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 郭彩霞
摘要 白蜡蚧是一种重要的产蜡资源昆虫,但在非产蜡区则是一种重要害虫。本文对白蜡蚧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白蜡蚧田间识别和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蜡蚧;危害特点;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非产蜡区
中图分类号 S763.350.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1-0121-01
白蜡蚧(Ericerus peles Chavannes),属同翅目蜡蚧科,是一种重要的产蜡资源昆虫,但在非产蜡区又是一种重要害虫,寄主主要有女贞、小叶女贞、长叶女贞、白蜡树及水蜡等逾20种植物[1]。山东省属于非产蜡区,近几年女贞、小叶女贞等绿化植物受白蜡蚧危害逐年加重,植株被白蜡蚧寄生后常常衰弱枯死,严重影响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效果。白蜡蚧特殊的生物学特性[2-4],给防治带来了很大难度,所以了解白蜡蚧的生物学特性,对非产蜡区白蜡蚧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1 危害特点
白蜡蚧以成虫、若虫在寄主枝条上刺吸危害,1龄雌若虫先固定在向阳叶片上,2龄后爬至一至二年生枝条固定;而1龄雄若虫先固定在母壳附近的叶背,2龄后爬出至二至三年生枝条围枝汇集寄生,此时分泌大量白色蜡质物,覆盖虫体和枝条,严重时整个枝条呈白色棒状,造成树势衰弱,生长缓慢,甚至枝条枯死,连续几年后整株枯死。
2 形态特征
白蜡蚧属于雌雄异体昆虫,雌虫无翅,只有卵、若蟲、成虫3个虫态,属于不完全变态类型;雄虫有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态,属于完全变态类型。
2.1 雌成虫
雌成虫刚成熟时背部隆起,形似半边蚌壳,虫体背面淡红褐色,散生大小不等的淡黑色斑点,腹面黄绿色;老熟后,体色暗褐光亮,黑斑随之增大;受精后虫体显著膨胀成半球形,长约10 mm,宽7~8 mm,产卵后虫体近球形,体壁变硬。触角6节,气门大,气门刺多根;刺吸口器,口针4根;足小,各节分明;无翅。
2.2 雄成虫
虫体黄褐色,长约2 mm,翅展5 mm;头淡褐至褐色,触角丝状,10节;口器退化;足细长,多毛;腹部灰褐色,末端有白蜡长丝2根;翅1对,前翅近乎透明,长方形,仅有2条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棒,梭形。
2.3 卵
长卵圆形,长约0.4 mm、宽约0.22 mm。初产时淡黄白色;近孵化时,雄卵淡黄色,雌卵褐红色。
2.4 雌若虫
初孵时红褐色,近长卵形,长0.5~0.6 mm、宽0.3~0.4 mm;2龄时卵形,长约1 mm,淡黄绿色;触角6节,口器和足都较发达,足分节明显,2龄末期虫体隆起。
2.5 雄幼虫
初孵时淡黄色,近长卵形;2龄虫体阔卵圆形,长约为0.8 mm,体色淡黄褐色,体背隆起;触角7节,虫体背腹面均有分泌蜡丝的管状腺;2龄末期体肥胖如梨形,被大量蜡丝所包围。
2.6 蛹
为白蜡蚧雄虫的特有虫态,分为前蛹期和真蛹期,前蛹期黄褐色,体长约1.8 mm;真蛹期体长约2.2 mm,色较深。
3 生物学特性
白蜡蚧在北方1年发生1代,以受精而尚未成长的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翌年春季随着寄主树液流动和萌芽开始活动。烟台市3月下旬越冬雌成虫开始活动,4月中下旬雌成虫排出白色黏质物(吊糖),母壳开始膨大变薄变软;5月上中旬吊糖变为淡褐色,虫体变绯红色,开始产卵,先产雌卵后产雄卵,由于雌成虫生长发育不整齐,产卵期一直持续至6月末,产卵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产卵过程是在母壳内完成的,孵化的若虫在母壳中短暂停留后从臀裂口爬出,先后固定在枝条上危害,雄幼虫分泌大量白色疏松泡沫状蜡花层环包寄主枝条呈棒状,8月下旬开始化蛹,9月出现雄成虫,寻找雌成虫交尾后死亡,雌成虫受精后在枝条上越冬。
4 影响因素
白蜡蚧虫体发育受气候条件、寄主生长环境及树势强弱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发生时期不尽相同,越冬雌成虫春季膨大期主要受温、湿度条件及所处小环境影响,春季气温回升快的地区和年份,母体膨大期就早,反之就晚;向阳背风处早于背阴迎风处,寄主树势旺盛的早于树势衰弱的;秋末冬初气温骤变,对寄主或虫体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5 防治措施
一是冬季和夏季对寄主植物进行合理修剪,剪除虫枝,并集中销毁或焚烧,减少虫口密度。二是保护天敌。白蜡蚧天敌种类很多,寄生性天敌主要有日本食蚧蚜小蜂、蜡蚧阔柄跳小蜂以及真菌等,捕食性天敌常见的主要是黑缘红瓢虫,注意保护利用。三是化学药剂防治。白蜡蚧是一种介壳虫,是一种难防治的害虫,再加上白蜡蚧分泌蜡质物包被虫体,给防治增加了难度,根据其生物学特性抓好2个薄弱环节用药能取得较好的防效。初春雌成虫膨大吊糖时,母壳变硬前用药,药剂易于渗透;2龄若虫刚爬出定杆初期,蜡层未分泌前用药,防效较好[5]。可选用40%杀扑磷乳油800~1 000倍液、4%阿维·啶虫乳油2 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0%啶虫·辛乳油1 500~2 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6 参考文献
[1] 徐公天,杨志华.中国园林害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2] 许皖豫.白蜡蚧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64-65.
[3] 王建梅,马有会.女贞白蜡蚧的药剂防治适期预测[J].北方园艺,2012(5):151-152.
[4] 吴胜艳.白蜡蚧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研究[J].农林科技,2010(10):206-207.
[5] 曹发辉.园林植物害虫白蜡蚧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3,3(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