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绪栋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丰富的民间文化。民间舞蹈文化是众多优秀历史文化中的一种,是历史沉淀的优秀产物。但是近年来,民间舞蹈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窄,许多优秀的民间舞蹈甚至接近失传的地步,在民间舞蹈的教育上,也只有很少的力度。因此,将民间舞蹈纳入到高校舞蹈课程教学中,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间舞蹈;高校;舞蹈;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3-0189-01
现当代,民间舞蹈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与现在流行的街舞、芭蕾舞等现代舞种相比,很难引起大众的关注。在欣赏惯了动作华丽的现代舞之后再去看民间舞蹈人们会觉得索然无味。但毕竟是千年文化的积淀,民间舞蹈是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民间舞蹈纳入到高校舞蹈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民间舞蹈在高校中的教学也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
一、领略民间舞蹈的魅力
要把民间舞蹈带到课堂上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领略到民间舞蹈的魅力。民间舞蹈是传承自五千年历史文化下的优秀产物,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瑰宝。高校是培养全方面人才的地方,在高校开设民间舞蹈课,让大学生去认识、了解、学习民间舞蹈,是对民间舞蹈传承的最好方式。学习的动力源自于兴趣,我国的民间舞蹈大多是源自于各个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或者是一些民间习俗,学生在学习这些舞蹈的同时,更能够了解到许多的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
我国有许多的民族性质的高校,这些高校可以作为民间舞蹈课程开设的试点,因为比起一般的高校,民族类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各个少数民族,有一定的学生基础能够更好地教学,起码学生在学到本民族舞蹈的时候能够配合老师教学。学生听得懂,老师好教。同时,还可以让这些同学亲自讲述关于这个民族舞蹈的文化色彩,这样更能提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民间舞蹈的魅力在于带给人一种神秘感,毕竟很少能够在公众平台上看到,抓住这种神秘感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一同领略民间舞蹈独特的魅力,在高校民间舞蹈课程的初始阶段具有重要教学意义。
二、參与民间舞蹈的表演
舞蹈是表演者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向观众表达情感的艺术,优秀的舞蹈者能够用自己的舞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自己的感情世界中。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民间舞蹈,有很多舞蹈都是我们很少能够见到知道的。但是民间舞蹈大都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一次跳舞的人数能够很多,举个例子,陕西安塞腰鼓,可以上千个人同时舞起,气势磅礴,引人入胜。再如壮阔的蒙古舞,蒙古人豪放的性格加上豪放的舞姿,让人不禁跟随起舞。
将民间舞蹈纳入高校舞蹈课,能够有效地防止优秀文化的丢失。在少数民族大融合的今天,一些挂着少数民族头衔的人甚至连本民族语言都不会,更不用说本民族舞蹈了。为了让优秀的文化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资源不丢失,高校民间舞蹈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些文化的传承,孔雀舞等著名的舞蹈都相继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就说明了国家的重视程度。但是光靠国家是很难实现这些文化的保护的,因此,通过高校课程教授民间舞蹈也是保护途径之一。
三、传承民间舞蹈的文化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的意义在于更多地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己;高校开设课程的意义在于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这是一个知识互通的时代,文化需要传承,自然是需要人去学习,去发展的。高校的舞蹈课程可以施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授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跳舞中,只有跳了才能领略到民间舞蹈的魅力,才能真正学到,会跳了以后才有机会有能力再教别人,一代一代地教下去。唱歌跳舞就是要多练多唱才能熟悉,因此,还要杜绝在课堂上空讲理论,理论讲一万遍还不如让学生亲身去跳一遍,站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多实践,少讲课,是高校民间舞蹈课程的大方向。
近年来广场舞风靡了全国各地,男女老少都爱上了这种舞蹈模式。虽然现在看来广场舞不是什么正统的舞蹈,但是说不定在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形成一种民间舞蹈文化形式。再如我国彝族人民的左脚舞,这算是普及率较高的民间舞了。彝族左脚舞是彝族人民在火把节这天为了祭祀而跳的舞蹈,许多人手拉手围绕着火把团团跳,在舞蹈中增进了感情,而且左脚舞很简单易学。高校舞蹈课也可以学习左脚舞,正好符合高校人多的情况,但是不必要像火把节那样点起火把,只要全班同学到开阔的场地上,全员参与进来就行了。
民间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国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民间舞蹈课的开设,有利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拾起了被人们所遗忘的优秀文化,保护这些优秀的文化,让后世子孙能够有让他们为之骄傲的文化。总之,高校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深刻认识到民间舞蹈课的重要意义,把民间舞蹈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吴楠.戏曲教学纳入高校选修课的价值及意义[J].才智,2017,(15):47.
[2]陈乐.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艺术分析[J].大众文艺,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