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异质特征与自主创新的实证研究

2018-01-13 01:58:18李海波韩爱华
统计与决策 2017年24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异质性区域

李海波,韩爱华

1 问题提出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希望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强大新动能、新引擎。随即创业、创新席卷全国、蔚然成风。技术转移作为创新重要手段之一,其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何,值得深入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技术转移与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多:国外相关研究主要立足于发达国家的角度考虑技术转移方式;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技术转移影响因素以及技术转移效率测度、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较多,但针对国内区域间的技术转移研究较少,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省际技术转移促进自主创新的文献研究更是缺乏。基于此,本文以全国31个省份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视角,实证检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在实证检验基础上,深入分析技术转移在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2 理论机制与计量模型

2.1 理论机制

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对高新技术企业也有较强的依赖关系。地区间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的交易金额、交易数量越多,表明此地区的技术转移越活跃。借助国家级高新区及孵化器平台,可以有效促进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技术输出促进自主创新。技术输出地通过不断创新保持产品竞争优势,技术吸纳地区通过引进技消化吸收再创新来缩小与技术输出地的技术差距,技术输出地为保持产品竞争优势会不断加强创新。这种创新—转移—再创新的“技术追赶”模式,可有有效形成地区之间的良性循环,进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另外一方面是企业通过技术吸纳转化为自身的生产要素,进入增进型自主创新生产函数,即:Y(t)=F(K(t),A(t)L(t))。其中A(t)L(t)为有效劳动,吸纳的技术依托有效劳动消化再加工,形成技术转移—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

由于地区之间技术转移存在异质性特征,技术转移受到机会成本与逆向溢出等因素影响,技术转移并不一定能显著的促进区域自主创新。技术转移呈现出强强联合的“马太效应”,即:技术输出多的区域技术吸纳也多,自主创新弱的地区技术转移量也较少。技术转移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即:相邻地区之间存在着竞争、模仿行为,相邻区域政府与企业横向策略互动的政策,刺激区域间技术转移的能动性。技术输出地区为维持技术垄断地位,不愿输出自己先进技术,并考虑到技术输出地与技术吸纳地无缝对接效果;技术输出地区往往选择略高于技术吸纳地区进行合作,而不会选择技术差异较大地区进行技术转移。这是技术输出地输出技术的最优策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流动逐渐向高效率的部门和地区配置资源,即为“库兹涅兹过程”。

基于上述机理的分析,本文得到两个假设:

假设1: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是技术转移在区域间流动形成交互的过程,技术转移能够促进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假设2:区域技术禀赋的差异导致技术转移在区域之间产生阻滞,受技术转移异质特征以及吸纳地技术消化再吸收能力的限制,区域差异是技术转移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

2.2 计量模型

根据理论机制将技术转移纳入自主创新生产函数:

(1)式中,Y代表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产出,L为劳动投入,K为资本投入,A为技术进步系数。α、β、θ为劳动、资本与技术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边际贡献,(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由于分析视角为技术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技术转移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变量,因此将劳动与资本纳入控制变量集,对(2)式进行修改得到:

(3)式中,SDIit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衡量企业自主创新的指标通常有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自主创新的定义为借助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新产品价值创造的过程,其范畴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成果形式为技术、产品与品牌等。于是采用代表创新活动成果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代表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代理变量。TETit为技术转移,包括技术输出(TEO)与技术吸纳(TEA),技术输出用技术交易市场输出技术成交合同金额作为代理变量,技术吸纳用技术交易市场技术吸纳成交合同金额作为代理变量。contit为控制变量的集合,选取外商实际利用资金总额作为FDI投资(FDI)的代理变量、进口总额作为对外贸易(TEI)的代理变量、知识产权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作为产权保护(UTP)的代理变量、科技活动人员占年末从业人数的比重作为科技人才(STP)的代理变量、R&D经费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R&D)作为研究开发的代理变量。本文采用31个省市2008—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源有《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08—2015)》《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5)》《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2015)》,所有涉及价格的变量采用价格平减指数进行处理。西藏地区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部分年份数据缺失,采用各年排名最低的三个省份的平均值进行数据插补。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都是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进行研究,在本文涉及到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都是指高新技术企业视角。所有变量的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描述统计

3 技术转移的异质性特征

3.1 自主创新的异质性特征

本文将全国区域进行划分,东部包括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辽宁省、河北省、海南、上海、天津、北京在内11个地区。中部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山西、安徽、黑龙江以及吉林8个省区。西部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宁夏、广西、内蒙古和新疆12个地区。图1报告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异质特征,各地区自主创新水平依次为:东部地区>全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在最大值、最小值、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方面都处于领先优势,但是其区域内部异质性特征也较为显著。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异质性特征较小,区域差异不明显;西部地区整体水平较低,并且区域内部差异也较为显著。下页图2展现了2008年、2015年31省市自主创新的演化趋势以及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领先的省份为江苏位于第一梯队,演化为2015年的江苏、广东位于第一梯队,但是北京自主创新出现退化现象;2008年第二梯队自主创新的地区有北京、山东、上海、浙江、广东、上海,2015年只有山东、浙江、上海位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自主创新的主力为部分中部地区,呈现整体向好发展趋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全局创新格局。尤其是江西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较快,从第三梯队跃升至第二梯队,但是山西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呈现存在极化现象,退出第二梯队转向第三梯队;第四梯队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演化过程比较缓慢,受到周边中部地区的影响较小。从长远看,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非均衡增长将导致各梯度差异的极大化,不利于区域自主创新局面的开展。

图1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地区差异四分位图

图2 2008年、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可视化图

3.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转移的异质性特征

衡量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异质特征的指标有基尼系数(Gini)、泰尔系数(Theil)、变异系数(var)和赫芬达尔指数(hhi)。下页表2报告了2008—2015年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异质性特征。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四个指数的相关性,两两都在0.9以上,表明它们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各指标测度的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呈现差异化缩小趋势,总体演化格局保持一致,技术输出异质性特征较技术吸纳异质性特征明显。

表22008 —2015年高新技术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异质性特征

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的异质特征明显。图3报告了2008年、2015年技术输出异质特征。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技术输出变化比较明显,2008年技术输出较多的地区在2015年仍然占有优势,北京、上海一直处于技术输出遥遥领先地位,天津、江苏、陕西、湖北和广东地区的技术输出在2015年成为后起之秀,成为技术输出的主力军。四川、甘肃、重庆等西部地区在2015年也成为了技术输出的主要阵地,但东部吉林、中部江西呈现技术输出颓势。因此技术输出地区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异质性特征明显,相邻地区技术输出的外溢效应不明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能力有限。图4报告了2008年、2015年技术吸纳异质性特征。2008年各省市技术吸纳区域特征较为明显,除黑龙江、吉林与福建等地外,东部地区技术吸纳量较大,中部地区区域内技术吸纳差异较小,西部地区除了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的技术吸纳处于弱势之外,其他地区的技术吸纳量与中部省份的技术吸纳差异性较小。但2015年的全国的技术吸纳情况不容乐观,除了北京、山东、江苏、上海、广东等省份之外,其他省份的技术吸纳存在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东部部分省份的技术吸纳由第一梯队向第二梯队转移,中部部分省份的技术吸纳向第三梯队退化,技术吸纳在区域之间非均衡发展趋势明显。技术吸纳总量规模增加但技术吸纳演化较为迅速,技术吸纳在技术市场作为技术需求侧,在技术资源有限供给的情况下,优势省份在技术吸纳过程中会产生虹吸现象,促使技术流向效率更高的地区实现区域再配置。

4 技术转移影响自主创新程度分析

4.1 全样本回归分析

图32008 年、2015年技术输出异质的可视化图

图42008 年、2015年技术吸纳异质的可视化图

通过理论机理分析可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移能够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其演化路径及影响程度有待深入研究。为控制不同省份的个体特征引入固定效应模型,并且hausman检验各模型也显著的拒绝了随机效应的检验,混合回归模型用OLS估计得到,其他模型用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下页表3报告了31省市技术转移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的回归结果。在控制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模型1主要分析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模型2仅分析技术输出,模型3仅分析技术吸纳。三个模型的R2和Log-Likelihood比较,都采用时间固定效应拟合程度较好。技术转移对自主创新有正向影响(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其中技术输出(0.220)较技术吸纳(0.269)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程度小,说明技术吸纳对自主创新更加有效。技术输出量大的省份其技术吸纳量也较大,两者相关程度较高,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后果,其他控制变量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模型2中技术输出(0.147)较模型3中的技术吸纳(0.179)影响程度也较小。技术吸纳对自主创新影响程度较高,技术吸纳是企业付出成本购买市场上的技术,之后会有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技术输出首要因素是要有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特点,并且存在技术模仿、技术外溢效应,出于成本考虑的企业会首先考虑技术吸纳,但是没有技术输出何来技术吸纳呢?因此,我们验证了本文的第一个假设,即技术转移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是技术转移在区域之间流动性的表现,代表技术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技术交易越活跃说明一个国家的技术成果越多,自主创新能力越强。

其他控制变量中,FDI投资(FDI)和对外贸易(TEI)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非常显著,并且影响程度也较大,这与我国现实情况比较符合。近年来我国利用FDI投资和贸易渠道发展技术创新力度较大,这两种渠道都伴随着知识与技术的交流,外溢效应较为明显。虽然能够促进自主创新,但是这种急功近利过程是短暂而且是缓慢的,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不利于一个国家和民族长远的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产业自主创新的“领头羊”,以FDI投资与进口贸易作为自主创新的路径依赖,虽然存在正向影响,但长远来看,未必是一件好事情。产权保护(UTP)对自主创新存在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科技人才(STP)、研究投入(R&D)视角看,可以支撑自主创新路径依赖的有偏性,科技人才(STP)对新技术产业企业创新的影响都显著为负,研究投入(R&D)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不显著。这与我们所认知的常识有违背,但是在31省市面板数据模型中,说明省域科技活动的吸收消化再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4.2 部分样本回归结果

由于地区间的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存在异质性特点,有必要分样本分区域研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移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表4报告了东中西部自主创新的结果,通过R2比较与Log-Likelihood检验仍然选择时间固定效应进行分析。对东部地区而言,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对自主创新都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技术输出(0.244)影响程度高于技术吸纳(0.197)。也就是说,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每增加1%,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将分别提高24.4%与19.7%,东部地区技术转移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他变量对外贸易(TEI)与产权保护(UTP)对自主创新有正向影响,主要是东部地区大部分是一些沿海地区,贸易比较发达,高技术人才集聚在这些地区,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强,能够在干中学中发现新技术实现产品创新。但是东部地区FDI投资(FDI)、科技人才(STP)、研究投入(R&D)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效果不佳。中部地区的技术转移对自主创新也有正向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分别弱于东部地区,FDI投资(FDI)、科技人才(STP)对自主创新有正向影响,对外贸易(TEI)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表现为负,其他变量影响效果不良好。西部地区中的技术转移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为技术转移存在强强联合的马太效应。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生产要素匮乏,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地域倾向,很难与西部地区技术转移过程形成对接,更谈不上消化再吸收。科技人才(STP)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为负也说明了西部地区在承接技术转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推动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通过FDI投资(FDI)、对外贸易(TEI)和研究投入(R&D),产权保护(UTP)表现也不显著。总之,技术转移与控制变量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受到区域差异的影响而表现不同。我们也验证了本文的第二个假设,即区域技术禀赋的差异导致技术转移在区域之间产生阻滞,受到技术转移的异质性特征以及输入地技术消化再吸收的能力限制,区域技术转移差异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提升。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表3 全部地区回归结果

本文利用2008—2015年31省市面板数据,研究了技术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无论是技术输出还是技术吸纳的技术转移都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但从全国层面看技术吸纳较技术输出的影响作用大,东中西部的技术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表现各异。(2)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对自主创新存在相同的梯度特征,呈现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的发展格局。技术转移的异质性特征反映了区域差异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区域技术转移存在强强联合的马太效应,技术转移在发达地区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力度较大,但是欠发达地区由于存在技术资源紧缺症,以及自身消化吸收能力有限的特点;即使有技术转移项目落地也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程度较小。(3)本文控制其他渠道的技术转移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FDI投资、对外贸易和产权保护是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偏好的路径依赖;而科技人才与研究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驱动作用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根据研究结论,结合当前实际,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技术转移支持力度。将技术转移作为地区科技创新的重点支持对象,给予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科技资金投入等财政支持。发挥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引导作用,将事前、事中逐步向事后奖励倾斜,促进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的高效衔接,推动技术交易在当地的落地生根。创新金融扶持力度,建立技术转移贷款抵押制度,使技术转移与产品订单享受同等的贷款支持。

第二,规范技术交易市场管理。政府应高度重视技术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交易,完善技术交易的登记备案制度,建立技术交易的信用评价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各类技术交易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其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建设,构建多层次、综合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使其更好的为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提供服务,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第三,实施差别化的创新路径。我国各地的创新能力还不尽相同,对技术转移不活跃的西部地区应当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进东中部地区和FDI投资,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来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技术引进、模仿创新、技术变革和自主创新的渐进式创新之路。对于技术转移活跃的东中部地区,应当继续鼓励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转移,通过高频度的技术转移来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并积极带动西部地区技术发展,形成梯度有序的区域创新能力结构。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知识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

表4 部分省份的回归结果

[1]Saggi K.Entry Into a Foreign Market: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Versus Licensing[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4(1).

[2]Das S P.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Verus Licensing[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3(1).

[3]Barro R J,Sala-I-Martin X.Technological Diffusion Convergence and Growth[J].Economics Growth,1997,2(1).

[4]Acharya R C,Wolfgang K.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Import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1(4).

[5]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1).

[6]李光泗,徐翔.技术引进与地区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8,(3).

[7]刘小鲁.我国创新能力积累的主要途径:R&D,技术引进,还是FDI?[J].经济评论,2011,(3).

[8]支燕,白雪洁.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研究——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外取?[J].南开经济研究,2012,(5).

[9]罗思平,于永达.技术转移、“海归”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

[10]文豪,陈中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与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创新[J].工业技术经济,2014,(1).

[11]付明卫,叶静怡,孟俣希等.国产化率保护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来自中国风电制造业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5,(2).

[12]郑世林,周黎安.政府专项项目体制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12).

[13]陈启斐,王晶晶,岳中刚.研发外包是否会抑制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2).

[14]刘凤朝,刘靓.马荣康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产出——基于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5,(5).

[15]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异质性区域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10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0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