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智鲍超陈栋
1.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3 2.江苏省中医院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是儿童肢体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中医并无脑瘫病名的记载,根据其症状及临床表现,多归属于“五迟”“五软”“五硬”“胎怯”等范畴。现代医学关于本病的治疗主要以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为主。前期研究表明[2-4],针灸可改善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吴旭,江苏省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第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吴旭教授师承澄江针灸学派邱茂良教授,行医50余载,擅长针灸治疗儿科、内科、妇科等疑难杂症,其创立的“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师两载,获益良多,现将吴老从肾脑论治脑瘫的理论依据总结如下。
古代医家多认为脑瘫的发病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多种因素相关。如《医宗金鉴》:“小儿五迟之症,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5]《诚书·论行迟》:“……至若生下周岁内,重帏深闭,不见风日,与终日怀抱,筋骨未曾展舒,此后天珍惜太过,十有二三。又有离胎多病,与饮病乳,或过食肥甘,则疳症所侵,血气日惫,十有六七……”[6]吴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对脑瘫的认识,提出“脑络受损、肾气不充”这一发病机理的假说,认为本病多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他邪损伤等多种因素,致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络受损,肾气失充,肢体失用,病位在肾与脑。针对此发病机理,吴老提出从肾脑论治,创立补肾健脑针法,通过补肾填髓,健脑通络,使髓海得养,脑络复健,四肢能用。
2.1 头针 头针主穴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为主,包括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各一针,共4针)、智三针(前发际与头部正中线交界为第一针,左右旁开3寸各一针,共3针)、脑三针(脑户穴为第一针,脑户穴左右旁开1.5寸各一针,共3针)、颞三针(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为第一针,左右旁开1寸各1针,左右共6针)。
2.2 体针 主穴取大椎、身柱、命门、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配穴:肝肾亏虚证加肝俞、筋缩,心脾两虚证加内关、心俞、脾俞,痰瘀阻滞证加血海、丰隆、膈俞,脾虚肝亢证加脾俞、太冲,脾肾虚弱证加中脘、气海、关元、脾俞。其它配穴按瘫痪部位及伴有症状随症加减。
2.3 操作手法 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30号1寸一次性不锈钢毫针作为治疗针具。体针进针后采用小角度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穴行针6s后出针;头针中四神针使针尖均向外方平刺0.8~1寸,智三针向后平刺0.5~0.8寸,颞三针和脑三针均向下平刺1寸左右。进针时,针与头皮呈20~30°夹角,用夹持进针法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进针一定深度后固定不提插,捻转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捻转200次左右,捻转2~3min后留针30min;头针加用G-6805电针仪(伴有癫痫的患儿不用电针),共两组电极,分别接四神针(左右)和同侧颞三针(中),频率为f2,强度以患儿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
3.1 脏腑理论 吴老认为脑瘫的发生与脑、肾、肝、脾等脏腑相关,病位在肾与脑,病机关键在于“脑络受损,肾气失充”,治疗重在恢复肾脑的生理功能。生理上,肾藏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先天之本,肾中所藏精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源动力,脑为髓海,元神之府,主宰人体脏腑经络活动,二者协同调控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如《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医学衷中参西录》:“脑为髓海,乃聚髓之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7]病理上,或父母素体虚弱,精血不足,或外邪侵袭,扰动胎气等多种原因,导致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脑络受损,肾气失充,加之调护失宜,脾胃受损,化髓乏源,脑窍失养,表现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痴呆等症状;髓海亏虚则骨失所养,表现为骨软无力,可见小儿行迟、立迟、生长发育迟缓等。以上可以看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病理上,肾脑两脏与脑瘫的发病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吴老创立“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脑瘫,头针取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健脑通络;体针取肾俞、太溪、命门补肾填髓,培补先天,充养脑窍,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和胃,使化髓有源,补后天以养先天。
3.2 经脉理论
3.2.1 督脉理论 吴老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气在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若小儿出生前后各种原因导致脏腑受损,阳气失用,气血运行不畅,则机体失于温养,表现为发育迟缓、活动障碍、姿势异常等。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全身诸阳,与全身诸多脏腑、经脉密切相联。《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一方面,督脉循行脊柱正中,入脑、属肾、贯心、络肾,人体诸如心、脑、肾等重要脏腑之间联系是通过督脉来完成的。另一方面,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傍而行,六阳经与督脉均相交,对全身的阳气起着溢蓄调节作用。若督脉气血运行障碍,势必影响脑、肾、心等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元神失主,肾气不充,阳失所用,表现为患儿发育迟缓、姿势异常、智力低下等症状。基于以上认识,吴老体针选用督脉及膀胱经背俞穴为主,旨在振奋全身诸阳,激发和加强阳气的功能,使气机畅通,阳气得用,脑络复健。
3.2.2 标本根结理论 标本根结理论认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头胸腹三部为结,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吴老认为,脑瘫的发生是由于脑络受损,肾气失充,元神之府失于对机体的控制,表现为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针灸治疗本病应从整体出发,标本兼顾,遵循“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原则。选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特定穴如合谷、三阴交、太冲、太溪等,通过对“本、根”调节,激发经气之本源,使经脉运行通畅,脏腑得养,肢体能用。选取头部及背部腧穴,通过对“标、结”的调节,疏调头部经气,健脑通络,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及异常姿势。
3.2.3 四海气街 四海气街理论中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处。《灵枢·海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胃为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气街”为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篇》:“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吴老认为,十二经脉循行均直接或间接联系到脑,手足三阳经之“标”与“结”均在头面部,其气血皆上面而走空窍,手足三阴经脉之气均汇聚到胸部、腹部及背部。脑瘫的临床表现虽繁杂,但总以虚为主,病变累及头、胸、腹、四肢等处。针灸治病以补虚泻实为总则,四海气街为全身经气汇聚旺盛之处,取之既可激发十二经脉之气濡养全身,又能疏通局部病变经气,促进功能的恢复。
史某,男,31个月。主诉:已31个月,扶站不稳,行走不能。患儿系足月顺产,出生时各项指标正常,14个月时家长发现患儿扶站不能,双下肢肌张力偏高,至当地儿童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提示双侧脑室增宽,经运动康复、理疗等治疗后效果欠佳,遂于2016年10月7日来门诊就诊。初诊见:患儿独坐、翻身可,扶站欠佳,扶走不能,认知、理解力、言语尚可。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偏高。舌淡红,胎薄白,脉弱。中医诊断:五迟五软病(肝肾不足型);西医诊断:痉挛型脑瘫。治疗方案: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取穴如下:四神针、脑三针、智三针、颞三针、大椎、身柱、命门、腰阳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太溪、太冲。施术时体针采用小角度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穴行针6S后出针;头针中四神针使针尖均向外方平刺0.8~1寸,智三针向后平刺0.5~0.8寸,颞三针和脑三针均向下平刺1寸左右。进针时,针与头皮呈20~30°夹角,用夹持进针法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进针一定深度后固定不提插,捻转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捻转200次左右,捻转2~3min后留针30min;头针加用G-6805电针仪,共两组电极,分别接四神针(左右)和同侧颞三针(中),频率为f2,强度以患儿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隔日1次,每周3次,3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现代康复治疗。经以上治疗3个疗程后,患儿可以扶站稳,可扶走10-15M,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较前降低。
吴旭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脑瘫的康复治疗,对脑瘫的病因病机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脑瘫的病因繁杂,“脑络受损,肾气失充”是各型脑瘫的共同病理基础,且贯穿整个病程,因此治疗本病应以“补肾填髓,健脑通络”为指导原则。所创立的“补肾健脑针法”,旨在最大限度恢复肾脑的生理功能,多年来验之临床,收效颇丰。同时吴老也认识到脑瘫的治疗是一个综合康复过程,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瘫,根据患儿功能障碍的不同,选取适宜的现代康复技术,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是临床取效的关键。吴旭教授擅长针灸治疗脑瘫,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晓捷,唐久来,马丙祥,等.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实用儿科杂志,2014,29(19):1520.
[2]鲍超.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肝肾不足型小儿脑瘫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206-209.
[3]鲍超,李建兵,王楠,等.补肾健脑针法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4):778-780.
[4]陈栋,鲍超,陆斌,等.“补肾健脑针法”结合言语训练对脑瘫患儿言语障碍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6):491-493.
[5]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53.
[6]谈金章.诚书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47.
[7]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