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姝
【摘 要】本文对古今文学的区别、孔学和礼学的关系、义理与考据等内容进行探究,重点辨析古今文学并不能涉及到经学的方方面面这一观点,还有王官学对待经学的态度和理学并不相同,以及对于两派观点的评价等。最终得出古今文学的争论属于晚清独特的经学类型,其与两汉文学存在差异,显然不可一概而论。
【关键词】古今文学;王官学;民间学;理学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3-0237-01
一、古今文学之争
晚清时期的经学经过了百家争鸣,被称为古今文学之争,面对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形态,需要统筹兼顾,而不能将其视为对立的两股势力。
(一)今文学的兴起。在晚清时期,庄存的《春秋正辞》提倡今文学,随后后人通过对《公羊何氏释例》的演绎,重新推崇两汉的儒学为经学的正统。而龚自珍和魏源等晚清文士络绎不绝地加以润色、升华,关于古今文学之争浮出水面,同时显现出吹捧今文学而将古文学从孔学之中排除的风气。到了清朝末年,康有为更是作《新学伪经考》,推崇今文学,将其视为新时代的文化风潮,而传统经学的正统也只有孔孟之道。
(二)古文学的辩驳。面对全新经学形态的蓬勃发展,经古文学家章太炎、刘师培提出了经学和史学密不可分的观点,而《春秋》属于史书典籍,并不能完全归类于哲学范疇,“三统”说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不能代表儒家思想,同样,汉代学者著作多是推崇王权,无法和孔孟之道相提并论,而《周礼》是孔子亲自撰写的文学经典,记载了周朝了礼仪文化。
综上所述,在以上学者代表的派别看来,古文学才是名正言顺的经学正统。
二、古今文学新说
(一)两派之争的问题根源。在过去的研究中,两派对立的观念根深蒂固。章、顾一派指出了今文学不过是将文学作为宣传变法革新的工具,不是真心实意研究经学形态。而两派对立下的义理与考据,以及孔学和史学的针锋相对,应当是晚清这一特殊时期的独特现象,其无法归结到两汉的经学形态之中,也就是说,所谓的古今文家的争论并不能以偏概全。这一现象并不能用今文与古文之争来概括和探讨。汉代经学今文归属成一派,而古文归属成对立派别的观点似乎站不住脚。
(二)今古之争的探究。在晚清的经学史中,的确存在今古的争辩,但是没有出现严格的对立存在的现象,同时其性质并非如同哲学和史学,或者《王制》和《周礼》的差别那样,而在涉及的内容上也不是简单的今古经书中的文学,从手法方面来看,其核心不在于义理与考据的针锋相对,而是两类学术观念的展示。
(三)古文与今文的研究。古文也就是六国文字,而今文是汉代隶书。晚清古文一派认为隶书撰写的文体统称为今文经,而六国古文对应的就是古文经,由于文字存在演变的过程,经学也就出现了古今之说。
《今古学考》依照礼制将今古经学划分开来。廖平认为,孔子的著作《王制》属于今文的范畴,其革新的是周朝的礼仪。而《周礼》就是记载周朝制度风俗的著作,详尽的展示了历史。将《周礼》视为大统而《王制》视为小统,二者相得益彰,均是治国齐家的政治哲学。但是在康有为看来,《王制》是儒学对于周朝礼仪的革新,与原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周礼同样存在一定的不足。二人对于这两本著作的观点均有过相反的态度,所以人们评价其利用经学宣传变法,而在哲学研究上并非兢兢业业也是有依据的。
《六经》被认为是孔子力挽狂澜之作,而经书具备一定的普适性,历史秩序需要根据经书的观点而定,所以经学其实就是孔学,同样属于哲学的范畴。但是一部分今学家同样推崇“六经皆史”的观念。古学家则指出,孔子并没有撰写《六经》,而是整理编纂得到《六经》。同时,《六经》属于史学经典,并不归类于哲学。
面向孔学和史学二者的对立,在经书解读方面亦有所体现。今文阵营的廖、康着重于微言大义,他们从经典中感悟道理,而其对立阵营章、刘则关注各物训诂,更加在乎文字的考究。这种对立的态势推广到了两汉的王官学与民间学之中,同时保持了对立的态势。如果在两汉经典解读历史中寻找这一明确的界限,却与真实的历史格格不入。除此以外,民间学同样寻求义理的探索,诸多证据表明,经生辩证的重点就是义理。除去《左氏》之外,民间经生同样追求对于义理的探索。
综上所述,在我国晚清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的确存在对于今古文的争论,今文学阵营拘泥在文字的今古,其原因是要通过文字让人们产生诸多思考,进而发挥批判的作用,让大众探索经典中的真伪,他们认为,只有今文经才是解惑的著作,所以需要遵循孔子改制的作为,革新现有的礼仪法制,逐步走向大同世界。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廖、康还是章、刘都可以自成一家,成为一类独特的思想观点,给后人带来思想上的启发。但是哲学往往和历史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哲学家面向经学的分析往往同样不能由客观的角度出发,多多少少含带了个人的主观因素,所以这些观点并不能全盘接收。
参考文献:
[1]黄燕强.重论经今古文学的问题[J].孔子研究,2013,(05):64-77.
[2]黄燕强.重论晚清经今古文学之争——与两汉经学的比较研究[J].清史研究,2013,(03):73-86.
[3]王培峰.《经今古文学》汉代今古文经学两派说考辨[J].商洛学院学报,2010,24(05):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