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Way English实践与研究

2018-01-13 23:40翟启航唐诚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英语教学

翟启航+唐诚

摘 要:我国的英语教学始终走不出“金字塔教育”的怪圈,越不过“聋哑症”的瓶颈,普通教育如此,专业教学亦然。要改变现状,需要我们从源头,从英语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过程去反思,去研究,去探明结症,去找到良方。这是国内的一个普遍现象,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值得广大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深思,共同探讨。曲刚先生集20余年潜心研究,推出New Way English(快步英语),课题组将其应用于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从教法、知能、语音、语法、阅读、口语、考试等方面凝练出一些做法和体会,仅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教学 聋哑症 母语转移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018-02

1 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的英语教学历经较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才慢慢地回归向素质教育。目前的现状却是素质教育的课堂上随处可见应试教育的踪影,其结果被学者称为:“金字塔教育”、“精英教育”或“聋哑英语”。

报道表明,最多5%的學习者成功了,95%的学习者不成功!中国的英语教学成了名符其实的 “金字塔教育”。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更是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层次偏低,生源偏差,经过两三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培养出来的仍然是少数的精英和大多数的不合格品。普教如此,专科亦然,本科呢,稍好一点,这足以彰显问题的严重性。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职高专的英语专业学科教学,目睹了学院英语专业的兴旺与衰落,耳闻了众多高职院校仅存公共英语教研组这一不争的事实,除去高职高专所特定的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培养对象以及就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也还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及教育教学本身的优劣得失,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是否科学合理并与时俱进。

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把英语当作一门学问去做,这是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学生从中学开始,在英语学习方面就投入了很多的时间,而英语水平一直没能有多大提高,换来的只是考试分数有一点点长进或稳住不下滑。可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英语方面的付出远远超过收获,而且兴趣越来越低落,挫折感越来越强烈。现状令人堪忧,教育工作者必毅然反思。

2 英语教学的实质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它朴实地回答了英语该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那就是当作工具来教,当作工具来学。工具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研究的。学以致用,使用才是最好的学习。英语的工具性的本质就是用已经掌握的东西,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语言学习的根本在于说,在于开口。因此,英语的教学必然会有一个中心,那便是“口语中心”。学英语就是学习“说”,口语就是一切。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而80%的交流是通过嘴巴来完成的,是通过说来完成的。想要学好英语,你就必须动口,而不仅仅是动眼、动耳、动手。学习英语就要大声地说出来,会说就会听,会说就会读,会说就会写,会说就会译。一个“说”字解决一切,天下嘴第一,时刻嘴不停。并由此演化出另一中心,“句子中心”。交流的最基本单位是句子,在句子的掌握中,发音才是地道的发音,词汇才是有生命力的词汇,语法才是有用的语法。学英语最重要的不是“词汇量”和“语法量”,而是“句子量”。学一句,算一句,说一句顶十句,这样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学子才能踏上充满回报、快乐、信心和满足感的征服英语之路。

检验英语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是看“说”的流利程度是否能够达到脱口而出。看懂是骗人的,听懂是不够的,只有说出来才是自己的。

3 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传统的英语教学受到“考试英语”的错误导向和干扰,对外语教学的认识出现一定偏差,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了歧途,出现了费力不讨好的结果。教育工作者和外语学习者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从源头,从英语教学的本质和教学过程去反思,去研究,去探明结症,去找到良方,重新建立起符合语言学习本质规律的教学模式,让师生在愉悦、轻松、和谐的氛围里自由、自主、自然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开创外语教学的新纪元。

3.1 百家争鸣,谁主沉浮

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产生于外语教学的不同历史时期,满足不同时期的需要,强调不同的教学侧面,有着不同的功能。将其引进课堂教学也必然要因材施教,选择使用。而现实中,依然存在用最原始的,早已遗弃不用的语法翻译法来施教的情况,或者用了变相的语法翻译法和变相的听说法、交际法等组织教学。如果说普教系统要应付考试和人才选拔,还不能把英语完全当作交际的工具来教和来学的话,那么,职业教育的英语专业的教学还有什么理由这样做呢?现实中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多地继承了普教的许多方法和观念,应试特色仍在,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极不利于教育的传承和创新,特别是英语教育专业。

专业教学的实质是板块教学,强化教学,它具有周期短、频率高、复现量大、效果显著等特点,能够全面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能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然而我们的专业外语教学却是经过一年的语音、语法、词汇学习和训练,学生的语音还是不准,语法还是不会,词汇量还是不大,换句话说,基础知识还是很差。当然,他们还是不敢开口读,还是不敢开口说,根本也就谈不上能力问题。第一关过不了,以后关关过不了,后续学习越学越吃力,越学包袱越重,最终步履蹒跚,进步迟缓,渐渐退步成二流,三流……末流。于是,外语教学最终走向“金字塔教育”。原因显而易见,周期太长,频率不高,复现量不大,因此效果不显著。

3.2 先知后能与先能后知的辩证

传统的观念是只有在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地基上才能建立起熟练技能的大厦,对于做学问,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对于交际工具的语言来说,这又有失偏颇了。用传统的观念去指导“语言”的教学实践,难怪会产生畸形的怪胎。英语基础知识包括单词、句子、习惯用语、语法、风俗习惯、专业知识以及行业知识等。知识是一辈子学不完的,我们只学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得到的或可能用得到的东西,或者当我们自己需要哪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再马上去补充那方面的知识就够了。教师不能被几本教材束缚了手脚,束缚了思想,高校教育应更具开放性。听说能力是人类语言的根本,就像学游泳一样,掌握呼气、吸气、划水等技能,以后不断加强就够了。技能是在重复操练和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加强的,重复是掌握任何技能的不二法宝。有限资料,无限重复。说英语也像唱歌,一个歌手只要用几首歌曲为基本材料把嗓音练好,唱歌的技巧运用的纯熟(技能),是随着唱歌的次数的增加,熟练程度自然就上一个台阶,技能就上一个台阶;每多唱一首歌,知识就多增长一分。因此,英语的学习应该走先突破后积累之路。先突破就是先知,即在开始学习时对基本的要素和基础环节进行反复操练,达到最高熟练的自动化程度,融入血液,达到条件反射。如一篇英语文章,基本包括所有的发音要素,通过反复模仿他就可以突破发音。后积累就是再现,就是巩固,就是拓展,就是熟能生巧,就是能力的提升。endprint

3.3 克服语音“暗病”,实现快慢交互

学英语首先必须解决听得进、说得出的问题。英语是拼音文字,听说读写的基础都是发音,记英语单词更是要靠语音记忆,所以学好英语的第一步是开口发音。

传统的语音教学,从微观上讲,有对语音教学重视不够,对其内容和任务把握不够,对其长期性认识不够等等问题,结果造成对语音“暗病”没认真治疗就放过。学生语音基本技巧自动化程度不够,给后续语音教学乃至整个英语教学留下后遗症,词汇、语法、课文和听说读写的教学无不受到阻碍,成为教学的最大拦路虎,一关过不了,以后关关过不了。从宏观上讲,是没找到语音“暗病”产生的根源,不知道长短音是因为发音速度造成的。

语言的发音具有“慢学快用”的特点。“超慢速”的英语发音才能治疗语音“暗病”。谁的发音最慢,谁的发音就能最好,如同自行车一样,谁的速度最慢,谁的技术就最好。超慢速发音注重发音细节,无缺陷地发准英语音;快速发音忽略发音细节,看似流利的英语发音其实外国人听起来都很费力。

3.4 厘清规则与素材,抓住造句之规律

语言研究里有一个“异族敏感性”现象,意即本民族人是不容易认识到自己的语言的规律,而外民族的人却容易认识到。中国现在使用的英语语法书,归根到底来说是16世纪到19世纪的英国人对英语语言的规则的认识,大多是搜集“素材”,而没有从素材中整理出规律来,而且有些描述和观点大相径庭,给学习者带来迷茫和困惑。

中国人学英语,就应该由中国人自己去发现并找到英语语法的“核心规律”。英语是“形合语言”,英语语法是“显性语法”,可以从形式和表面上看清一个句子的结构,因为标点符号、连词、V-ing、to+V和V-ed等很多 “语法符号”会帮助你识别出语法结构。 “造句规律”才是英语语法的核心,学语法就是学“造句”。于是,英语语法就变得简单了,就是用英语单词来组装英语句子的法则。

3.5 克服“假读”现象,还原“精读”本真

英语阅读的“母语转移现象”是指我们的大脑在阅读英语时有一个习惯,就是把一切读进来的英语统统转化成汉语来理解和记忆。这就造成一篇文章读完后,没有记住英语,反而记住了汉语。眼睛看的是英语文章,可读到眼睛里面就不是英语了,立刻被转化成汉语了,英语入不去,当然就记不住。因此天天读英语,其实是“看英语,记汉语”的“假读”,所练习的不是阅读英语的能力,而是英汉转换能力,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克服“母语转移”现象造成的“假读”的唯一办法就是口语强化。读进来的英语印象不深,我们用口语来强化它。因为口语是听说读写中在大脑里产生语言刺激最强的办法,话语一旦从人的嘴里说出来,印象会非常深刻。具体作法是:读完一篇文章后,趁着对刚才读过的英语有点印象,立刻逼着自己用英语把文章内容说出来,说文章的大意,说故事情节,说文章的观点……说什么都行,一定要说出点东西来。一开始可能很难,几乎什么都记不住,什么都说不出,别着急,把文章打开再看,然后再说,再看再说……直到能说出点东西,直到能大概讲解,直到能长篇大论,直到能滔滔不绝……之后,你就会发现真正读懂一篇文章不容易,在我们的大脑里,汉语对英语有极大的排斥,不用口语来加强英语的刺激,英语难以进入大脑。所以学英语的过程就是英语口语与大脑里的汉语做斗争的过程。凡中国人英语水平高者,英语口语都很好。只有口语才能使英语在中国人的大脑里生根。

传统的英语精读课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将文章中的生词、短语、难句、中心意思、写作特点等要素进行讲解、练习,并经过数遍阅读后就算完成任务。这样的精读课上学生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培养了一定的能力。每期十篇文章左右,数年下来,英语水平始终不见提高。究其原因,这样的阅读仅仅是“看懂”而已,学生没有能从英语阅读中过滤出所有的英语“营养”并加以消化吸收,等到用时就大脑空空,无法张嘴,连最简单的句子也造不出来。精读的第一步是含义略读,掌握文章大意和梗概。第二步解决语法问题,即运用语法知识分解和组装句子。英语,是靠“法则”来学会的。第三步是慢速发音扫描,精准发音以期达到用声音记忆的目的,特别是重点词汇和生词。第四步是声音记忆,立刻对文章进行反复听,使这段英语在大脑中产生“声音记忆”。第五步是背诵、默写、复述。这样,一篇文章能背出来,能写出来,能复述出来,才能叫做真正意义上的“精读”。英语发音和英语语法结合在一起阅读,就是对每篇英语文章进行“过滤式深加工”,这才是英语阅读的本质。

3.6 改革考试制度,变换考查方式

“考试英语”是我国经济大潮下衍生出的一种特殊英语。在学校里表现为应试英语教学,教师不用好好地教语言,却在努力地教会学生解题技巧,学生学到的是猜题能力。在社会上,如职称英语考试,虽是晋级的硬性指标之一,却也成为晋职者沉重的负担,英语水平的高低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影响的。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也并不等于英语能力就高。题海战术会导致学生厌恶英语,带给学生极大的压力,使学生失去学英语的兴趣,从潜意识里厌恶英语和害怕英语。题海战术还是学英语的天敌,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获得高分而实际能力也极为低下。同时用大量做考题的方式来提高英语水平,学生3/4的时间看错误的英语,1/4的时间看正确的英语,即看错误东西的时间大大多于看正确的东西,也就难以学到正确的英语,其结果就是培养一群根本不能说英语的“哑巴”。所以远离考试,学生才能简简单单地学英语。语言的学习是讲求语感的,语感要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去培养,最害怕选择填空式的严格判断和分析。学英语应该去阅读,去听,去说,去交流,去表达,去感受鲜活的语言世界。可我们现在的英语考试和片面追求分数,使学生们一提到英语就想到考试。考试英语每年把大批“哑巴英语”大学生送出校园,外语教育界应深深反思。

参考文献:

[1] 曲刚.快步英语(New Way English)《语音大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1.

[2] 曲刚.快步英语(New Way English)《语音大表语法大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4.

[3] 刘安东.洛基国际英语(Rocky International English)[M].安徽:安徽音像出版社. http://www.rockyenglish.com

[4]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09.

作者简介:翟啟航,唐诚,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英语教学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漫谈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