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丛禅让千真万确

2018-01-12 16:41冯广宏
文史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望帝巴蜀

冯广宏

据说1041年北宋县令赵可度制造了一个佳话,在郫县修建望丛祠,把两代蜀王拉到一起纪念。明末清初张献忠把它破坏掉,修复后祠内多了两个大土堆,1919年由但懋辛题写了墓名,一边是“古望帝之陵”,一边是“古丛帝之陵”,让他们同生共死。

秦始皇前后强调,天无二日,地无二皇,只能是一帝坐江山,西蜀古国却打破这一铁律——近年新塑的二帝并排坐着,右边苍老的望帝瞠目剑指左边年轻的丛帝,而丛帝却心平气和地怀抱一支牙璋。旧有楹联说:

千古仰高风,推位让贤,长为蜀民消水患;

二陵留胜迹,报功崇德,永怀遗爱续馨香。

意思是丛帝帮望帝治水,发生了“禅让”故事——这一佳话实在吗?

望丛共处一祠

古蜀档案不存,但有传说。《华阳国志》说当时记载传说的有八九家,可惜至今全部佚失,因大儒扬雄写的《蜀王本纪》非常出名,唐宋类书摘录了好多条,于是得知“望帝”是个称号。当初天上堕下一个杜宇族的汉子,名叫蒲卑(蒲泽),与朱提族女利同居,从云贵高原一直打到岷江上游,遂自立为王,用这个称号建立蜀国,以郫县(或瞿上)为都城,子孙相传一百多年。到了末代望帝(他的私名不详)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特大洪灾让他束手无策。

丛帝开创的开明王朝传了12代,于公元前316年被秦昭王所灭,《史记》上有明文,上推到末代望帝应该是公元前7世纪,那时确实进入了一个洪涝期,《春秋》记录的“大水”即有公元前688年、前683年、前670年、前669年、前599年,非常集中,證明这一洪水传说不假。被龙门山和龙泉山包围的成都平原,只有沱江金堂峡一个出口排泄洪水,峡口一旦被土石草木堵塞得严严实实,平原便成了个巨大的堰塞湖,蜀国人民只能泡在水里生活,搭巢而居,悬釜而炊,十分痛苦。成都沈定忠工程师根据沱江每年水量110亿立方米推算,如果水流不出去,头一年可以淹到广汉和青白江;第二年可以淹到三星堆、新都新店子、弥牟;第三年就淹到德阳和新都,郫都便岌岌可危了。1986年三星堆考古发掘,地层中的第7层相当于东周,那是一层水平状的青灰色粘土,包含物极少,属于特大洪水遗迹,足以证实望帝洪水的存在。古蜀缺乏疏决金堂峡堵塞的技术,只有干着急。

几年之后来了救世主,“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至蜀,复生,蜀王以为相。”来历奇特的鳖灵(又作俾明),到蜀国承担起疏浚洪涝的重任,留下传说遗迹。南宋《舆地纪胜》说金堂峡南岸,“石门有巨迹三四尺,旁大刻‘鳖灵迹三字。”现在峡口右岸云顶山和左岸炮台山,山腰岩石上还各刻一个大脚印。相传当初鳖灵一脚蹬云顶山,一脚蹬炮台山,猛然发力,将口门扩开,洪水立即泄出,平原涝渍顿消。这一神话表明,疏凿方法是从峡口堵塞处两边开挖,扩宽口门,利用水的冲力逐渐消除堵塞,手段非常聪明。

鳖灵解民倒悬之苦,很自然地得到全民爱戴,“不作为”的望帝相对逊色,从而构成“禅让”的客观条件。《蜀纪》说“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称号丛帝。望帝便去修道,隐居西山(可能是青城山),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望帝所变的杜鹃鸟,个性非常奇特,一是比较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二是懒散取巧,常把卵产在画眉、苇莺的巢内,让别人帮它孵雏,自己不筑巢,不哺子;三是忘恩负义,杜鹃幼鸟受到寄主的喂养长大,还悄悄把寄主的雏鸟推出巢去,独占树巢;这些性格,大概是民众心目中望帝的象征。不过,蜀地杜鹃在春季鸣叫,常呈四个音节“布谷-布谷!”因此又称布谷鸟,叫起来连绵不断,非常努力,直到啼血,历来认为是对春耕的呼唤和提醒。“杜宇教民务农”,农民听见鸟叫,拿起农具下田,就联想到杜宇一族的功劳,大家一齐叫喊“望帝”,“望帝”!说明蜀人对望帝仍然怀有一定感情,这给开明的丛帝留下深刻印象。唐胡曾有诗云:

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

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

但《蜀王本纪》说“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帝自以薄德,不如鳖灵,委国授鳖灵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奇(丛)帝”。许慎《说文》综合为“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惭,亡去为子巂鸟。故蜀人闻子巂鸣,皆起云‘望帝!”似乎禅让还带有桃色事件的因素,实际上那是不同婚俗的表现:杜宇族来自西南,实行走婚(群婚)制,比如朱提女利就是蒲卑的女友,一同北上岷江打天下,到郫县又有别的女友,后来望帝把鳖灵夫人也当作女友看待;但荆人已施行对偶婚,妻室被人所占无法允许,鳖灵对此可能很有意见,但也明白“入乡随俗”的道理,因此不会干戈相见。实际上禅让应当基于蜀民拥护,家庭纠纷无关大局。

巴蜀文字的凭证

上世纪初发现的巴蜀文字,说来话长。蜀字象形化较强,有一种“心手文”出现最多,曲尺似的巴掌,空白处常有个蝌蚪形的图像,普遍分布在川中各地,刻在剑矛乃至印章等铜器上。这种蜀字由于组合不出语句,学界称之为“巴蜀图语”,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1980年在新都马家场发现战国中期蜀王陵墓,平面呈“甲”字形,棺室中央有独木棺,周围有头箱、足箱以及边箱共8格,四周垒木为椁,中留腰坑。此墓早年被盗掘一空,所幸埋在棺底腰坑里的188件青铜器,盗墓贼没有觉察,被考古人士清理出来。其中戈、刀、斧、钺、斤、削、凿都是5件一套,上面刻有相同的蜀字,类似两杖悬吊甲胄;右下角带一小方块,疑是“开明氏”名号。有一件大铜方印应为王玺,印文下半刻着两个光头人手拉手,延伸为心连着心的图像,形成门形,推测是望丛揖让的象征;底下空处刻有双耳罍,表示财富;上半中央刻甲胄形,疑为“开明”;左右各刻一牙璋,表示信令,相当于权杖。(图一)印文图语显示望丛二帝和衷共济,开明氏得行政令,聚财固本,据此申明丛帝没有忘记望帝,始终铭记禅让之德,二帝情谊长青。如此宣传可让蜀民口服心服,接受政权的和平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墓中出土的精致漆耳杯,内有蜀字铭文,图像是两个并排的蝌蚪,尾部相向,下面有两道波纹。我曾推测,蝌蚪形是王玺上光头人的简化,可读为“人”,则两蝌蚪并排就是“仁”字。汉字里,两个篆字“人”并排的很多:两人向左并列者为“从”;向右并列者为“比”;左右相背者为“北”(背);一颠一倒者为“化”;“仁”的含义是两人同心,应该是两个“人”并列,但上述四字已经造完,无法再用这种会意方式,只好用一个“人”字后面打两点,表示重复;可是蜀字便没有这些限制,直接画两个人并排就行了。耳杯图语的意思该是“仁恩波泛”,仍然意在宣传望丛揖让。我这一推测得到出土文物的证实:巴县冬笋坝50号墓出土3件长方形日字格印章里,其中两件印文为汉字“中仁”;另一件是两个蜀字,一个像尖头心脏,一个是细尾相连的一双蝌蚪(与耳杯铭文一样),同样规格的3件印文,不能有一独异,所以心脏蜀字对应于“中”,蝌蚪蜀字对应于“仁”。“中”就是是忠诚,“仁”就是揖让,那是墓主常备的座右铭。endprint

近年发现不少巴蜀印章,绝大部分是铜质圆印,大小不一,厚度不大,印纽可以拴结,可以挂在腰间作为饰物,或作护身符,或显示身份,接近近代的身份证。印文比较杂乱,很少雷同,也许随主人的爱好而定,因此不能起印信作用,在商貿方面似乎没有什么功能。印文中双蝌蚪的“仁”最为常见,同时伴随两个汉字“王”,或一左一右,少数并列在一起。起初有人说“王”是图案符号。专家王家祐、段渝说,那“王”字顶上两横靠近,底下一横稍远,和篆字写法一模一样,应该是个汉字无疑。(图二)开明王朝很有包容性,海纳百川,蜀字与汉字并行,便是明证。印章上两“王”并列,仍然是对望丛禅让的认同,表示二帝共存于蜀人心中。

顺带说明,冯时君曾著文探索蜀字的释读方法,认为以汉字印与蜀字印对比,是一把金钥匙,也以冬笋坝50号墓3件印章为突破口,与鄙见完全相同。[1]但他采用的蜀字长方印,取《中国书法全集》的倒位,以双蝌蚪文倒置对应于“中”,认为此字与甲文金文“冬”形状相同,音亦相近,其义为“忠”;心脏形文倒置对应于“仁”,按秦系文字可读为“信”,至于与甲文、金文如何联系则未明言。冯君据此推测,蜀字可能重在表音。按,马家场漆耳杯上双蝌蚪文,不可能倒置成“冬”字,而且臣仆家的用物才需强调“忠”,王家并不需要,而需强调“仁”;冬笋坝50号墓出土的钺和戈上,皆有心脏形文与汉字“王”横向并列的简单铭文,其义当为忠于王室,心脏形文意必为“忠”,亦不得倒置为“信”。冯君判断有误,但所提文字“正位”的意见,则很有价值。

从历史看禅让的合理性

近于春秋时期的杜宇族遗物,很少发现;倒是战国时期的开明王朝文物,出土较多,特点是器物上多铭刻巴蜀图语。兵器上的动物铭刻以龙、虎居多,此外还有狗、鸷鸟、水鸟、燕、扭蛇、鱼、鳖、蛙、蝉、螳螂、飞蛾、蚕等,考古人士认为那是族徽的标志。植物铭刻多为无叶枝,或枝上带草果,少数为水泽中草茎,包囊中发出草苗等,仍应属于族徽。这说明在古蜀国势力范围内,氏族林立,各有门庭,而且尚武。峨眉符溪矛和大邑五龙剑上,都刻有双髻立人图像,腰上挂刀,右臂曲举,与“心手文”相似;冬笋坝矛上有戴冠挂刀立人像,头上戴的好像是唐僧帽;郫县独柏树戈和峨眉戈上都有偏髻横刀跪人像,可见当时精壮汉子刀不离手。从铭刻的人头发式上看,梳左右双髻的占多数,应该属于王族,戴花帽的可能是官;梳螺蛳状高髻的应是武士,插两根高笄的疑是贵人,而光头及偏髻者则可能是庶民、奴隶。

近年在荥经和蒲江发现许多船棺墓,随葬品里往往存在铜印。这两个县出土的巴蜀印章非常集中,时间从战国到秦汉都有,说明那里原是部族邦国。此外,什邡这个地方也可能是个邦国。1992年什邡丝绸厂船棺出土方印,印背上刻“十方老王”四个汉字,印文有线条,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斜线分隔的曲线符号,下部是牙璋和罍的图像,与新都马家场王玺异曲同工,象征政权,可见那里原是什邡王国。综合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开明王朝,蜀国并不集中统一,倒像中原诸侯邦国的那种分治。凡是局势稳定的分治,或有王族血统的纽带,相互维系;或有民主议事制度,由部族首领组成元老会,决定大政,以维持政权。望帝治水无能,禅让给能干的鳖灵,成为丛帝——元老会上肯定全票通过,望帝就不得不化鹃隐退;而开明族必须以感恩之心,高举望帝的神主牌,以继续维持元老会对其的信任。这些,都是蜀器上图语铭刻的无声说白。

《华阳国志》说:“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帝攻青衣,雄张獠僰。”开明二世卢帝、三世保帝,一方面高呼望丛协合,保持部落归心;一方面大肆扩展武力,对外南征北战,成为西南一霸,于是政权就巩固了下来。到了九世开明尚的时代,向中原学习,弃武崇文,即《华阳国志》所说“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不再采用帝号,只称蜀王,政治体制也走向与中原诸侯一致,进行封建专制,于是民主议事会便随之瓦解,所以晚期出土的印章上,两个“王”的图语渐渐变成了一个“王”,让望丛禅让化为真正的历史佳话。

注释:

[1]冯时:《巴蜀印章文字考释——巴蜀文字释读方法探索》,《四川文物》2015年第2期。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望帝巴蜀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巴蜀符号:巴蜀文化的源头与活水
巴蜀少年齐上一堂云团课
The Sad Zither
杜宇化鹃
杜鹃啼血
望帝是不是无罪被冤杀的人?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锦瑟