与借口,试想,一些学科的本质特性决定了该学科知识教学呈现出循渐性、往复性等的特点,怎么能够完全量化为“堂堂清”“周周清”呢?
3.3 开放多元:“学案”形式的发展趋势
就目前而言,一般意义上的“学案”以传统的纸质媒介作为载体。固然,这样的“学案”具有经济、便捷等优势,但却不利于学案“引导启发”核心价值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以及贴合“学科特质”的教学内容的彰示。因为,有一些教学引导启发、学科特质内容的体现绝不是纸质媒介所能单一含纳的。因而,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需要对“学案”的形式进行积极创新与拓展,如,摄像机、幻灯机、收音机、手机、电脑等,以及日常信息沟通手段——QQ、BBS、微信、微博等形式都是可以进入到我们编制“学案”的视野中的。
就前沿的教学方式而言,有学者指出:“基于信息媒体的导学介质具有诸多优势,预示着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当代欧美,以微视频为导学载体的翻转课堂日益流行,堪称导学案教学的崭新形态之一,课前借助微视频课程资源学习与在线作业练习等形式来提高课堂导学效能正成为一种其他教学媒体难以比拟的导学形态。”
当下繁复的教育教学新名词,“微课”“翻转课堂”……与“学案”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我们一线教者深刻体悟并融会贯通的。
4 结语
退一步而言,在当下理论研究成果贫瘠的囧况下,是否在每一节课都需要推行“学案”教学是一个颇具实践与理论双重考量价值的实际问题。笔者以为:基于对知识的慎重考虑,与师生实践操作的实然困难,仅在成熟的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学案”,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