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秋雨
【摘 要】如今,动画片已经成为伴随孩子成长的必需品,动画片里有动漫人物、故事情节、颜色构造以及音乐。中小学音乐课最难教学的是欣赏课,欣赏课不像歌唱课,可以跟着律动演唱,它要求学生安静聆听,大部分时间由教师主控。利用动画片对孩子的吸引力,把动画带入教学,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和趣味性的方法。
【关键词】动画片;音乐;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3-0181-01
一、动画片的来历
1831年,法国人Joseph Antoine Plateau 把画好的图片按照顺序放在一部机器的圆盘上,圆盘可以在机器的带动下转动。这部机器还有一个观察窗,用来观看活动图片效果。在机器的带动下,圆盘低速旋转,圆盘上的图片也随着圆盘旋转,从观察窗看去,图片似乎动了起来,形成了动的图片,这就是最原始的动画片。
1928年,华特·迪士尼创作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号汽船》;1937年,又创造出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迪士尼逐渐把动画影片推向了巅峰,慢慢普及到世界,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开始发展本国的动画片市场。
大部分的动画片都是用音乐搭配动画人物的动态和场景,有些搞笑、有些精彩,就是这样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
二、音乐欣赏课教案的设计
以《动物狂欢节》为例,这部由圣桑创作于1886年的管弦组曲,把动物的滑稽形象和生活动态用音乐表现出来,该组曲有14组音乐,包括《序奏及狮王进行曲》《公鸡母鸡》《羚羊》《乌龟》《大象》《袋鼠》《水族馆》《野驴》《林中杜鹃》《大鸟笼》《钢琴家》《化石》《天鹅》《终曲》。笔者挑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动物进行教学,如万兽之王的狮子、常见的公鸡母鸡、可爱的大象,以及美丽的天鹅。
教学开始,笔者并没有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内容是什么,而是播放《欢乐好声音》中的歌唱海选片段让学生观看,在学生观看的笑声中,这节欣赏课拉开了序幕,之后按照组曲的顺序挨个介绍,欣赏每一段弦乐组曲时,都搭配了相应的图片、动画片、音频,利用动画片对动物的直观描述,与圣桑笔下描述的动物进行对比和说明,这样一来,没有概念的管弦乐作品就有了画面感,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三、利用动画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一部成功的动画片,除了有吸引人的动画场景、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外,还有与画面交相辉映的背景音乐,这其中不少是世界名曲,比如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汤姆就演奏了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把音乐很好地融入到动画片的剧情中,让学生在欢笑的过程中也发现了音乐的乐趣。又如《动物狂欢节》中描述狮子的音乐,让人听上去有一种威风凛凛的感觉。
利用动画片的内容对音乐进行剖析,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影片的同时学会发现、感受优秀的音乐作品,逐步发现动画片背后的细节,这样的音乐欣赏课较传统教学来说更具灵动性、新颖性,能大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发现音乐的奥妙,发现音乐是可创造、可参与的,而不是单纯知道这是什么歌、作者是谁。笔者认为,利用动画片教学,会加深孩子们对音乐课的记忆。
四、把动画片融入音乐欣赏课,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通过动画片对音乐欣赏课进行教学,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如欣赏《动物狂欢节》中《大象》这一部分时,圣桑利用低音提琴演奏出柏辽兹所作的“浮士德的天谴”中“精灵之舞”,用轻快的音乐和对比手法来形容笨重的大象。这样的音乐如果直接让学生欣赏,会使他们感到困惑:为何要用如此轻快的音乐来形容体型巨大的动物?笔者授课时,插入了《欢乐好声音》中大象米娜的独唱片段,画面里米娜会跳会唱,随着音乐摆动身体,两只耳朵不停扇动着,到了高潮部分,它的脚用力一踹,身后的木板一起塌陷。笔者利用这样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大象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笨重,它身上有灵巧的一面。这样的对比让学生很快理解了圣桑笔下的《大象》为何笨重中带着轻盈。
五、结语
笔者通过《动物狂欢节》的教学认识到,把动画片融入音乐欣赏课,会大大提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到音乐欣赏课的氛围中,通过动画片与音频的对比,学生可以很快找到相似点和不同点,利用动物加入模仿游戏,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动畫人物模仿的能力,大大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
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欣赏课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音乐欣赏课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音乐的趣味性,要不断创新开拓自己内心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