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霞
【摘 要】八面河油田滩坝砂储层分布范围较广,其中近30%的储量因品质较差,处于低效开发或未动用状态。地质技术人员通过加强岩芯精细认识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对储层进行精细研究。根据目标区油藏特征对开发方式及配套工艺进行不断优化组合,形成一套适合该储层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非均质;测井标准化;流动系数;工艺优化
八面河油田构造上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中段,南邻广饶凸起。低品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沙四段,储量规模大,分布范围广。但由于该类储层普遍具有单砂体薄、泥灰质含量高、非均质性强等诸多不利于开发因素,致使相关生产油井产能较低,开发效果差。为了有效动用该储量,地质人员紧紧围绕油藏特征分析、井型井网优化、开采工艺优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优化,逐步形成一套实用的开发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一、精细地质认识
1.1动静结合修订测井判识标准。
该类储层叠合厚度较大,但纵向具有多个单砂体,每个砂体厚度较薄,平均厚度仅1.1m。且储层内部泥质及灰质含量相对较高,油田现有测井解释标准与生产动态资料之间存在矛盾,已不能适应该低品质储层解释的需要,需要建立新的判识标准。
1.1.1测井资料标准化
八面河油田发现至今三十多年,开发历程漫长,在此期间,技术不断更新,仪器逐渐升级或更换,不同时期的仪器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一些差异,同时钻井泥浆配比亦非一成不变。诸如上述诸多因素的客观存在势必会造成相同的地层其对应所测得的测井响应特征却不尽相同,甚或有时差异较大。如果不加以技术处理而直接拿来进行解释和对比,就势必会影响到我们对储层描述的准确程度。因此,就必须对区域内所有井的测井曲线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不同时期的资料统一到同一个平台上,从而增强各井之间测井曲线资料的可对比性,为下步储层认识奠定客观真实的资料应用分析基础。
1.1.2解释标准精准化
八面河油田沙四段以前采用统一的一套解释标准,该标准对沙四段2-6砂组储层解释适应性较好,而针对沙四段1砂组这类泥灰质夹层较多的储层适应性相对较差。因此,工作过程中,我们在测井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针对区内大量沙四段1砂组取芯井的岩芯精细描述,紧密结合区内及相邻区块老井试油、试采资料,对现有解释标准进行了必要的修订,最终制订了针对该区沙四段1砂组目标层位的油干层判识标准。该标准重点是有针对性地强化了单砂体内部泥、灰质夹层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测井解释的准确性和精准度,进一步夯实了储层识别的基础(图1)。
1.2精细地质研究,明确储层展布特征。
如前所述,该区储层发育,纵向分布多个小层,为了详细认识各个单砂体的储层展布特征,我们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将储层细分为6个含油小层。进而在测井归一化的基础上,利用孔隙度、渗透率回归方程重新对储层进行孔、渗数值标定。利用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等相关等值线图详细研究储层平面展布及纵向展布特征,为下步产建区及开发目标砂体优选指明了方向。
1.3开展储层分类研究,优选区域进行产建。
通过对该区油井开采特征进行反复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储层厚度和物性是决定其油井产能高低的主要地质因素。因此,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地层系数作为划分标准,将该区储层分为三类,优先选择Ⅰ类储层作为实施目标,开展新区产能建设工作。
二、開发方式优化
八面河油田沙四1砂组油藏原始地层能量较低,常规天然能量开采油井产能较低,故需要采用注采开发。由于其储层物性较差,且具有较强的非均值性,水井注入水在地层中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区域老井生产动态资料都证实近年产建实践证实,通常只有当水井累计注水量达到0.8万方以上时,其对应油井方能见效。同时其他油田类似油藏的开发实践也证实先期注水是实现该类储层有效开发的必要因素。因此,在该区实施产建工作时,为了确保油井能取得较好的产能,制定了先期注水的开发策略。
三、井网井型优化
在上述储层认识和分类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开采井网进行了优化研究,2012首次产建时基本按照其优化结果采用常规定向井与水平井相结合方式布井。但是在后期产建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该区域储层而言大斜度井与常规定向井相比在产能方面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从经济开发角度及易于后期工艺措施等方面考虑,以后产建全部选择定向井井型。同时,由于该区储层物性较差,兼之其内部泥质灰质夹层较多,实践过程中发现,正常的注采井距,油井通常难以见效。故在井网优化时,适当缩小了注采井距,并结合地应力、储层改造工艺等相关资料,最终优化后采用300m×150m注采井网。
四、配套工艺优化
该区储层物性较差、油井直接投产或简单酸化投产,其产能往往较低,开发效果较差,且注水难以见效。因此,为了改善近井地带储层的渗流状况,更好地发挥注水开发效果,提高油井产能,需要对油井实施压裂或预充填改造措施。
同时,该区地质资料和油井生产动态资料证实,1类区储层相对较好,地层胶结较为疏松。故油井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砂,大幅降低近井地带储层的渗透性,致使油井低产低液,严重制约地层真实产能的发挥。通过借鉴其他相似区块成功经验,对配套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预充填+涂防复合改造防砂工艺,油井出砂频次及出砂程度大幅降低,取得明显的效果。针对个别采用该工艺后仍反复出砂的油井,将进一步开展纤维加砂试验或初期带砂排液后再预充填+防砂实验。
五、结束语
通过八面河油田中低渗透储层的开发经验可以看出,地质精细研究是关键,只有油藏特征认识清楚准确了,才能为目标区域优选、开发方式及配套工艺优化提供准确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该类目标油藏的开采及配套工艺技术。
【参考文献】
[1]杨伟.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方法及应用实践(J).石油化工,2015,(2):215.
[2]欧阳健等.石油测井解释与储层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