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信息化潮流

2018-01-12 12:56易姝
戏剧之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数字化

易姝

【摘 要】文化部近日印发《“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六项重点任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如何实现数字化的构建,特别是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命题。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3-0231-02

今天,网络、数字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拓展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部在2011年第三次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定级时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列入评估标准,在全国示范区建设的创建标准中第一次提出“数字文化馆”的概念;“十二五”规划也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列入其中;文化部近日印发《“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中提到“探索建立数字文化馆标准体系,重点开展数字文化馆基础硬件网络支撑环境、业务系统、线上应用服务平台、线下数字艺术体验馆建设。”并指出“在‘十三五期末,副省级以上文化馆普遍完成数字化建设,50%以上市县级文化馆提供数字文化馆服务,全民艺术普及云服务基本形成”这一目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如何实现数字化的构建,特别是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命题。

一、数字文化馆的特点

文化馆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所谓数字文化馆,是指运用新技术,以软硬件数字资源为基础,建成高效共享、开放互动的技术服务平台,突破传统的阵地服务的空间界限,进行更广泛、深入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特有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时代要求。一般来说,数字文化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资源共享。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把云计算理解为:利用便利的网络连接设备,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我们需要的一切信息资源,实现异地处理文件以及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的功能。这一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崭新的途径。基于云计算的大环境,通过数字存储、信息检索、虚拟现实、可视化展示以及数字媒体等技术保存、再现、传播和开发各国民族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种新兴手段。

(二)以用户采集为手段的互动共建。在数字化环境下,文化馆在提供资源服务的同时,将采集到的用户的个性化行为需求和数字资源使用信息,实时建立用户模型,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服务,引导资源投放和服务侧重,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

(三)以物联网为技术的服务管理。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连接物品的网络,与之相伴随的是M2M的概念——人到人(Man to Man)、人到機器(Man to Machine)、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人们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信息,以此方便人们识别、管理信息。

这一技术也可运用到数字文化馆。如利用网络,可以对公共文化场所进行视频实时监控,采集人员流量、群众满意度等数据。也可建立掌上平台,利用移动客户端APP,随时、快捷、方便地实现功能性的需求,如为群众提供在线预约、在线报名、在线支付、在线课程播放等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细化、科学化发展提供有效手段和支撑平台。

二、数字化给文化馆带来的变革

(一)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与整合。数字文化馆依托形式多样的传播媒介,通过互联网、手机、智能移动终端等各种传媒渠道,将文化信息推送到千家万户。这样一来,文化馆有效地覆盖了公共服务区域,受众群体大大扩展,提升了“均等化”的服务效率;二来打破了传统的阵地服务,从封闭式的场馆扩展到无限大的虚拟空间。三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数以万计的群众可以便捷地享受到文化馆的服务,但文化馆的运营成本并没有增加,堪称“高性价比”工程。

(二)群众的个性化体验得以实现。目前,信息化发展已经迈向2.0技术,个人不再是互联网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融合到了互联网的发展之中。“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体验价值,成了数字化产品的生命力。

“个性化体验”得力于交互式服务:数字文化馆通过用户的基本数据、资源使用记录、爱好等进行用户信息挖掘,从而分析和定位用户特点,掌握用户需求,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服务。例如,针对粤剧票友,可以在数字文化馆上建立专题,根据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特质,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粤剧艺术家来到数字文化馆进行互动交流,或以录播的方式,将这些艺术家的视频、音频等资料提供给用户实现在线学习或下载后学习,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半径。

(三)协同与合作是未来趋势。面对信息资源与信息需求不断增长所带来的挑战,各个数字文化馆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将是未来的趋势。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①中就提到:建立协同机制,明确责任,优化配置各方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通过数字文化馆建设,有效整合一个区域内所有文化馆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软硬件技术水平,在共享机制的基础上,使各馆能够在同一规划下共建资源,协调服务,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馆群,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各文化馆之间的横向合作,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也应打通障碍,实现纵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三、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因地制宜地设计数字文化馆。考虑到目前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在现阶段是否每一个文化馆都需要建立数字文化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每一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网络状况、公众需求来确定数字文化馆的必要性,因地制宜、“接地气“地设计数字文化馆的功能和内容,才能够贴近群众,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二)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从各级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这一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数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政策法规,数字化建设资金并不宽裕,专业技术人才也较为匮乏等等。据了解,数字文化馆大多采取外包的形式,由第三方来托管和维护,可是一旦出现问题却无法及时发现并加以处理,甚至出现扯皮情况,这些都影响了数字文化馆运行的持续性。如果在建设前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合作协议,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有利于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三)加强对数字文化馆的宣传。在数字文化馆投放使用之前,我们应提前、有准备地让群众了解什么是数字文化服务,了解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让群众走进数字文化服务,并且教会他们使用数字文化服务,让他们了解并体验数字文化所带来的益处,激发文化需求,引导群众正确享受数字文化服务。

四、结语

在网络化的大环境下,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使数字文化馆成为现实,信息的高度整合、个性化体验的实现、各馆间的协同合作,更新了文化馆的服务方式。如何因地制宜地设计文化馆、如何完善数字文化馆的政策法规,是当今网络时代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务院公报》201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毛少莹等著.公共文化服务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

[2]戴珩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陈露著.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5.

[4]吴江.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构想[N].中国文化报,2013-4-23(012).

[5]乔国良.“数字文化馆”的马鞍山实验[N].中国文化报,2013-8-20(007).

[6]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1).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数字化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数字化制胜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