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宽
(大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515)
大多数胫骨干骨折患者都会发生一些骨髓炎骨损伤并发症,其中发生率较高的是骨髓炎骨缺损;因其发病原因存在多样化,且病程长,又极易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故提升了临床治疗的难度系数[1]。保持骨折部位正常血液供应功能、固定与植骨等,是胫骨干骨髓炎骨缺损的主要治疗原理。目前,治疗胫骨干骨髓炎骨损伤普遍采用骨外固定技术,为探讨其临床疗效,我院对胫骨干骨髓炎骨损伤患者50例进行了临床研究,详情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录的胫骨干骨髓炎骨损伤患者50例中抽取设为探讨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和探讨组(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6.2±3.6)岁。探讨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6.5±3.4)岁。所有患者均与胫骨干骨髓炎骨损伤的相关诊断要求吻合,且无患者出现严重感染症状。
对照组通过传统方式治疗,对病变位置进行基本处理,并实施常规带血管蒂的同侧腓骨移植技术治疗。
探讨组通过骨外固定技术治疗;术前7天完成细菌培养和抗生素药敏实验,预防性给予患者抗生素,选择型号一致的钢环,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先将病灶部位清洗干净,再彻底清除病变的硬化骨质和断端瘢痕组织。在距离骨折远端和近端1~2 cm位置各钻一孔,均拧入固定螺钉,再完成安装外固定支架和对位对线环节,克氏针通过拉紧器拉紧。小切口选择在胫骨嵴外侧,以环形的方式将骨膜切开,通过低速骨钻同样以环形方式钻孔,骨孔间骨皮质通过骨刀凿穿,结束截骨后将骨膜和切口合理缝合。手术结束后十天内均给予抗生素,待切口康复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定期实施X线检查,了解骨痂生长趋势,并定期入院复查。
文中数据主要通过SPSS 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代表,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高于探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探讨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关节僵硬现象,发生率为8%。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关节僵硬现象,发生率为12%;有4例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率为16%;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发生率为8%;共有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6%。
因各种创伤导致的骨组织感染被统称为创伤性骨髓炎,主要以青壮年为高发群体,普遍为下肢骨折。胫骨干骨髓炎骨缺损的常见诱发因素主要有:骨折创面感染严重和机体抵抗能力下降等。交通意外导致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操作失误导致感染、坏死组织大量繁殖、未严格清创等因素均可导致患者骨折部位细菌迅速生长繁衍,给骨质或者骨髓腔带来严重损伤,最终出现骨髓炎[2]。一些患者受创后出现休克现象,对脏器功能存在一定影响,机体抵抗能力急剧下降,发生创面感染现象的最终结果为骨髓炎[3]。同时,内固定材料的使用同样会提高骨髓炎的发生率。治疗胫骨干骨髓炎骨损伤的手段存在多样化,其中常见的传统治疗手段有:死骨取出术、开窗引流术、穿刺吸引术和同侧腓骨移植术等,这些治疗方式针对轻度感染的患者而言有明显疗效;但针对感染情况严重的患者效果不理想,其原因是由于大多数患者必然会进行长期超关节固定的环节,进一步提高了一些并发症发生率,如:关节挛缩合肌肉萎缩等[4]。如今,骨外固定技术已逐渐代替传统治疗方式,原因是该技术对患者创伤较小,手术时间偏短,进一步降低了大出血的可能性,且减少了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最终减少住院时间。我院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探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选择骨外固定技术治疗胫骨干骨髓炎骨损伤患者,临床疗效甚佳,不仅可减少并发症,还可加快骨折部位痊愈。
[1] 孙 灿.骨外固定术在创伤后胫骨干骨髓炎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3,35,(12):52.
[2] 王学民,左洪军.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创伤后胫骨干骨髓炎骨缺损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7):1191-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